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活儿好作品】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昌“蛊盘舞”。

 街心舞苑 2016-12-13





献 给 热 爱 民 族 文 化 的 你










蛊盘舞


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昌,当然有着属于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民俗情调。

文昌“盅盘舞”源于元末明初,是文昌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因以日常生活中的瓷盅、瓷盘为道具跳舞而得名。初时仅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期间表演。在2007年7月22日,海南“文昌盅盘舞”已被列入,海南省海口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态:

盅盘舞表演分生、旦、丑三种角色。生角手执筷子击瓷盘(碟),旦角手执叠置的瓷盅撞击,丑角手拿彩扇,而丑角的面部则是要画出一些特别的图形,有植物、动物,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感恩,表演诙谐风趣、欢快热烈,也深为群众所喜爱。


起源:

文昌盅盘舞源远流长,自诞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盅盘舞是由文昌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由锣、鼓、弦等八件乐器所伴奏的舞蹈,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八音乐器”。盅盘舞多在婚礼场合表演,后逐步发展为岁时节令、喜庆聚会、祝寿庆生、店铺开张、举行庙会等多种场合表演助兴。文昌盅盘舞源于“八音”之后,“八音”始终成为盅盘舞的伴奏曲,那时盅盘舞便随“八音”的勃兴应运而生了。

(1989年的蛊盘舞)


(1989年的蛊盘舞)

盅盘舞来自元末明初时,海南人纪念冼夫人的“闹军坡”。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四野乡邻就来了,带自家养大的鸡,自家地里正厚实的芋头、山薯在坡上摆卖。闹军坡大都选择在文昌潭牛那片宽阔的坡地上。唢呐吹起来了,坡地上层层叠叠的都是人头。盅盘舞已经开场。


发展:

文昌盅盘舞最早发祥于文城镇农村。那时,文城镇农村的婚礼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当天,新郎要在傧相和八音乐队陪同下,吹吹打打到新娘家迎亲。迎亲回到新郎家后举行“拜堂”仪式,在摆婚宴的热闹气氛中,青少年们即兴拿起瓷盅和瓷盘敲打欢跳起来。民间艺人受启发,便成立由青少年组成的盅盘舞队,为民间婚礼作表演,给婚礼增添了欢乐气氛。


文昌盅盘舞流传演变到今天,已发展成为实用型的艺术形式。它迎合人们的普遍心理,以其丰富的舞蹈表现力和欢快的八音伴奏效果,赢得许多观众;它是真正意义上走进千家万户,难怪人们又将文昌盅盘舞雅称为“贺喜舞”。


现状:

随着时间的流逝,流传了600多年的盅盘舞逐渐融入时代的潮流,成为文昌地区节庆、喜事中最常见的娱乐性舞蹈。但与其它许多民间艺术一样,盅盘舞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惑。


文昌盅盘舞,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相关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舞蹈表现力,向世人展现了它那独特的艺术之美。古朴而具有民族气息,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所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还有很多,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东西都面临失传的风险,希望广大受众可以关注民族文化,关注民族风情。


不要让好的民族文化东西流失于岁月中。



微信号:Amoafan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