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霸凌】没事别惹事, 有事别怕事! 这位妈妈处理霸凌真高明!

 长沙7喜 2016-12-13

潘石屹他爸教育他说:没事儿别惹事儿,有事儿别怕事儿。我觉得这都是对于霸凌问题的绝妙解读。


新新家长本期专栏作者:凌太。公众号:“凌太来了”(ID:HelloMrsLing)。

投稿邮箱:tougao@


Marcus两岁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班里有个攻击性比较强的小男孩儿,一言不合就抓打咬,相当凶悍,Marcus没少吃亏。有一天脸上带伤回来,他爸又心疼又生气地说:“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打他!”。


我听了没吭声,转身就教Marcus:“ 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推开他,然后用最大的声音,看着他说:NO!我不喜欢你这样!或者去告诉老师。如果他老这样,你就躲着他不要跟他玩儿了,而且要告诉他是什么原因。”


当时我是凭着一种直觉:既然打人不对,那我也最好不要教给他用打人去解决问题。先试试“用语言表达”,以及“寻求帮助”等更文明的方法。那个孩子不就是因为不能掌握更好的方法才诉诸武力的么?更何况,以当时Marcus的性格,让他“打回去”他也做不到,徒添压力而已。


我教给他的这些方法跟学校的做法不谋而合。后来学校针对这个男生的行为多次约谈家长讨论对策,又给全班家长发了一封信,题目就叫《让我们一起帮助xx》。


清楚地记得信里说,这种攻击行为在这个年龄的孩子里很常见,“打回去”不是一个好办法,家长要教会自己的孩子用语言和手势保护自己,并寻求老师的帮助。相当于全班一起用正面的方式帮助他,让他也学会用语言表达诉求。


一年以后,这个男生的行为没有太多改善,被学校劝退了。因为对学校来说,霸凌是第一不能忍的原则问题。


在后来写育儿博客/微博的时候,时不常会有家长问我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应对:管吧,怕对孩子的社交学习插手太多;不管吧,又心疼孩子、咽不下这口气。更何况很多老师和学校根本不管校园霸凌的事儿,如果家长再不管就怕孩子吃亏。


我虽然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多,但特别理解作为家长的焦虑,也有一点儿思路,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


  • 家长和孩子要清楚什么是霸凌。要清楚自己有免于被霸凌的权利。要告诉孩子,被霸凌不是你的错。

  • 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教给他应对霸凌的办法。不一定事事插手,但遇到他搞不定的情况一定要站在孩子这一边,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 喜欢霸凌的孩子,自己也是不当教育的受害者,而这种行为并非不可改变。所以家长面对霸凌的孩子时要保持冷静,采取严肃晓以利害的方式,但绝不能诉诸武力。

  •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霸凌行为都可以通过霸凌一方的家长、老师和校方的管理来解决,但如果他们的观念有问题或不负责任,那被霸凌一方的家长就必须多想一些办法来推动解决了。

  • 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霸凌者。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潘石屹他爸教育他说:没事儿别惹事儿,有事儿别怕事儿。我觉得这都是对于霸凌问题的绝妙解读。


什么是霸凌(Bullying)?


根据反校园霸凌组织的定义,霸凌就是指不被对方接受的攻击性行为。当一个人受到了来自外界言语或行为上的伤害、感觉非常糟糕却又无能为力,那就说明他受到了霸凌。霸凌行为包括:


口头霸凌:嘲讽、羞辱、叫外号、威胁、性别侮辱、在电脑或手机上发送刻薄信息等;


社交霸凌:故意孤立、不让别人跟某个人交朋友、在公共场合羞辱某个人、制造关于某人的谣言等;


身体霸凌:打/踢/掐人、向人吐口水、绊人/推人、拿走或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侮辱性的手势等。


任何孩子都有可能受到霸凌。被霸凌不是他们的错。


对这个问题,我特意请教了Marcus和Keira。


Marcus告诉我:他们学校没有什么打人的,但喜欢欺负人、骚扰人的有。他总结说霸凌者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一个弱小者来欺负,一种是逮谁欺负谁。但不管是哪一种,从来不当着老师的面儿干!


