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是全书的总纲。基于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概括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知人验天、知天验人的主旨。 全文分四段:一、提出人秉天、委地而有形神的基本认识,论述人体气机能否调适取决于天地之气是否顺逆。 二、采用类比的方法,述明天地与人的正常变化。 三、采用类比的方法,述明天地与人的异常变化。并指出“形体有可去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 [10] 者 医统本、周本此下有“必”字,疑是。 [语译] 人,上则秉受于天,下则连属于地,天的阳气来辅助人,地的阴气来资养人。 天地之气调顺,人体气机就调适安和;天地之气逆乱,人体气机就闭塞紊乱。因此,天地有四时五行,有冷与暖,动与静。它们在变化着,天地之气和则表现为雨,天地之气动则表现为风,天地之气凝结则表现为霜,天地之气开合则表现为虹,这些都是天地之气的正常变化; 人有四肢五脏、呼吸醒卧。精气在流动散布着,精气的运行表现为色泽,精气的开合表现为呼吸,精气的扬举表现为声音,这些都是人身精气的正常反映。阳气施用在“形”,阴气成合在“精”,这是天地的同一规律。违背这种正常规律,就会暑气上蒸而热病发生,阴气闭塞而寒病发生,气血郁结而成瘿瘤,热气入陷而成痈疽,肺气壅塞而成喘病,肌肉消减而成痿证。这些病变显露在颜面,反映在形体。天地之气的通调与闭塞,全象这一样啊! 所以,五星的盈满亏虚,星辰的 运行差异,日蚀月蚀的交替发生,彗星的飞跃奔逝,就 是天地的灾异变故;寒冷温暖不依时节,就是天地的蒸 发和闭塞;崇土高起怪石兀立,就是天地的痈疽;暴风 骤雨,就是天地的喘息;江河干涸,就是天地的焦萎。 明察自然变化规律的人,对于病人,就会用药物调平阴 阳之气,用针刺增进疏导之力;对于灾变,就会按阴阳 调节的道理来适应自然的变化,用符合自然变化规律的 事业帮助民众适应天地的灾变。 所以,形体有疾病可以 拯救,天地有灾变可以消除。 人的灾病生死,秉受于天地。阴邪所致的病,来的 缓慢,痊愈也缓慢;阳邪所致的病,来的迅速,痊愈也 迅速。阳病生于热邪,热邪使人体松乏弛缓;阴病生于 寒邪,寒邪就使人体挛曲拘急。寒邪伤害人体的下部, 热邪伤害人体的上部,饮食之邪伤害人体的中部。 由于人体的动静,根源于天地的变化。所以,认识了人体变化的人,会验证天地的变化;认识了天地变化的人,必 定会验证人体的变化。天地的变化相合于人体的变化, 人体的变化符合于天地的变化。明晓天地变化的逆与 顺,就能测知人体的盛和衰。人体有千百种疾病,疾病 有千百种证候,证候有千百种变化,这都是天地阴阳的 顺与逆所产生的。如果能彻底探明这些奥义,那就如同神圣了。 “人与天地相应”思想,自《内经》始即已引 进医学领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确认:“阴阳四时 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 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尔后,历代医家均从整体观念出 发,无论养生与治病,都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故“人 与天地相应”乃中医理论之主导思想。本书以“人法于 天地论”列诸论之前,冠全书之首,可谓开宗明义。 本论以人法于天地为主旨,系统论述如下三点: 一、由于 人秉天、委地,则人之危厄死生秉于天地、人之动止本 乎天地,故人必须顺应自然变化。 二、由于百病、百侯、 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故养生治病必须认识和掌自 然变化之规律。 三、由于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 逆从,则知人衰盛,因之,“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 有验于人”。 从而,鉴者诀之于药,济之以针,则形体有 可救之病;化之以道,佐之以事,则天地有可去之灾。 故人能认识与掌握自然变化之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