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可园:吴中文献,首展园中(上)

 真友书屋 2016-12-14

苏州园林名天下,可园却少有人知,因为此园被封闭了几十年。从1957年开始,它一直被圈在了苏州医学院的院内,直到2015年下半年,经整修才对外开放。可园处在沧浪亭的正对面,其实在宋代时,可园本就是沧浪亭的一部分,原名叫“乐园”,还有个名称叫“近山林”。乾隆三十二年时,大诗人沈德潜从沧浪亭隔出一部分建成了可园,而后他在这里读书讲学,成为了文人雅聚之地。沈德潜去世后,可园又变成了他的祠堂,可惜没过多久,因为牵扯到一桩文字狱案,沈家被抄家,而后可园也就荒芜了。

 

沧浪亭的石牌坊及文保牌


清嘉庆十年,两江总督铁保和江苏巡抚汪志伊共同发起,将可园改造为了正谊书院,同时聘冯桂芬为山长,建成的书院的里面还有藏书楼。关于这一段的变化,天台野叟所著的《大清见闻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可园,相传为沈归愚先生遗宅也。中经兵燹,瓦败垣颓,楼台零落,水木雕残,后之贤人君子尽然伤之者,盖不知凡几矣。光绪中苏抚王公彭年乃好古者也,慕先生之流风遗韵,慨然修复之。然尚不过供游人玩览,其园之名所由来者则未考也。越数年陆公春江抚吴,复就其中设存古学堂及游学预备科,四方英俊联袂偕来,颇极一时之盛。” 


正谊书院碑记


天台野叟只是说可园相传是沈德潜的遗斋,而后经过战乱衰败,然他并未讲到嘉庆十年的复建,而是直接提及光绪年间江苏巡抚王彭年将其重新修建,修建完工之后,并不对外开放,再后来就改建为了存古学堂。其实这段记载有小的笔误:天台野叟说的王彭年,应该是黄彭年,而黄彭年当时任江苏布政使。


《学古堂记》


黄在光绪十四年建造了学古堂,故而也不是上面所言的存古学堂。而存古学堂之名则是到了光绪三十年才有者,当时的江苏巡抚陈启泰撤销“江苏游学预备科”学校,而将其改设为存古学堂。到了1912年,存古学堂停办,学堂所藏的2063册藏书,则暂时委托原学堂印刷所主管金树芳和编辑孙福保暂时保管。

 

沧浪亭入口处


到了1914年,苏州市图书馆成立,当时的馆名是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馆址就设在可园,此馆最初的基础藏书,就是来自于金树芳和孙福保代为保管的学古堂旧藏等等,曹允源在《省立第二图书馆书目续编序例》中称:“本馆藏书,权舆学古堂、存古学堂,复有继之增益。经营阅二三十年,甲寅(1914)之夏,踵是成规,遂设图书馆,先后藏书七万余卷。”在1914年的818日,此馆还奉命接受了燕家巷杨家园的江苏官书局。当时官书局仍然在进行着印刷出版业务,故而图书馆就将官书局直接改称为本馆的印刷所。

 

两园之间的河流


以上就是可园的变迁以及藏书情况,即此可知,从乾隆年间开始,这里就有藏书,而后改为了正谊书院,藏书量有很大的增加,同时有了独立的藏书楼,再后来几经变迁,其成为苏州市图书馆最早的馆址,而后将江苏省官书局也合并在内,为此,可园被称之为“今存非常完整的一处书院园林”。 


可园大门有些不起眼


在民国年间,很多文人的笔记中都提到了可园,这倒并不是因为这里成为了市图书馆,可园受到人们的瞩目,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曾经举办过一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的“吴中文献展览会”。这场展览会举办于1937219日,关于展会的情况,历史资料都有记载,我先引用《江苏省志·文物志》上的说法:“举办展览的目的是‘发扬文献,推进学术’。陈列的4159件展品,除少数为公立图书馆所藏,绝大多数为私人收藏品,少者一两件,多者包下两个专室。展品中不乏三代铜器,宋元古籍、宋元明清名家书画精品,也有明清以来竹、木、牙、玉各式精雕摆件,其多、其丰、其精,均属当时国内罕见。

 

进入可园第一眼


由此可知,这个展览不仅仅是文献,同时还包括了文玩字画。展览会的总负责人是蒋吟秋,图书典籍方面的负责人有三位,他们是邓邦述、叶恭绰和潘景郑,这三位都是当时著名的大藏书家,经过他们的法眼而挑选出的展品,其质量自不待言。而书画方面的负责人也都是大家,有张善孖、吴湖帆、潘博山、彭恭甫和顾公雄,金石拓片方面的负责人有李根源、徐乃昌,同时吴湖帆也兼负此责,余外,史料方面的负责人则为金松岑、汤国梨等四人,另外还有两位鉴审委员,他们是叶楚伧和柳亚子。由这些名头可知,每位都堪称一时之选,这等高大上的阵容,当然也具备着极高的号召力。 


可园的正中是一个水池


这场展览规模很大,上面引用的《江苏省志·文物志》说展览上有4159件展品,而《苏州地方志》上却说:“民国26年(1937)2月20日至3月2日在可园举行的‘吴中文献展览’。此次展览集吴中文物精华之大成,开吴中文物展览之先河,其盛况可谓空前。总计展出各种文物典籍4000余目,约6000余件,分14室陈列。 


水池四周布满仿古建筑


看来展览数量实为6000余件,陈列在可园内的14个展室里。关于每个展室的陈列内容,我引用《地方志》上的记载如下:“第一室为图像文玩服御器物,沧浪亭五百名贤石刊以外,尚有范仲淹、高启、王鏊、吴宽、申时行、沈石田、文徵明、唐寅、仇十洲、祝枝山等乡贤画像数十帧,并陈列有顾亭林之履、钱谦益的牙杖、周白川的象笏、徐枋的鲸齿印章等稀世珍品。第二室为图书典籍,有卷帙浩繁的苏州及所属各县历代纂修的志书、各家谱牒。


濯缨处


第三室为先贤著述,分稿本、刻本、批校本、手抄本四类,内不乏宋元刻本和明清善本、孤本。以上二室浩如烟海,吴中各家珍秘可一览无余。第四室为苏州考古选例,有春秋时的陶器、汉唐出土器物40余种、数百余件。第五室为版本书影,可见吴中刻书之概况。第六、第七为革命史料及有关政治、教育、人文风俗之实物和资料。如清代科举试卷、太平天国的告示、商凭以及章太炎的《訄书》稿本、朱梁任书狮子山招国魂幡、辛亥革命苏州举义时的信符等。”


可园重修碑记


这样盛大的展览,当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上海书店出版社所出的《大千世界》一书中,有署名“又一”所撰《参观吴中文献展览会记》,此文中有一个段落描述了当时的盛况:“第一日行开幕礼,第二日起乃任人参观,虽连日阴雨,上至国府要人,下至古董掮客,男男女女,纵然莅止;第六日天晴了,竟将铁门也挤坏,乃改售门券,每位一角,作为爱国捐,藉少疏通,诚大典也!小予生长乡间,僻居寡陋,躬奉盛事,也特冒雨上城来趁个热闹,以长见识,乌可无记?只是一不知功名动业,二不知古董字画,三不知板刻石拓,真叫‘乡下人吃麦东,一懂也不懂’。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