Keira说,她遇到的霸凌者就是同一辆校车上的一个男生,他只欺负女生,尤其是比他小的女生。


我问他们:那你们遇到霸凌怎么办?他俩异口同声:不搭理他!告诉老师!Marcus又补了一句:“我有时候不搭理、走开,有的时候直接告诉他我不喜欢这样,让他走开。还有时候我这样(表情严肃,默默伸出食指中指,指指自己的两眼,再反过来指指对方),就把他搞懵了!”


我听了哈哈大笑,想起来从小不爱跟人起冲突的Marcus打小就有很多原创的反霸凌绝招及阿Q精神,比如三岁时在游乐场玩儿吊杠被大孩子一把推开,就不让他玩儿,他也不恼,站在吊杠下面看着那大孩子玩儿,一边大声喊:你就好好玩儿吧,别掉下来!



遇到霸凌怎么办?


据我观察,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打别人、抢东西是挺常见的情况,被别人打时“打回去”也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本能方式。有些跟家长的教育和影响也有一定关系。


两边的家长既不要不当回事儿,也不要过度反应(尤其是很多小男孩喜欢肢体冲撞,类似于天性),应该秉持一个“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抢东西”的原则,耐心而坚定地教给自己孩子更文明、公正、多样、有效的社交方法:


用语言表达意愿(必要时据理力争)、学会谈判、学会向大人寻求帮助;尊重别人的物权,学会分享、交换、轮流玩......当家长自己公正而有同理心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孩子。反之亦然。


话说一个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特别顽劣的男生,喜欢打人。全班家长一起投诉,老师把男生家长请到学校谈话。结果那个家长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打得鼻血直流......这,应该是制止霸凌的最无效也最讽刺的方式了吧?


通常进入小学、中学阶段以后,打人的霸凌行为变少了,口头和社交霸凌渐渐多起来。这时候的孩子也已经对那些不太严重的、偶发的霸凌行为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应对之道了,这也是他们社交能力的一部分。


有的孩子会态度强硬地反击(不要以为厉害的孩子就不会受到霸凌),有的会回避自保,有的会团结同伴,有的会一笑而过甚至还跟欺负过他的人成了朋友,还有的会向大人投诉寻求帮助——如果他确认大人是跟他站在一起的话。


前一阵,一个刚当了妈妈的小姐妹约我聊天,说着说着就从孩子说到了自己身上,说到她小时候被大院儿里的一个女生长期霸凌,搞得她的人生一片黑暗。但因为家长们都是一个大院的熟人还是怎么着,她家长从来都不管,也不相信她。直到现在,她仍然没有完全释怀。


她觉得自己非常胆小、不自信、过分在意别人看法的个性就跟小时候这段经历有关。我听了很同情她,也觉得我们这一代家长应该明白这些道理,对严重的霸凌一定要保持警觉并干预。


那对孩子不是“锻炼”,而是心理折磨和阴影,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抑郁症和自杀。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被人霸凌而产生了暴力行为。这些问题甚至会带到成年。


我教给孩子们的应对之道基本就跟前面所说的一样:被霸凌不是你的错。别理、别怕,要勇敢说NO(有时候朋友也可能会霸凌你,别不敢说NO,要让他知道你不喜欢他这样)。


孤立你的人本来就不值得做朋友,你可以和别人玩儿,也可以自己跟自己玩儿,无所谓。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如果有你们处理不了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告诉老师、告诉家长,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有一次Marcus放学在校门口踢球的时候,同校一个孩子没来由地冲他扔了一个硬纸板,一下把他的脸和嘴唇划破了,流了不少血。那个男孩儿看闯祸了,一溜烟就跑了。Marcus当时又惊又痛又气愤,大哭了起来。


