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弯弯的河东湾 2016-12-12
文|张瑾
彭城周末
2016-08-31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X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寻访郑集万庄万氏后人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寻访徐州泰山脚下的万寿祺墓,此为墓石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徐州二遗民”研究四剑客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隰西草堂集》雕版
追怀二遗民,后世学人的文化自觉
“徐州二遗民”是徐州文史学者和遗民文学研究者绕不过的话题。研究诗词史里有他们,提到修书编志时有他们,讲到文物收藏还有他们,徐州家谱、书法、绘画、篆刻、民间传说等等领域,都会有他们的身影。300多年过去了,依然有这么一群人倾心二遗民研究,追寻二遗民踪迹,感念二遗民精神。他们之中,有二遗民的后人,有高校学者,有专事古籍收藏的儒商,有热爱乡邦文化的文史爱好者,他们坚持数十年,走访过许多地方和许多人。他们的研究和他们这一群体,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的一个代表。
“徐州二遗民”是谁?
“徐州二遗民”不仅是徐州一地乡贤,其才学和影响,在全国层面上亦有一定地位。同时代的顾炎武誉其为“一代佳士”,《清史稿》专为二人立传,饮誉中外的清代诗歌研究大家严迪昌在《清诗史》中高度评价“徐州二遗民”,认为其“无论就行迹或就诗作言,皆足以与顾炎武等媲美……‘徐州二遗民’实淮海遗民诗群之领袖人物。”目前有近10篇硕博士论文专门研究他们。
清光绪二十年(1894),在徐州知府桂中行和云龙书院山长冯煦的共同努力下,《徐州二遗民集》诞生了,这本书首次把万寿祺和阎尔梅这两位徐州籍杰出的明遗民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明朝灭亡之际,他们都以举人的身份参与抗清活动。抗清失败后,二人坚守信念,至死不渝,被后人敬仰,桂中行赞其“抱贞孤而自芳,郁怨悱而不乱”。
万寿祺(1603-1652),字年少,又字介若、若若、内景,晚号明志道人、沙门慧寿,徐州人。明崇祯庚午举人,工诗文书画、琴棋刀刻。百工技艺,细而女工刺绣,粗而革工缝纫无不通晓,风流豪宕倾动一时。明亡后,万寿祺举兵太湖反清,兵败入狱,后脱走江北,隐居淮安,自题陋室为“隰西草堂”。清顺治九年,万寿祺怀着“国仇未雪身仍在,家散无成志有余”的遗恨离开人世,次年归葬徐州“泰山东南泰山营庄东”(今竹园村)祖茔。遗有《隰西草堂集》,内容多为晚年之作。
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号古古、蹈东和尚、白耷山人,沛县人。清崇祯庚午举人。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不为所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多次拒绝和清朝合作,秘密参加山东榆园军起义继续反清,失败后被捕入狱。后脱走归沛,再遭清兵围捕,两夫人烈死。从此隐姓埋名,奔走全国各地,联络明朝遗民。晚年归乡,整理毕生诗文。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传世。
徐州二遗民有很多相同点,他们同年出生,同年中举,同以气节文章为后人称道,都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和行动,在明清交替之际,才学和气节名噪朝野,可以说他们是徐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对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双子星”。
