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地理位置最西的华山(三)

 新用户82177594 2020-06-17

这座百里以内唯一的一座山峰,超高的知名度一直以来让丰县不同凡响,早在清代,徐州知州余志明说了这样一句话:“丰之可知者,山有东华,人有汉主。”此言直抒胸臆,与山水同悦,与风雨同舟,与命运共舞,以情观景,审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道出华山的地位是如此之高。

东华山

02

秀色可佳的华山十景

春风吹落天上声,细雨送来山水情,华山不高,却是精神滋养的世外桃源,每一道景观的碰触,都会引发文人雅士无尽的智慧和才气,挥毫泼墨,抒写情怀,以至于今天我们能读到这么多诗文佳作,有写景状物的,有抒情怀古的,还有田园诗等。

华山

写景状物,如明代诗人马卿《华山新城》:“突兀孤峰峻,苍莽四野平。人烟聊避水,风气亦堪城。” 明嘉靖五年(1526),丰县发大水,县治迁至华山,诗人用这首诗记载了此情此境。

又如,明末著名诗人阎尔梅《杏塠庄杂咏》:“华山峰隐漷桥南,微雨新晴稍露尖。始有故人工绘事,登楼随意写烟岚。” 诗序曰:“沛城西三十里有杏花塠,古巨室别墅也,遗址尚存。”  雨罢新晴,诗人南望,白云悠悠,春光柔柔。(诗文见《明清十人文萃·阎尔梅集》)

【重磅揭秘】

古老的杏花村位于何处

诗人写的杏花塠位于何处?位于现在的沛县朱寨镇,一块民国九年的古碑浮出水面,碑文载:“沛城西北三十里,后杏堌堆村右,旧有三圣庙焉。” 这个村庄明末叫杏花塠,民国已叫杏堆。,古同堆。

阎强、燕立标、薛以伟、吕高群查看古碑

如果没有这块民国时期的古碑为证,没有清康熙六十一年《徐州志·图考》为证,没有明末阎尔梅的诗为证,那么沛县朱寨镇杏花村村名的来龙去脉将是一言难尽。杏花村原是丰县的一处名胜古迹,《丰县志》记载,晚唐诗人杜牧在此留下一首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清康熙六十一年《徐州志·图考》中可以看出,杏花村位于两县之间,处于华山之北。用百度地图来验证,《徐州志·图考》记载位于沛县城西北,非常精准。古碑记载“沛城西北三十里”,同阎尔梅记载的“沛城西三十里有杏花塠”里数一致。

在此鸣谢江苏师大博物馆馆长赵明奇教授赠送《徐州古方志丛书》

清康熙六十一年《徐州志·图考》

清康熙六十一年《徐州志》为徐州知州姜焯主篡,是一本善本,笔者经常拿来研读,寻古受益颇多。2019年6月,纪念姜焯诞辰360周年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云龙书院举行,笔者应邀写了一篇《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作为对徐州老知州的礼赞。

2019年5月11日,雅集群友 赵明奇教授、文史专家李世明、阎尔梅后裔阎强、燕立标、韩宜峰、薛以伟、吕高群、高强、韩枫、杨锟、王仁同、张菲菲等同仁聚会沛县,拜谒阎尔梅先生墓。

文史专家阎强先生介绍阎尔梅

写景抒情的,如明代诗人季之翰《游东华山》:“为爱东山好,时时结伴游。野花争岭秀,春雨助泉游。树绕僧房寂,藤缘石磴幽。后峰何不到,因耻过秦沟。” 秦沟,季郎友先生注曰:“相传秦始皇听信术士之言,说丰县有帝王之气,为破丰县之风水在华山与岚山之间派人挖了一道深沟,后人称秦沟。”

又如清代诗人吕俶的《远山》:“画罢晨窗对晚曛,春山横翠两边分。楼头半锁池塘雨,阁外斜弯岭畔云。淡扫能令秦国妒,长描堪与绛仙群。谁知近日成频皱,蹙损芳容只为君。” 春山指的是华山和栖山,春风和煦,山峰青翠。吕俶家住庙道口,遥望两山,一东一西,丹青入巧思,山峰绘两边。

《远山》选自吕俶《石樵诗稿》,此稿为抄本,由沛县张涛先生2016年于镇江图书馆偶然发现,韩宜锋先生倡导重刊,张涛和萧县欧阳磊先生编校整理,排版张政先生,题签篆刻邳州杨东建先生,设计印刷韩枫先生,还有一些同仁也参与了编辑,于2017年12月付梓。这是一本可以以诗证史的诗稿,大量记载了沛县和萧县的古迹。

另外,有必要提到的两首诗是明代进士王梴的《岚山》和《驼山》,这两首诗题均和原诗集不符,为《丰县志》编篡者擅改,《岚山》原为《丰县登华山》:“小沛连丰道,悠然见此山。僧行青障外,官坐翠微间。近石烟云狎,依林鸟雀闲。古人云吏隐,兹地偶跻攀。”