我立刻带着他去追上了那个男生。那孩子有点害怕,不承认是他扔的。我严肃而平静地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或者你没想到纸板会这么厉害。但你伤害了Marcus,所以要向他说声对不起。否则的话我会跟你妈妈谈一谈。”


那个男孩看我态度还可以,便不再抵赖,对Marcus说了对不起,Marucs也接受了他的道歉。我又跟他说以后不要对人扔东西,很危险,他点了点头。


我觉得这声道歉很重要。让Marcus知道当他遭遇痛苦时我站在他这一边,也很重要。


我在北京时的一个好朋友全家搬到芬兰了。她先生是芬兰人,两个女儿是中芬混血,刚一到新的学校就被同校一个行为有问题的高年级女生盯上了。那个女生纠集别人对朋友的女儿口头骚扰,放学的时候还经常一直跟着她们,把俩本来就人生地不熟的孩子搞得很害怕。


朋友知道了以后就专门在家附近等着她们,然后义正言辞地跟那个女生谈判,告诉她如果再这样,自己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告诉家长、学校,诉诸法律)。那个女生有点儿怕,关键是霸凌这个事儿变得不再没有成本,所以从此停止了跟踪骚扰朋友的孩子。


其实大家都希望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但现实令人遗憾:有长期霸凌行为的孩子基本上是不当教育的受害者,指望他们的父母去教育往往指望不上。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老师和学校都重视这个事儿。从前一阵网上的视频来看,有些学校基本就是个丛林社会,中学生还停留在用拳头解决问题。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孩子的学校不是这样对霸凌行为严格管束的话,如果他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严重的霸凌问题的话,我会怎么办?思考的结果是:首先要跟对方家长、老师和学校谈,让他们加强管束。如果敬酒无效就要态度强硬施加压力,直到他们负起责任来。


毕竟对我来说,应付丛林社会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还无效,我就要给孩子转学。不是怕了他们,而是我不想把孩子放在这种学校里,跟这种同学和家长为伍。我相信好孩子们以后面临的会是更文明的社会,“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我香港一个女朋友的孩子上学早,个子又小,班里一个男生一直一直针对他,搞得孩子都不想去上学了,跟老师家长谈了也没什么收效。她就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做疏导,同时自己作为家长也一起看。


后来,她把病历和十多万的账单复印了一下,附上一封措辞平和的律师函寄给霸凌者的家长,说您看看这个能不能你们也负担一部分。她的重点并不是要钱,而是想让对方也承担起责任,不要让霸凌零成本。


结果,那个孩子再也不欺负她儿子了。这招真高。同时也看出了对方家长并不是管不了而是不想管的可悲真相。



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霸凌者


我相信,大部分受过教育的家长都有这个觉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霸凌者。因为霸凌行为对于双方孩子其实都是伤害:研究表明,很多在小时候喜欢霸凌别人的孩子长大以后仍然会有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甚至家庭暴力问题。


即使对那些懂事儿比较晚、天生胆子大又有攻击性的小男孩们,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仍然是帮助他们建立同理心、远离霸凌的最好办法。作为家长,首先不能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自己更不能用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去攻击孩子,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有样学样,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从中得到快感。


再往深里说,家长要教给孩子的不是非黑即白、必须用霸凌解决问题的人际观,而是从小懂得心怀善意、公正地看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公正地处理矛盾和分歧的能力。这样长大以后才能与人合理相处。


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夫妻俩在家也不要老是议论别人的不是,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因为霸凌者的心理依据之一就是“别人不好、别人不对、别人跟我不一样,所以我要惩罚他。”


美国人讲做人要fair, 不要mean,中国人讲要厚道,不要刻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虽然有时候善意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但歧视和偏见绝对蒙蔽得更厉害,而且还特别不容易醒。


