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绥滨县黑龙江畔的中兴乡金墓中出土了一件十分精致的寿山石飞天女神雕件,对于寿山石发展历史、雕刻技艺及其时佛教文化的流布、宗教信仰等有很大的考古意义。
其色呈黄褐色,图案为佛教中飞天女神题材,其面相颇为丰腴,头梳双髫,袒上身,裸双臂,衣带飘扬,四周衬以云纹,翩翩起舞于天际状,造型有唐时壁画飞天之韵。据考,金代时期,飞天女神作品皆为片雕作品,立体感稍乏,然其高超之透雕技法,甚具“剪影”之效。 中兴金墓中亦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玉器,可见此墓主身份应为女真贵族。此飞天女神雕件不似南北朝寿山石俑那般线条简单,甚至简陋、粗糙,而是辅以精工,中间虽有两处断裂痕迹,在断裂处却被用金丝加以固定,可见此物应当甚为珍贵难得,且十分受主人喜爱。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却出现在千里之遥的黑龙江金代贵族随葬品中,且被引以为珍,由此几乎可断言,当时寿山石应是作为玉石类属性,被上层贵族所广泛认可。女真原信萨满教,在金朝建立后,受汉人、契丹人影响而崇信佛教、道教,其中以女真上层贵族居多。墓主以飞天女神寿山石雕件为随葬品,可见其时佛教思想应当甚为流行,亦是可靠佐证。 寿山石雕件在女真族中被重视,自然是受中原汉人审美的缘故,此足可以说明寿山石当时被认可程度之广。究其背后缘由,莫外乎物以稀为贵,受限于当时开采条件、设备等,寿山石并未大量被发现、开采;另外,寿山石自身色彩艳丽,质地温润可人,柔而易攻,也是很重要因素。 既如此受认可,然为何寿山石辽宋时期传世之物如此之少,几无实物可考?上文曾述其因产量稀少,开采条件受限,且当时社会动荡等诸多外在条件,又时隔近千年,导致寿山石出现断层期,明珠蒙尘,令人唏嘘不已。
所幸寿山石天生瑰宝,远在“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之前,时间赋予其以文化厚重,在清朝得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成熟。其时由篆刻而日趋艺术化,墨客争而为之,文人乐此不疲,乃至蔚然成风,竞呈风姿。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如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等人作品,文人画的书卷气与篆刻印章的金石味相辅相成,更耐人寻味。而印纽雕刻技艺名家亦是频出,如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等,皆是耳熟能详。 除却印章,清朝时期,寿山石山子作品,因文人深度介入,同样极具自然清秀之风,仿似置身于山园田林之中。山子为文房几案常见陈设,如汪洙所作山子,多依石之自然施以巧工,或成崇山峻岭间以小桥流水、山林树木;或有亭台楼阁、花鸟人物、老松盘虬、祥云缭绕……从数次出版旧物可知,此类寿山石山子摆件当为宫廷陈设。
寿山石历经数千年,从新石器时代被发现使用到南北朝雕刻为艺术品,从金代为贵族所珍,至元代断层期,从清时文人案头至宫廷陈设……总而言之,其发展之路虽颇为磕绊,然文人好石却溢于言表,有诗云:“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虽盛势强力不能夺”。近期市场寿山石价值回归,价格重现上涨之势,亦由此可窥,毕竟任何一艺术门类,文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天地有大美,石不能言最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