“徐州二遗民”的文化遗产
徐州二遗民虽然已经过世三百多年,但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和爱国精神却历久不衰。经过历代文化学者的不懈努力,他们的文字被不断的发掘和整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万寿祺的作品汇为《隰西草堂集》九卷,包括诗五卷,文三卷,词一卷,先后有孙运锦本、罗振玉本和董士恩本,虽屡有增补,但大体不出孙氏九卷本的格局,今人有《万寿祺集》数种。另外,先生有艺术专著《墨表》四卷。与之相关的尚有罗振玉、段朝端、李辅中所作年谱三种,《隰西外纪》、《隰西金兰谱》、《万氏世系》、《万年少遗诗》、《万年少先生书画记》和《万年少先生事迹汇集》等。
阎尔梅的作品,现存的“全集本”主要有家刻本、豹韦堂本、孙运锦整理本《白耷山人集》十一卷、《阎古古全集》六卷等,“选本”主要有《古古诗》三卷、《白耷山人诗选本》四卷、《拟编次白耷山人文稿》,单行本仅有《蹈东集》。1922年,张相文根据家刻本,重新刊印为《阎古古全集》六卷。该集收诗最多最全,对研究阎尔梅生平有重要价值。今人有王汝涛、蔡生印先生整理本《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一种。另外,和其相关的尚有鲁一同、张相文所作《白耷山人年谱》两种以及《寅宾录》等。和二人都有关联的还包括《徐州二遗民集》及《徐州二遗民墨迹》两种。
除了文献遗产外,二遗民还为我们留下丰富的书画篆刻作品,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雕版,留下了徐州二遗民祠,留下了万家坟、阎古古墓等文保单位,留下了和他们有关的奎山塔、子房祠碑等历史遗迹,留下了数十篇民间传说。在徐州名人园和沛县栖山中学内,我们还可以看到了徐州二遗民的雕像。他们的高洁不屈的气节,更是永久留在我们每个徐州人的血液之中。
乡贤祠里忆乡贤
除文献遗产外,徐州二遗民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书画篆刻作品、数以百计的诗文雕版,还有和他们有关的奎山塔、子房祠碑等历史遗迹。
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的奎山塔,为万寿祺之父万崇德所建。万崇德在他1600年中举的第二年,会试落榜。为了让自己在三年后实现梦想,1602年8月,他发出了修建奎山塔的倡议,并捐资两千两。奎山塔的修建果然为这个26岁的青年带来了一连串的好运。1603年喜得贵子,1604年考中进士。1606年10月,经过四年多的修建,一座底上七层、高60米的砖体宝塔终于建成了,万崇德亲题“挺风回秀”四个大字悬于塔上。作为徐州“文风”的象征,故奎山塔又称“文峰塔”。
奎,文星也,奎山塔从此也被赋予了改变徐州人文寥落的特殊含义。万崇德的儿子万寿祺至今还被认为是徐州地区,特别是铜山地区,四百年来文学第一人。他的曾孙女婿李蟠高中状元,亦是徐州人文史上的一大亮点。
关于对阎万的纪念,民国时期,徐州曾有两处“徐州二遗民祠”。第一处位于云龙山上的兴化寺内。根据济航《云龙山游记》的记载,民国元年(1912),陈干驻军于云龙山兴化寺中,因敬佩徐州二遗民,遂改原为僧房的中殿为“徐州二遗民祠”,殿内放着一个大龛,供二公神位。
第二处位于燕子楼旁。1928年,徐州拆除城垣。1932年,为保留古迹,铜山县县长左念兹等人在城西南隅重建燕子楼,并在楼旁复建“阎万二公祠”,专门祭祀徐州二遗民。
2011年初,彭祖园在徐州名人园中设立了二遗民的雕像,万氏为风度翩翩的才子,阎氏则为志在恢复的志士。二人的表情凝重,雕塑者准确把握了二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寻踪二遗民的徐州“四剑客”
四位徐州籍年轻人阎强、鹿启欢、薛以伟和张涛因为“徐州二遗民”而相识、相知、相聚。他们因为“徐州二遗民”才有了难以割舍的牵挂,因为“徐州二遗民”逐步产生了对乡贤的“温情与敬意”,他们被圈内戏称为“徐州二遗民”研究的“四剑客”。
