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刘锦藻坚匏别墅:庚续九通,广集史料(上)

 真友书屋 2016-12-12

以藏书规模而言,嘉业堂是晚清民国间第一大藏书楼,但对于楼主刘承幹,我以往有个错误的认定,因为有的史料上说他是因为过继而发迹者。当时我特别感慨,刘承幹居然有这么好的运气,竟然过继到了南浔首富的家里。直到前几年,我读到项文惠的《嘉业堂主——刘承幹传》时,方弄明白:刘承幹的亲生父亲刘锦藻,才是真正的南浔首富。为了屡清这之间的关系,我要先从刘锦藻的父亲刘镛聊起。

 

刘镛像


这个刘镛可不是乾隆时的刘罗锅,刘罗锅的“墉”是土字旁,而我所说的刘镛是金字旁。虽然他的名里带金,但早年过的很贫穷。刘镛在年轻时给人家打工,在一个绸布店做学徒。当年的学徒只是管饭,余外待遇很低,章梫在《紫回公别传》中说他:“十四岁,家贫不能俱修脯,乃舍儒习贾;十五岁学业于绵绸布店,日得点心钱十文,……在店操作勤剧,庖湢之事皆任之。”当时刘镛打工每天只能得到10文大钱,这点钱连买个烧饼都不够。

 

刘锦藻《坚匏盦集》 民国南林周氏铅印《南林丛刊》本


虽然如此,刘镛却干得起早贪黑,渐渐明白了生意之道。两年后,经亲戚介绍,他又到了一家蚕丝行去打工,这里的待遇比以前好了不少。又过了四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六年,他攒出了一点儿钱,而后跟另外一位名叫张聿屏的人合伙办起了一个小的丝行。到了咸丰年间,他遇到了太平天国战乱,于是就来到了上海。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因为他在这里接触到了一些洋人,开始将丝卖到了国外。同治元年,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刘镛又开始经营盐业,而后他终于发了家,张謇在《南浔刘公墓志铭》中说:“自咸丰、同治以来,东南富商最著称者,而能以风义自树于当时者,于浙得三人焉:若杭州之胡,宁波之叶,而其一则湖州南浔刘氏……原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

 

刘锦藻《坚匏盦集》 民国南林周氏铅印《南林丛刊》本


看来,南浔刘家的商业帝国是由刘镛所创造者。他不但成为了南浔首富,并且成为了江南一带三大富豪之一。但对于刘镛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说法。高拜石在《古春风楼琐记》中有一节的名称就叫“刘锦藻父子与嘉业堂”,此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刘贯经生来贫穷,很小便送在一家铜器铺子里做学徒,出师之后,便在镇上以打铜修锁,来糊口养亲,这人虽没有读过什么书,生性却老实忠厚,安分守己。也是该他发迹的机会到了。有一天,镇上一家丝庄的老板,因为醉了,把身上存放重要票据的枕头箱钥匙丢了,叫人招个铜匠来开锁,恰叫了贯经来开,他很细心地替他打开了,并代配一把钥匙,亦不多索工钱。这老板看他长相极好,聪明诚笃,和他谈了起来,认为这小手艺没有什么出息,庄中正缺伙计,问他肯不肯改行?这刘贯经自是求之不得,于是便在这家丝庄里勤勤恳恳地工作,极为这老板所器重,不数年便提拔他‘管银盆’,司理出纳,当副掌柜。也是他福至心灵,丝庄生意兴隆,老板拿出一笔资金,让他自营,不及二十年,他也发了大财,自己也自立门户,有了字号了。”

 


刘锦藻(互联网图片)


贯经乃是刘镛的字,其实他还有一个字更响亮——冠军。高拜石说这位刘冠军最初不是进入了绸缎铺学徒,而他学的是打铜修锁,只是后来给一位丝庄的老板配钥匙,才让他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机会,从此他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但高拜石何以知道有这样一段传奇,可惜文中注明出处,当代学者当然不相信这些传说,因为南浔四大家的发迹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我曾看到一篇研究文章,称南浔四大家的发迹跟太平天国有关。当时太平天国打到南浔时,这几大家都秘密地跟太平军做军火或军需生意。而后太平军失败,南浔这几大家本来要受到清算,但他们又透过各种关系给清政府捐了大笔的银两,同时也疏通了关键人物,于是这四大家继续发财。到了辛亥革命时,四大家又跟孙中山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嘉业堂老照片


如此说来,江南的这些巨富能够发家也有其道理。他们不但有精明的经营头脑,同时还能前瞻性的准确把握政治动向,将这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真可谓不发财也难。但要想将自己创造的商业帝国能得以长治久安,则必须要寻找靠山,于是刘镛把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徐郙的儿子徐华祥。徐郙是同治年间的状元,任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官衔儿,乃是当朝一品。徐郙在书法和绘画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更为重要者是慈禧太后特别喜欢他的书画,这也就是徐郙成为朝中红人的主要原因。

 

刘承幹晚年与家人


刘镛竟然能跟徐郙家搭上亲戚关系,可见其是何等的高瞻远瞩。虽然如此,他还是觉得仅有钱而没有功名,刘家在别人眼中不过就是个暴发户,于是他就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儿子。刘镛一共有三位夫人,共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的长子名刘安澜,学习特别刻苦,可惜在参加杭州乡试时因病而亡,年仅29岁。

