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 你家孩子学习主动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有没有采取过什么措施去提升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呢? 你也曾用物质刺激孩子学习吗? 上周末和同事林姐一起去参加一个线下的活动,公司派车,但是行程有些长。 一路上,平时很善言谈的林姐一反常态的寡言。继我刷了N次朋友圈,确认真的没有什么新的消息可看了之后,决定先开口打破两个人之间的尴尬。搭了几句话才知道,原来林姐昨晚刚和孩子发生了一次很大的不愉快。 从她口中我得知,她儿子今年五年级,以前学习不太认真也不太上进,她就想着像鼓励做家务一样用奖励的方式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听到这里,“赏识教育”忠实信奉者的我还一直是赞同的状态,边听边附和着点点头。 她看了看我的反应接着说,这个做法刚开始的时候效果挺好的,孩子每天很积极的完成作业,周末的补习班也不排斥了。当时她们和孩子约定:每天表现好可以在奖励表上面画一颗五角星,如果连着一周表现好,奖励50RMB;如果连着一个月表现好,可以奖励一个玩具(300RMB以内)。
说到这,又是两声在我这个旁人听来都哀怨的叹气声。 讲述完整个事件,她带着迷茫的眼神看向我:“咱们都是工薪小白领,我总不能一直这么奖励下去呀,他现在才五年级,还有六七年学要上,天天这么奖励也不是个办法呀!这个做法我一开始的初衷也只是刺激他学习的积极性,想着他慢慢形成习惯就停掉,毕竟学习还是要靠自己的动力的。可现在看来他是已经完全依赖上这种方式了……我该怎么办,现在不是都在强调赏识教育吗?我这种鼓励方式难道错了?” 赏识教育本没错 但“度”的掌握很重要 看着林姐焦虑而幽怨的眼神,我原本打过腹稿的观点也不太方便直接说出来了。因为我真的觉得,虽然方式可能比较欠妥当,但是林姐希望孩子上进,希望孩子主动爱上学习的心其实并没有错。 近些年,赏识教育的说法愈发盛行,家长们以各种奖励来刺激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有人可以用奖励的方式诱导孩子多做家务,有人可以用奖励的方式锻炼孩子的人际能力,如果这些都是可以的,那为什么林姐用奖励的方式刺激孩子去主动学习就不可以了呢? 方式没错,错的是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信很多家长看完上面林姐和孩子的约定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就算是奖励,也不用奖励这么多呀!小学的孩子,应该并不会有什么花销,来回路上都有家长接送,想买什么家长随时可以给买,在学校里面的话,买点小零食也并用不了这么多的零花钱……当然这都不重要,既然父母给,孩子具体怎么花就不是我们要操心的事情了。但问题的重点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很容易让尚无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模糊自己学习的目的,会使孩子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学,是为了丰厚的物质奖励而学,而非为自己而学。 学习其实本来也是孩子的天职。抛去一些极度依仗孩子成绩找到成就感的父母而言,孩子学习的具体成果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这个高度别人给不了,别人也得不到。 奖励可以有,但层次应该是依次从低到高,也就是慢慢地一层一层往上引导:
无论是通过奖励还是通过什么其他的方式,家长都不应该把这个比例设的太高。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一切都是为了提升学习兴趣的辅助,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孩子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低年级的时候,考试考得好可以带他去吃喜欢的东西,买个一直想要的物品之类的,等孩子大了,慢慢从物质上的奖励转变为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渐渐感到被认可,被承认。 借此机会,我建议林姐正好可以直接把物质奖励断掉。虽然孩子有可能短期会用不学习来惩罚家长,但总比长期只为了奖励去学习好。 至于过程,要耐心引导,越大的孩子越不好说服。在态度坚决和语气和蔼之间,这个度需要家长自己去把握。 帮主说 赏识教育本没有错,但是赏识的力度却是很难把握的。 不知道各位看此文章的家长有没有遇到过这类问题,如果有,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予你们一些帮助。 今日讨论话题: 各位如何看待挫折教育,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有无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