2005年,阎家女婿、家住吉林东丰县的应玉石先生首建国内阎尔梅研究网站,通过此网站,阎尔梅族孙阎强结识了在常州工作的沛县人张涛,不久又结识了在南京创业的沛县儒商鹿启欢和徐州工程学院薛以伟。怀着对二遗民精神的钦佩和对徐州历史文化的热爱,“四剑客”走到了一起,他们分工协作,互通有无,又各有侧重。鹿启欢不惜重金,收藏大量与二遗民相关的古籍;薛以伟和张涛奔波于公藏图书馆以及民间搜集、抄录、复印二遗民诗文集和生平交游文献,几乎将现存的诗文集和相关资料网罗殆尽;阎强则沿着阎尔梅游历九省的足迹逐一寻访追踪。
“四剑客”或到杏花塠祭拜“阎古古墓”,或到山东兰陵南常寻访阎尔梅的出生地,或到河南虞城探寻阎尔梅的避难之所,或到江西南昌、淮安清江浦、铜山女娥山崔泉山庄、鼓楼万寨等地寻访万寿祺遗迹和后人,或到丰沛大地采录二遗民的民间传说。今年7月2日,薛以伟终于在铜山郑集万庄寻访到了他们寻访了十几年的万寿祺后人,消息传来,阎强即兴赋诗一首:
寄万年少后人
遗民事迹久飘零,史海收残烛泪青。
瘗杖摇枝招旧梦,方陵抱恨续荒经。
风霜销尽先贤锐,苦雨怜生后世翎。
忽得樊桐堂燕信,佳音频报到门庭。
8月16日,“四剑客”又在铜山政协文史委主任鲍淑华的策划下,跟随“文史铜山”电视片摄制工作组齐聚万庄,谈万氏先人轶事,看《隰西草堂集》残存的雕版,议祭拜泰山之阳的“万林”。
目前,张涛《万寿祺集》已整理30万字,纳入《徐州明清十人文萃》第一辑;薛以伟《阎尔梅全集校注》已整理80万字,并在《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名作欣赏》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阎尔梅研究论文;阎强已完成长篇历史小说《布衣诗侠阎尔梅》初稿,且同步在网上发布。鹿启欢出资筹建的“阎尔梅研究会”网站已开通运行。现在二遗民研究文献资料基本齐备,他们期待着与同好一起深入研究。
《古古先生行乐图》,1642年云间戈靖之画
现由阎氏后人阎荣灿珍藏
作为徐州二遗民古迹遗存,沛县阎尔梅的墓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那么,另一人万寿祺的墓今何在?这个问题,早在民国初年,就有人想到了同样的问题。
徐州收藏家刘晓收藏有一封寻找万墓的信札,信上反映,民国七年(戊午,1918)寒食节前三日,王学渊访万寿祺墓,墓在泰山东南泰山营庄东,主坟为祖父万显坟,有龟趺(即赑屃)载以巨碑,高二丈许。林门大石坊尚完好。其他尚有万寿祺父万崇德坟、万寿祺坟、万寿祺子万睿坟。林户(即守墓人)为穆姓。林户云墓田已卖尽,北乡万家尚有三户,已三四十年未来祭扫。王学渊感慨叹息,纪之以诗。此札是王学渊给其弟子张荫台的。
关于万寿祺的归葬地,带着对奎山塔建造者万崇德的感念之情的奎山小学校长李世明曾三访万林。
林为徐州人对墓地的别称,万氏父子墓地具体在哪里?同治版《徐州府志》称万崇德墓“在太山东,奎山西”。1919年《铜山县志》纠正说“今案在凤凰山南”。民国初,有人曾寻找过万氏墓地,并“躬履其地寻访诸故老”,得到证实说,万氏父子的坟茔在“凤凰山南”,两墓相距不远。
为了缅怀这位家乡名人,李老师从侯山窝村西一路寻到了泰山的竹园村,问到万家墓地,村民都说不知道,但是提起万家“瘗圈子”,却有说不完的话。
瘗圈子原来就是墓地里的两道半圆形一丈多高的土墙。大瘗圈子里是一座主坟,瘗圈子东南口是二瘗圈子,即小瘗圈子,其内有一座小坟。这与史志中万寿祺墓“在万崇德墓东别一兆”的记载相一致,因此可以推论,主坟即万崇德墓,小坟即万寿祺墓。大小瘗圈子在1958年大跃进时,因扩大种植面积,被取土铲掉了。据后来寻找到的万家后人万广新、万继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万家还曾来此上坟,不过那时候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今夏,铜山电视台大彭采风栏目为制作乡贤万寿祺的专题,再次来到泰山脚下的竹园村这个即将消失的村庄,与热衷于二遗民研究的李世明、李建华、阎强、鹿启欢、薛以伟、张涛等一起,采访了郑集万庄的万氏后人及万家看墓人穆传营老人,听老人回忆他小时候见过的万家瘗圈子的方位、面积,周围驮碑的石龟、牌坊、石人、石兽。
