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考古|一碗面条的故事

 颐源书屋 2016-12-14
  器
  道
  ·
  问
  道
  ﹂
  2002年,考古人在4000多年前的古遗址上,发现了一只倒扣的陶碗,翻开以后,他们惊讶地看到一堆盘旋的面条……
  面条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是很流行的食物,亚洲各国每年收获的约百分之四十的小麦被用于制作面条,统计显示每天全世界有十亿人要吃一次面条。那么,人类到底吃了多少年的面条呢?
  ∨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因为发掘出4000年前一场突发的灾难现场,曾引起各方的关注。同时在灾难现场出土了一碗古老的面条,碗底面条保存较好,粗细均匀,卷曲缠绕在一起,直径大约为0.3厘米,保存的总长估计超过50厘米。它的颜色,还显现着纯正的米黄色。
  在实验室通过分析,确认喇家出土陶碗里的遗物为食物,成分是大量的粟与少量的黍,条状物是面条,这碗古老的面条是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
  小米面可以加工成面条,在中国北方农村现代还有用小米磨面做面条的吃法,这样的面条正是在专用的工具里压出来的。这工具现在叫做饸饹床,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简单设备,现代的北方地区仍然在广泛使用。
  现代北方地区仍在广泛使用的饸饹床设备
  (采自网络)
  4000年前已经用谷子和黍子混合做成了最早的饸饹面,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物史上,这应当算是一个重要的创造,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它为人类的饮食生活增添了一个丰富的内容。
  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是以粥饭方式食用五谷,称为粒食传统。而面食传统起源较晚,可能到了汉代才较为普及。有些文章还认为中国的面食技术是汉代自外域传入的,不属本土原有的粒食传统。
  一说到面食,必然要提到小麦。一般认为,饼食的出现,与小麦的普及种植相关,也与旋转磨的普及有关。过去一些食物史研究者认为,中国虽然在商代就有了小麦种植,甲骨文上将麦称为 “来”,但是就食用习惯而言,仍然同大米和小米一样,采用的也是粒食方式。一直到周代仍是如此,周王的餐桌上摆的也只是麦仁饭,不见饼面之类。再说旋转石磨迟至东周才发明,汉代才比较普及,周王没有口福吃到饼面也是没有法子的事。
  但是北方栽培小麦,根据新近的考古发现研究,在黄河中游地区应当开始于龙山文化时期,在距今5000~4000年前它已经不是稀罕之物。不过因为干旱和技术的原故,更因为产量的限制,那时小麦的种植面积一定没有小米的大,人们的主食仍然以小米为主。
  北方在史前的面食,原料在一部分地区是以小米为主。南方虽然收获的是稻谷,大米也是可以做成饼的,大米的饼食方式也许更加简单一些。大米在泡过之后,很容易捣成粉面。大米面可以直接入汤做成糁羹之类,也可以像面条一样做成粉食。在周王的餐桌上,有将米麦炒熟捣粉制成的食品,称为“糗饵粉餈”。这个食法,在南方现代还有保留。《说文》便说 “饵,粉饼也”,云南人将大米面薄饼称为“饵块”,看来是有些来由的。
  过去的研究以文献记载为依据,认为古代有关面条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古代中国人发明。但是在国外流传着另外的故事,认为面条最早是中世纪时期在中东地区发明的,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人进一步把面条食品传播到欧洲以及全世界。
  过去有国人声称,马可 · 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意大利,而意大利人则说马可 · 波罗之前就有面条,由喇家的考古看来,东西方的面条一定是各有渊源,它或许与文化传播没有什么关系。
  亲亲密密,千丝万缕
  齐齐整整,面面相觑
  这是子子孙孙,代代相续
  来的来去的去,时时相遇
  这是麦子的化身,秋萌夏收
  曾经金黄,也曾经翠绿
  健硕之体,却要粉身碎骨
  缤纷精彩,在水火中迭出
  瞑目半饷,且思且悟
  来去碧落黄泉,寻觅面子面孙老祖
  本与麦穗无关,却是基因错出
  初飨有饼有饸,原本是稻是粟
  小碾大磨,且甑且釜
  饵片条索,蒸蒸煮煮
  哪方千年饸饹面,添香美味肉卤
  如今面面俱到,有稻有麦有荞有粟
  绵长千年的面条
  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一碗面条的新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