小华山

华山,山清水秀,四时美景称奇,华山十景也就赫然评出,这十处景观分别是:危岩滴翠、削壁袅云、攒峰插汉、案石承霄、东麓石城、西崖剑岭、盘石贮月、涧溜鸣经、玄都仙洞、青刹翠屏。

华山十景以及其它古迹是否还有遗存?哪怕找到一处对文化遗产的挖掘都有益处。这就需要对华山十景进行一个归类,只有知晓景观的分布情况,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实地寻访。


【重磅揭秘】

清光绪《丰县志·山河》篇存在的谬误

清光绪《丰县志·山河》篇秉着“由巨而细,凡可名者,法宜详焉。”的原则对华山进行了记载,叙述详细,但是出现了方志中少见的把不同层次概念并列的情况,如果不参考其它版本的志书会误认为华山、岚山和驼山是三个并列概念,实际上华山是属概念,岚山和驼山是种概念,因此,“岚山在华山之北”的记载出现了谬误。

远观华山

相比较而言,不论是《大明一统志》还是乾隆《大清一统志》,不论是康熙《江南通志》还是《徐州府志》,不论是哪一本丰县志,都没有嘉庆版《大清一统志》对华山的记载层次分明和清晰完整。

嘉庆版《大清一统志》:“在丰县东南三十里,一名东华山,也名小华山。周十余里,有三峰。其巅石皆方平,稍西削壁千仞,又西为华阳洞,深杳莫测,洞西口有石室,可坐数人;中峰突起,有自然石级可以登蹑,一名岚山;其阳又有洞五,曰会景、虚白、碧寒、太元、太乙,皆极幽胜。后峰亦名堕山。”

结合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光绪《丰县志》对华山的记载可分为四个部分:概述、南山、岚山和驼山。华山主峰是没有名字的,明代诗人刘湘称其为南山,《危岩覆翠》:“南山有广额,前出入游龙。晴烟织蔓草。茸茸自秋来。” 危岩滴翠为华山十景之首,位于华山主峰。

清光绪《丰县志》

会景、虚白、碧寒、太元、太乙五洞位于堕山,堕山后改名驼山、龟山,今名小华山,这五个洞是否还有痕迹呢?据清同治《徐州府志》的记载:“山曰东华,以别于西也。山有五洞。明嘉靖丙午(1546)知县叶真建华山书院,㔉土出之,后复湮。”也就是说这五个洞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之前已经不存在了。

小华山

古老的华山书院位于何处?位于小华山的南侧。华山书院为知县叶烓创办。叶烓,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任知县,清同治《徐州府志·职官表》记为叶煃、清同治《徐州府志·山水考》记为叶真,均误。

叶烓《华山书院记》:“院背山麓,洚水湮芜。于是乎加疏瀹焉,中洞豁然而辟。洞前诸景可揽,命曰会景。后架小桥,以达西洞,洞塞巨石,曳而虚之,曰虚白。前通鸟道,折出石坛下。……左有洞曰大玄,右有池曰太乙。” 五洞均是叶烓创建华山书院时掏挖而成,洞名也是叶烓命名。

五洞实际上是四个山洞,另外一个是地面的窟窿,做成水池也不失为一道景观。有水池的地方,说明石头结构致密,可以蓄水。

小华山山顶的水塘

王梴《石窟》被县志改为《驼山》,虽然是擅改,却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史料,进一步明确了五洞所在的位置。《石窟》:“谁斫山为窟?逶蛇望转賖。出花逢客麈,入坞见官衙。石尽疑无径,溪回似有槎。座令尘鞅息,翻忆召陵瓜。”

小华山

03

八路军抗战的东进序曲

1939年3月的一天,苏鲁豫支队一大队一千余人奉命西进单县,上午10点左右,与增援丰县县城的日伪一千余人在华山遭遇,双方在兵力上势均力敌,大队长胡炳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军人,一声令下,二营营长张万春率部迅速占领华山、岚山、龟山(今小华山)制高点,用一个营的兵力对日伪进行了主动攻击,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击毙日伪几十名。下午三点我军主力开始转移,四点多钟二营撤出阵地。

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战斗中坚守华山的四名战士牺牲,小华山上一名排长牺牲,第二天当地老百姓发现了他们的遗体,把这几位革命英烈埋于小华山西侧。这块革命烈士纪念碑记载的就是这次战斗的故事。

 1940年,左起:胡炳云、王东保、田维扬

这次遭遇战的指挥者是胡炳云,二十九军首任军长。他是除了以爱喝酒著称的许世友将军之外,唯一能拥有喝酒特权的开国少将。徐向前曾经对他说,如果你喝了酒也能像许世友一样打仗,那你也可以喝酒。

开国少将胡炳云

这场遭遇战的伟大意义:1938年5月18日,徐州沦陷,12月27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苏鲁豫支队挺进苏鲁边区,到达单县、丰县一带,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对于实现全民族抗战、配合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苏鲁豫支队支队长为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法宪,副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王凤鸣。

——本文撰写参考开国中将《彭明治回忆录》。

篇外

华山镇走访随拍


想阅读更多的家乡山水故事

只需百度搜索“徐州 于克南”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