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祖《道德经》释义 (德经38-45)【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释义】

 smzhuo 2013-06-18

  上德不德章   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章是虚生明,空生慧,清静合太虚底意思。

     上德者,不言不动,不闻不见,合天之至真,谓之上德。无心于万物,无心于身形,谓之不德。外忘其身,内忘其心,听万物自然之生化,随其自然之流行,谓之“上德不德”。“德”字,道之别名也,即“道”字,非思德之德也。者(这)等才是个有法底,谓之“是以有德”。

     著心外用,谓之“下德”。有心用去,就有心望报,故为“不失德”。不合天之不言、不动、不闻、不见,亦无清静自然之德,是以无德。外实而内空,外无而内有,实若无,空若有,听自然之生化,谓之“上德”。

    无为而无以为,不能虚心,而心外耗;不能实腹,而腹运虚,满腹心,听心之指挥,心动火盛,焚其腹,或守或运,形容日渐枯衰,无上德之自然,是以下德为之,而有以害。为之,和顺柔弱,温良静定,而合上德,谓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义”字,改作个“断”字,义重生刚,刚胜必有果断,果断必有是非,是非出自疑生,疑生上德。夫德失而为仁,仁下而为义,“义”字改“意”字看,何也?义重则刚心生,心动意驰,意驰必有为,有为者三千八百门,皆从此“意”字,安能合上德?是以义为之而有以为。

     礼者,路也。有意于道,必有心去求,一求非上德也。谷气应之则真心不见,而真气莫为之应,是以“攘臂而扔之”。攘臂者,杀伐之气也,即气质之性也;扔者,就而应之之谓之也,即胜心贪意者是也。

     如此,则道远矣,故失道。失道者,失自然之生化,容心于万物者也,谓之“失道而后德”。有心于物者,谓之德;无心于物者,谓之上德。失了道,就是有心于德。“失德而后仁”,失了自然之德,存仁于万物,和顺于生化,就于有为而失仁。“失仁而后义”,是坚心刚者勇卤之性,一派气质杀伐之心。“失义而后礼”,有路为之谓之礼,不知礼者吉,知礼者,忠信之薄凶。乱者,败也,亡也,因礼之害也,故为乱之首。前识者,高明正大、清静无为之人也。不德而若愚,昏默之谓也。如此之丈夫,处上德之厚,不处上礼之薄也;居上德无为之实,不居上仁、上义、上礼,有为之华也。故去仁义礼智之彼,而取无为上德之此也,谓之“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   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發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正而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章是守法之要。返本還原之意也。

    昔者是胚胎之時。惟有靈性,一炁貫通,本來之一也。如今世欲多端,雜念橫生,故不得一。要從虛無二字,返元為一。如昔之得一者一樣,虛其心、忘其形、絶其意、歸其清、守其靜、還其空。得其一而歸有。有中復靜謂之得一。

    得一者如天。天之高也、悠也、久也、明也,此其為天也。因得一而清。

    博也、厚也、此其為地也。因得一而寧。

    明也、虛也、昭也、洞也,此其為神也。因得一而靈。神者不散,而聚潛藏不露,靜以合德,虛以歛形,空以得一。散而充塞天地,聚而入於微渺。水火不焚溺,金石不障蔽,立日月而不影,此其為神也。神何以靈乎。清心靜意忘物忘形,惟精惟一,以諆扔^以一貫流通,信心虛無,而歸於空,歸空不空。抱道守一,始得神靈。

    天也地也大地皆空。四圍不著,虛空一身乾坤盡在掌握。真炁隨其流通,身外之身,此其為谷也。上不上、下不下、前不前、後不後、左不左、右不右、中不中,虛無一炁之閒耳。此其為真谷也。因其得一而盈。

    草木也,飛走也,日月星辰也,天地也,此其萬物也。天地得乾之真火,坤之真水,從虛無而生形,此物也。天地得乾坤水火交泰,抱一虛無媾精,清靜生炁,得陽火而成日,天地之命也。得陰水而成月,天地之性也。性命流通,生生化化,而育萬物,皆得天地陰陽之炁。以靜而守一。萬物故能生。