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女生“春”,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路一拐一拐的,手是扭曲的,偶尔碰到还又湿又凉,在我们看来挺吓人的。春学习很差,性格非常害羞内向,也不怎么跟其他女生一起玩儿。


或者也许是我们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她吧。她还经常因为残疾而受到外面孩子的嘲笑和戏弄。班里还有一个姓杨的男生,是被男同学们所排斥的,因为他学习全班倒数第一,还特别爱打架,简直就是老师们的眼中钉。


他平时全身脏兮兮的,永远拖着两条大鼻涕,他的“敌人”们会冲他喊 “(大鼻涕)过河了!过河了!”,然后一哄而散。杨姓男生和春住在同一个大杂院儿里,不知怎么,他成了春的保护神。不管谁欺负了春,他都要上去驱赶叫骂,有时还会为她打架。


他俩还经常一起上下学,他陪着她慢慢走。上了高小以后,经常有人嘲笑他俩“是一对儿”,杨对此非常非常愤怒,因为那时候的男生跟女生泾渭分明,特别害怕被人说跟哪个女生是一对儿。但记得直到小学毕业,杨仍然是春唯一的朋友。


当了妈妈以后,我不止一次回想起我的这两个小学同学,他们的样子和一些事情变得特别清晰。唯一不记得的是,我不确定自己是否也曾加入过嘲笑他们的行列。如果有,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杨同学是一个多好的孩子。一想到那两个小孩儿在整个童年都受到来自小伙伴的伤害,我就觉得特难过。我真希望当时有大人告诉我们,对待跟我们不一样的人要宽容,对待有缺陷的人要同情、要帮助。不要霸凌。


孩子们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听我给他们读《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班里也有一个得了小儿麻痹的孩子,叫泰明。泰明是小豆豆的好朋友。他跟春一模一样:拖着一条细细的腿走路,手指是弯曲的。


小豆豆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泰明也能像她一样爬树。后来,她想了很多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帮助泰明爬到了她平时看风景的树杈上。书里写到:


 “这时候,如果有大人看到趴在梯凳上的泰明,还有站在分杈的大树上拉他  的小豆豆,大人一定会惊叫起来,因为两个孩子看上去都摇摇欲坠。


但泰明已经非常信任小豆豆,而小豆豆在此刻,也拼命努力着。她的小手紧紧地握住了泰明的手,用尽全身的力量,把泰明往树上拖。


积雨云不时替他们遮住夏日强烈的阳光。


终于,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到大树上了。小豆豆一边用手理着汗淋淋乱糟糟的头发,一边鞠躬说: “欢迎光临。”


泰明倚在大树上,有些羞涩地笑着,答道:“打扰了。”


对泰明来说,这是第一次在树上看风景,他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原来爬树是这样的。”


两个人在树上待了好久,说了许多话。.....


周围传来阵阵的蝉鸣,两个人都感到惬意极了。


而对泰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爬树。”


后来,泰明不幸去世了。小豆豆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泰明的葬礼。在葬礼上,小豆豆回忆起了很多跟好朋友泰明在一起时度过的快乐时光。


“然后,小豆豆转身向外走去。身后仿佛传来了泰明的声音:小豆豆,和你在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日子!我不会忘记你的。


“是啊。”小豆豆走到了教堂的出口处,又回过头来,说道:


“我也不会忘记泰明的。”


......


我觉得,不管对小豆豆来说,还是对泰明来说,这样的童年才是幸福的,没有遗憾的。


后记:关于霸凌问题,请参考反霸凌组织的网站 www.stopbullying.org,www.pacerkidsagainstbullying.org,等等。应该还有一些书。我手头的《贝贝熊系列》(The Berenstain Bears)里就有好几本给孩子看的:“小霸王”、“受人冷落”、“恶作剧”、“女孩靠边”、“朋友之交”。另外,对于所有的孩子,甚至包括大人,我都推荐《爱的教育》和《窗边的小豆豆》。


点击图片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