这处濒临风华园的竹园村已列入了拆迁规划,不远处的万林传来推土机的轰鸣。过不了多久,竹园村连同它的村名,都将为人们淡忘。幸有影像和视频,记录下2016年这个夏天,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思和感念,所做的努力和留下的情怀。
文+图|张瑾 李世民、阎强、鹿启欢、薛以伟、张涛、李建华提供资料
2012年,百册巨著《无锡文库》编纂完成,立足无锡市区,兼顾江阴、宜兴,共收录图书347种,分为“官修旧志”“地方史料专著”“家乘年谱”“无锡文存”“近现代名家名著存目”五辑。这是有史以来无锡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文献的整理与抢救,许多珍贵典籍回归故里。
2014年,《苏州文献丛书》出版,丛书重视保存原本的面貌,重在入选文献的史料丰赡和文本的可靠性,择善而从。
2015年,全套100册《扬州文库》首发,这是当代扬州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也是扬州规模空前的乡邦文献修编工程,内容涉及地方志书、地方史料、传记家谱、学术著作、诗文集诸方面,包罗万象,真实反映了千年古城扬州深厚的文化积淀,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堪称扬州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2016年,《泰州文献》举办首发式,这是泰州有史以来对本土文献进行的最大规模整理和汇编,全书共分为“官修旧志”“地方史料文献”“家族文献”“泰州文存”四辑,对于了解泰州古代学术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文脉,源远流长 寻找,任重道远
纵览徐州渊源流长的文化脉络,不仅有刀光剑影的悲壮史和大河横流的血泪史,更有璀璨的南北文化交融史和荟萃人文的创造史。徐州人和外乡人一起以山河为竹帛,以生命作笔墨,写就了徐州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不朽的学术影响。
然而徐州现存古籍较之江南诸市相对较少,对先贤文化遗产的挖掘缺少第一手文献。1994年版《江苏艺文志》,苏州、常州、扬州等城市都是厚厚的一大本甚至几大本,而徐州卷,因材料不足,与连云港卷合为薄薄的一册。此版《江苏艺文志》徐州卷主撰人、江苏师范大学赵明奇教授说,徐州在此之前,向无“艺文”专志,地方志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考”,亦残缺疏漏甚多。一者徐州兵家必争之地,从楚汉相争到近现代大小战事四百余起,处此要冲,金石俱焚,文献几存?二者北宋以来,黄河夺泗,八百年间,水患二百余次,值彼波涛之下,房舍荡然,安有完书?
2016年值江苏文脉工程启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庆柏先生正在组织修订的《江苏艺文志》已正式列入《江苏文库·书目编》。其中《徐州艺文志》的修订工作由徐州工程学院薛以伟承担。值《徐州艺文志》修订之际,本报记者得以跟随修订者,走访了徐州市及铜山、邳州、新沂、睢宁、丰县、沛县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查访古籍、老谱,访问致力于乡邦文化研究的文史耆老,还拜访了徐州府老八县之一萧县文史界吴孝桐、刘怀德、王智科、欧阳磊诸师,幸得众人慷慨相助,所获颇丰,所遇所闻亦令人感动。
在本次寻访现存古籍的过程中,各地保护意识强弱不同、保存现状喜忧参半。徐州地方古籍失传甚于外邑,搜遗补缺、稽佚勾沉,任重而道远。寻访徐州古籍,道阻且长。人人行动起来,相信积腋会成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