分享

“只可惜不是徕卡”美能达CLE

 毛孩_张吕_罗 2016-12-11

请将手机横过来,阅读更方便!




美能达CLE,

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的徕卡M卡口机型,

光圈优先模式、TTL闪光灯自动调光……

在旁轴机型中简直是穿越者一样的存在。



“密集恐惧症”快门帘

CLE的快门帘上布满了白色圆点。虽然看上去有点让人发怵,但这是CLE测光的重要一环。和奥林巴斯OM系列的马赛克快门帘原理相同,测光传感器会检测快门帘的反光,来计算快门速度。


后组较大镜头一定要注意

CLE的测光传感器位于卡口正下

方,测光范围为画面中央和下方。由于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在使用如Jupiter-12等特殊的大后组镜头时,可能会出现无法安装或者干扰测光的情况。


突如其来的惊喜

1980年左右,分别在德国和日本生产的Leica CL和Leica Minolta CL都已经停产。坊间开始流传着'CL 2就要来了'和'徕卡经营困难,要跟美能达拜拜'的传言。1981年2月,新的CL确实来了,不过这次只有美能达,名字唤作CLE。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迫于日本相机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德国老牌企业也不得不选择和日本企业合作。选择了美能达作为合作对象的徕卡就是其中之一。二者相互取长补短,推出了R系列单反相机和M卡口的联动测距旁轴相机CL。美能达也因此从徕卡那里获得了M卡口的生产授权。


1981年美能达突然发布自主机型CLE,光圈优先曝光、TTL闪光灯自动调光、支持28mm广角的取景器、小巧轻便的体积、便捷的装片机构……虽然对比当时的单反相机,CLE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对于近30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的联动测距旁轴相机来说,这款相机简直是暴发户一样的存在。


CLE所采用的光圈优先曝光模式,实际上和奥林巴斯OM-2所使用的OTF测光系统非常类似。卡口内的测光表读取快门帘图案反射的光线,结合ISO来计算快门速度。如果读取快门速度不低于1/125秒,则实际拍摄时依照测光值进行曝光;

如测得的快门速度低于1/125秒,则相机会将测光值和实际释放快门时对胶片反光的测光值进行加权计算,控制快门关闭时间来保证曝光准确。举例来说,当测得快门速度为1/60秒时,会将其作为75%参考值,并结合实际胶片反光作为25%参考值进行加权计算;当测得快门速度为1/4秒时,这两个加权值将分别变为5%和95%。在曝光的精确性上来说,CLE还是相当可靠的。另外,TTL自动调光功能是完全根据拍摄时的实测曝光值来进行控制。而徕卡将这些功能加到机身上时已经是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后的M6TTL和M7了。


CLE在功能之外更加逆天的则是它的价格—1984年徕卡M6上市时,CLE的价格仅为它的1/4。CLE更强大的性能、更便宜的价格,对于广大旁轴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Minolta CLE / M-Rokkor 28mm F2.8 / Fomapan 100


Minol ta CLE / M-Rokkor 40mm F2 / Fomapan 100



设计最奇怪的开关

很少有机型会把开关放在机身正面,但CLE就这么做了。在卡口旁边的开关还额外承担了定时自拍切换功能。开关上面还有一个红色指示灯,用于自拍时的计时提示和电池电量检测功能。



便利的快门速度拨盘

CLE的快门速度拨盘中规中矩,将光圈优先、曝光补偿和手动可调快门速度放到一起,并带有锁定功能,直到今天,一些采用复古设计的数码机型还在沿用类似的设计。为了节省空间,快门按钮被放到了拨盘的正中间。



简单明确的快门速度表示

取景窗左侧有1/2秒到1/1000秒的快门速度标示。在光圈优先模式下,相机会点亮相应数字旁的LED灯,在弱光环境下使用也完全没有问题。另,由于CLE的快门搭载了触控感应功能,不用半按快门,手指放到快门按钮上就会开启测光功能。

走上了另一条路的旁轴

即便CLE如此出色,也仅仅生产了5年便停产了。1985年最后一批红色饰皮限量版上市后,不少人还在期盼能够像5年前一样,CLE2横空出世。可是这一等就没有了尽头……



虽然都是M卡口联动测距旁轴相机,CLE和徕卡正统M的发展方向却完全不同。M系列厚重结实,CLE轻便小巧,机身厚度和高度虽相差不多,但宽度明显短了一截。实际使用时,CLE的触控快门测光功能非常好用,但是由于快门按钮的位置比较靠里,而且不能使用外接的快门按钮附件加高高度,手掌较小的用户在按快门时可能不太方便。两款机型采用的虽然都是横走式布帘快门,但是声音却完全不一样,M系列更轻更闷,CLE则更脆更响。在搭配M-Rokkor 28mm F2.8镜头时,更是给人非常顺手的感觉。不论是过片、快门,还是对焦……甚至直接预设景深盲拍,都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正因如此,可以说CLE是走上了另一条路的旁轴相机。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众多日本厂商纷纷抛弃旁轴产品之后,CLE可以说是第一个重归大众视野的正统日系胶片旁轴相机。虽然CLE采用了正统的徕卡M卡口,但在它身上却看不到M系列机型的影子,倒是和那些佳能QL17之类的便携旁轴相机有些相仿。


