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知名高中当了一个多月“影子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多名学生今天回到学校。这一个月的经历,让这些未来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学生,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衔接点。 教育领军型人才,必须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和扎实的专业背景。华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说,“大学希望培养未来教育界的领袖型人才,但校园里的大学生往往从学校到学校,即便有实习,也往往承担一线教师工作,很难将自己的所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从今年开始,华师大教育学部与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联合,推出了“影子校长”项目,每年招募100名学生,分别至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教育学校,与该校校长共同学习、工作100天,从校长的视角跟踪考察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实践的设计思路、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而教育学部为“影子校长”们配备专业的导师团队进行指导。 在理想与现实间搭建一座新的桥梁 在到天津南开大学附中跟着吕国强校长当影子校长时,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研三学生刘佳旺接受了校长给他的任务——对该校老师进行访谈。 南开大学附中是两所中学合并而成,在合并至今的7年中,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校长希望刘佳旺能够通过访谈找到原因。 刘佳旺满怀热情,“这容易,学校是扁平化管理的典型,合适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三年教育管理学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访谈了一批老师以后,刘佳旺不仅觉得问题并不容易,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最终他不得不求助于华师大公共管理学院专门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熊万曦。“现在熊老师带着我和吕校长一起在研究这个课题,希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韩婧怡与“导师校长”一起为高一(7)班的学生上英语公开课 和刘佳旺同一批担任“影子校长”的心理学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四学生韩婧怡,至今还在北京房山中学。 她说,到了学校发现中学其实对学生的心理还是很重视的,房山中学就有2名专职教师负责和心理教育相关的事务。但她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并不完全来自学业,而是来自家庭或者学校之外。 现在她正在参与一名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我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心理老师,看来未来我不仅要了解我的专业,还得更多地了解社会和学生的家庭情况。” 发现不同教育之间的差距 对于这些“影子校长”们来说,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还感受到了教育的地区差距。 用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研三学生徐亚垚的话来说:“我们未来也许会到各个地区去从事教育工作,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对我们未来的选择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徐亚垚的“导师校长”是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校长王长斌。今年9月,徐亚垚第一次在校长办公室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在这张桌子上,徐亚垚见证了很多想法的落地、决策的拍板,更重要的是,她通过校长的眼睛,学会用一种更高的视野理解学校、理解教育。 徐亚垚在湖天中学担任“影子校长”期间,为高二(3)班的学生上政治课 徐亚垚说,我在那里经历了这所中学很多事情从无到有的过程,比如这所高中开出了烹饪课——这类丰富学生生活阅历的课程,在上海高中也许很容易,但在当地却是第一次有学校开出这一课程。 校长当时从华东师大的校长培训中心培训完回去后,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想要开出更丰富的课程。但是在一些地区,开出这类“与考试无关的课程”未必会受到欢迎。 “我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各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程度之间的差距。包括校长回去后,重新将校训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原先,这所学校并没有校训的提示。”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研一学生钱黎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或英语教师。她坦言,在与基础教育“脱节”多年后,她对现在中小学的现状及发展“一无所知”。 在钱黎看来,大多数人可以凭经验勾勒出“老师”的模样,而和学生缺乏直接交流的“校长”与学生之间“永远隔着一条鸿沟”。 两周前,她报名参加了第二期“影子校长”招募考核,最终成为15名“影子校长”成员之一,与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的校长袁小平结为师徒,明年她将在华师大和兴文第二中学完成为期共100天的“影子校长”体验学习。 钱黎说:“我自己就是来自四川,在大部分地区教育水平不那么高的省份,我们所有的好学校就是升学率高的学校,所有的好学生都是会做卷子的学生,所以我们不需要认识校长,只要会认识老师、书本、试卷就可以了。 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不被关注的校园过客,学校和社会总是把目光给那些学业成就者。我想带着我在上海学习的内容,回到家乡看看我们的中小学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是在大学课堂和短期实习中不可能有的体验和收获”。 目前,她已经和“导师校长”袁小平进行了初步沟通,到了基地学校后,她希望能重点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建设,以及共同参与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施懿在上海市曹杨二中体验课堂教学 让学生有更高的“视野”理解教育 第一批20名“影子校长”们结束了自己的工作回到学校后,每人都带回了一本厚厚的“成长笔记本”。 据“影子校长”项目负责人、教育学部韩春红老师说,这些成长笔记本上不仅详细记录了这些学生每天的经历,还记录了他们在学校遭遇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这一个多月的体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校长的难题,回来后他们还必须在教育学部老师和校长培训中心导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基于这一实践的课题研究,用校长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寻找他们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应该成为要有高视野、大局观和决策力的人才。”这是徐亚垚在笔记中写的感想。 而对于这些要将教育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学生来说,这段经历使得他们获益菲浅。 袁振国说,教育是一项尤其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的职业,“关门办学”永远教不出具备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军型”教育人才,一旦这些学生进入教育岗位,只能是“空对空”。 “影子校长”培养计划正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感知社会的真实变化,在与优秀校长近距离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关注的“真问题”,提升对教育的同理心。 新的一批15名“影子校长”,将前往江苏、浙江、陕西、天津等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