 

当时刘安澜已经结婚,夫人是资政大夫邱仙槎之女,而刘安澜去世时还没有儿子,于是安澜的弟弟刘安江就把自己的大儿子刘承幹过继到刘安澜家,以此来照顾邱夫人,这位刘安江就是刘锦藻。

上山寻找刘锦藻坚匏别墅


刘安澜去世后,刘锦藻就成为了刘家的掌门人。虽然他家巨富,但仍然刻苦学习,终于考中进士,曹金发在《辑录体目录史论》一文中说:“189440岁时,与南通张謇同榜登甲午科进士,成为南浔刘氏第一个在科举上成功的人,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工部都水师行走、内阁侍读学士等职。1899年其父去世,刘锦藻回南浔奔丧,并从此开始举办实业。”

 

刘锦藻的进士题名录


刘镛去世后,刘锦藻返回家乡开始继承父业,刘家真正的发达其实跟刘锦藻有很大的关系。曹金发在文中继续说:“他承继父志,不仅继续从事家乡的生丝出口贸易、扬州的盐场和典当业,同时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此后,刘家的实业走向全国,在武汉、长沙、杭州、南通、南京等地投资船运、电力、铁路、茶业、银行等实业,刘锦藻曾任沪杭铁路副总理、大达轮船公司总理。”


眼下的西湖


对于这些业绩,项文惠的《刘承幹》中也有这样一段描写:“与乃父刘镛相比,刘锦藻经商的气魄更大了,他经营淮盐,设扬州盐场,成为江苏淮盐巨商;他在通州购买大量海涂建垦牧公司,采取集股商办形式,兼采东西各国种植、畜牧之法,以昌农学;他受清廷农工商部奏派,出任上海大达轮船公司总理,与同科进士、有‘中国第一实业大王’之称的张謇共事合作,同外商相抗争;他在南浔发起集资10万元,投资浔震电灯公司,并开设刘振茂绸缎局;他发起成立浙江铁路公司,参与创办并投资浙江兴业银行……在江、浙、沪工商界颇有声望和地位。”

 

居委会设在这里


能够掌管这等庞大的商业帝国,可见这位刘锦藻确实有过人之处。虽然如此,他却未曾忘记书生本色。在这个过程中,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编出了一部在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皇朝续文献通考》。中国古代的史书中有《三通》之说,《三通》就是《文献通考》、《通典》和《通志》。到了乾隆十二年,皇帝命令设立续文献通考馆,同时任命张廷玉为总裁,其他人任纂修,到了乾隆三十二年修成了二百五十卷的《续文献通考》。

 

路边有造像


书修成之后,该馆并未裁撤,而是在这一年将续文献通考馆改名为三通馆,继续在这里编纂《续通典》和《续通志》,这个部门任纂修者有几十人之多。到了乾隆四十八年,一百五十卷的《续通典》修成。乾隆五十年,六百四十卷的《续通志》修成,而后又接着在这里纂修出一百卷的《清通典》和一百六十卷的《清通志》以及三百卷的《清文献通考》。清代所修的这《六通》,再加上古代的《三通》,这就形成历史上很有名的《九通》。

 

被砸烂的造像


《九通》涵盖了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文献,但其下限是清乾隆五十年,而后朝廷没有再继续编纂,刘锦藻觉得这是个遗憾,于是决定编纂《续皇朝文献通考》。他所编纂的上限就是乾隆五十一年,而其下限则为清光绪三十年,此书为三百二十卷。以一人之力,搞出这么一部大书,可见刘锦藻有何等的气魄。但是编史书需要大量的史料,也正因如此,刘锦藻开始大量的买书。

 

古井


刘锦藻对于藏书很早就感兴趣,李玉安、黄正雨所著的《中国藏书家通典》中称:“(刘锦藻)性喜藏书,他曾任职于内阁,颇得内阁大库藏书之便,通籍后开始网罗典籍,其藏书处曰‘坚匏庵’,不乏善本。出游则携书相随,晚年在青岛有‘静寄庐’,收藏古籍已具规模。现扬州市图书馆,仍收藏着当年刘锦藻的部分藏书。”但显然,编写《续皇朝文献通考》是他大量购书的最直接原因。

 

低调的大门


刘锦藻为了编此书下了很大的工夫,因为他不止是汇集史料,同时他在每一部和每一书前面都加一段案语来阐述他对文献的见解,比如在经部之前,刘锦藻就写了这样一段话:“近代经学之盛无逾圣清,盖自康熙、乾隆两期,明诏迭开鸿博,一时魁儒蔚起,士之潜心甲部者,上足与汉唐媲隆,戫戫乎文治之美也。《皇朝通考》经籍门,其经类与马氏旧例略有改定,曰五经,曰论语,曰孟子,曰孝经,曰经解,曰四书,曰乐、曰仪注,曰小学。凡为类十有三,兹稍稍有所出入,然大致不相害。若与经旨背驰,杂以后世讖纬家言者,则摈而不录,爰将乾隆五十一年后续出诸书条著于篇。”即此可见,他为了编写史书,确实研究了大量的文献。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