Minolta CLE / M-Rokkor 28mm F2.8 / Kentemer 400


Minolta CLE / M-Rokkor 40mm F2 / Fomapan 100


Minolta CLE / M-Rokkor 40mm F2 / Fomapan 100


可惜不是徕卡

在旁轴相机的对抗中, CLE遇到的对手是最弱的徕卡;不过在旁轴相机面对单反相机的压制中, CLE的队友也是最弱的徕卡。




CLE的前辈CL的取景器中有40mm、50mm、90mm三种框线,CLE为了支持新发布的28mm镜头,将取景器的放大倍率降低,同时把28mm框线也塞了进去。在使用40mm和90mm镜头时,28mm框线也会同时显示。当然,由于没有35mm和50mm框线,导致CLE经常被人嫌弃。不过在我看来,都用旁轴了,还在乎什么精确取景啊!


从当年最早上马220胶片双反,到A9时代的眼控对焦系统,美能达的企业文化似乎就是喜欢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CLE的快门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快门按钮并没有采用机械式螺孔设计,而是在合成材料的快门按钮上设置了电感元件,手指轻轻放上去后就能够启动相机的测光系统,省去了半按快门的麻烦。不过与其相对,CLE并没有曝光锁定功能,而且在手动曝光模式下相机不会进行测光操作。另外,我还有一个惨痛的教训希望大家注意,由于CLE的回片旋钮在机身下面,因此和在机身上方的回片旋钮旋转方向相反。回片时千万要注意正确的回片方向,如果转反了的话……嘿嘿,冲洗的时候麻烦多得是。


之所以CLE如此优秀却没有终成大器,大概是因为它不属于联动测距旁轴相机的代名词—徕卡;而徕卡之所以能够再现M3、M4时代的辉煌,大概也是因为CLE不属于自己。


Minolta CLE / M-Rokkor 40mm F2 / Fomapan 100



使用现在也在售的纽扣电池

老相机给人的最大困扰之一就是电池停产。不过好在CLE采用的是LR4 4和SR4 4 纽扣电池,不仅非常常见,价格也非常便宜。电池仓旁边的B.C.按钮就是用于检查电池电量的“battery check”按钮。



藏在机身底部的回片轴

和大多数便携机型一样,为了缩小体积,CLE的回片轴也被设计在了机身底部。另外它的胶片仓开启方式比较特别,是将回片轴拔起后向箭头方向旋转。



不在快门上的快门线

CLE虽然采用了机械快门线结构,但是接口并不在快门按钮上。在机身左肩的侧面有个小小的螺丝口,这里才是接快门线的地方。



便利的半挡设计

虽然机身和镜头上没有特别标注,但是CLE的曝光补偿功能以及配套的3支镜头的光圈环都能够以半挡为步长进行调节。


Minolta CLE / M-Rokkor 40mm F2 / Fujifilm X-Tra400


Minolta CLE / M-Rokkor 40mm F2 / Fujifilm X-Tra400


Minolta CLE / M-Rokkor 4 0mm F2 / Fujifilm X-Tra400


结语

CLE 正好发布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因此市面上保有量相当大。另外这个机器相当皮实, 非常不容易坏, 即便出现电路故障也很容易修理。购买时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和它同时发售的M-Rokkor 28mm F2.8镜头。这支镜头不论光学设计、操控还是外观都非常出色, 但有个明显的问题是镜头前组内部镜片非常容易出现水滴状雾气, 发病率很高, 而且起雾镜片在密封圈之内, 非常不容易清理。算来这支镜头也已经上市3 0年了, 如果时至今日还没发病的话, 大概今后也就应该不会再有问题了。


《咔啪》APP现已上线!

苹果用户请前往 App Store

安卓用户请前往360安全市场

搜索关键词“咔啪”,下载《咔啪》APP

无限精彩,尽在咔啪!


《咔啪》创刊于2009年,是中国首本先锋摄影器材评测杂志。内容援引自日本著名的摄影杂志《CAPA》,加上原创采编内容,海量严谨评测,实用技法和轻松有趣的内容,让摄影爱好者每月期待,是国内权威的摄影杂志期刊之一。


对于读者来说,《咔啪》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杂志,更是一部追求生活品质、与生活完美结合的“摄影圣经”。


《咔啪》一直在用独特的视角讲述摄影的故事。


搜索微信号:CAPA_Phot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