    今日動,明日移,真火一照,真陰不滋。萬物豈能生乎。如人之稟父母,陰陽媾精,交泰而生,即天地稟乾坤之氣。同父母之氣,原是虛無,因世欲所染,故歸於實如今要返虛無,有何難哉?在一念間耳。念仗摕o見。心死真心現。意絶真性明。性明而命歸。命歸而神立。神不外散。先天起而諸氣潮。氣潮有信。不失時候週流天下。聚散有度。此人之萬物也。人若外現外聽,心馳意往,則神耗動舉無度。多言無忌。負重挐輕則氣耗,神耗,精隨而耗之,氣耗精亦隨而耗之。神隨精聚。氣隨精生。精亦逐神氣之消散。心動神耗。意動氣耗。念動精耗。常常虛無。則精氣神之不耗者。纔是萬物得一而生。

     侯王者心也,心灰無容於物,心灰無容於形,心灰無容於心,謂之侯王得一。一身歸空,一炁返正。存神而不存人。存性而不存心。存物隨氣。隨氣養神。神安命則立。氣安性則明。命立性明。謂之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掌湟狻R回炂錃狻F渲绿撝聼o之一也。

    天之震怒。是不清也。狂風驟雨。轟雷掣電。此其所以不清也。天不清。因氣不和。氣不和將欲裂。裂者。變也。氣散神不歛。故不和而變。水竭山搖。地脈枯而不寧。此其所以發也。地之無以寧者。不靜之故耳。發者。起也不虛不無。神固無以靈。不靈將欲歇。歇者。止也。谷不虛無以盈。竭之而不開。塞之而不貫。谷不虛。惟恐竭。天不清。惟恐裂。地不寧。惟恐發。神不靈惟恐歇。

      此其不空耳。空中生有。萬物始生。入於頑空。則萬物無以生。頑空。萬物不生而滅。在空不空中。恐萬物有滅。空而存不空之意也。心不灰。則侯王不正。侯王不正而貴高。居貴本於賤。居高本於下。不本賤下。則身心蹷裂。因心有容於物。有容於形。心有容於心故蹷之。無容心者。故不蹷。常以戒慎恐懼。不睹不聞。清心靜意。忘物忘形。心無其心。意無其意。無無亦無。無無不無。如此則不裂不發。不歇竭。不滅。不蹷之患也。因其得一於我也。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無他。順則一生。千千萬萬。從此而始。逆則一從一而铡U則忽然貫通矣。此是賤之本。基之下也。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心原本於一。孤者。單也。寡者。獨也。不穀者。無同類也。言其孤於一。寡於一。不穀於一。一者。清也。靜也。空谷傳聲也。如此其以賤為本耶。難道不是此說之非乎。你不看車之輪輻週流難計其幅。不動。則易明其輻也。如人之氣靜。則可無期限。動則有限之元氣。易於散盡。氣盡猶之乎車無輻也。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無車不欲其輻。如無人不欲其氣。車無輻不行。人無氣豈能生乎。琭琭如玉者少。珞珞如石者多。言其多必自少。貴必自賤。高必自下者故耳。因其得一。於我也。返我昔日之陰陽。歸於虛無。而成不二之道。故以言天地之清寧。欲人得一而法天地。使其谷神不死。與大道同焉。



反者道之動章   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章動靜。
知宗祖。

    動則散而耗。靜則聚而見。言語舉動則耗。心意馳動則耗。耗則外散。外散神不寧。氣不結。神氣寧結。無他心安意定也。安定。中宮見。神室開。此時纔為真動。本於靜也。靜者。氣反而通。反者。反心之不明。反性之不識。反口之不知味。反目之不知色。反鼻之不聞香臭。反耳之不辨聲之高低。反手不能取。足不能履。反五臟化而不生。反不知嘻笑言談。反不識父母。惟有活活潑潑。一團和氣。靈性存於中。如此方為反也。如嬰兒在腹。不知天日真陰真陽。聽他循環於虛無之中。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五官六腑。無不通徹。皆因靜中動也。動亦不知動之所以然。恍恍惚惚之間耳。謂之反者。

    道之動。心冺意絶。含光於內。謂之柔。柔和於我神寧氣定。若似乎無作。又若尸同。弱之無閒。時時如是。久則合大道之用。天之真性。結於虛空。人之真性。凝於虛無。道之真性。入於無。無存於空空。合於玄玄。此為道之用。

     天不言不動。從空中而生真動。此天之反也。人神安氣和。從虛中而生真動。此人之反也。能反者弱成。造化循環於中。五行週流於內。陰陽凝結而成一。則天下萬物。無不感陰陽之氣而生。言其竅竅通徹。處處空靈。諸氣朝宗。而環抱於中。此有也。此生也。有生必有化。從生而反化。從有而入無。

    世人只知有生有。偏見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也。殊不知萬物。生於土。而反化於土。歸土者有二。枯朽而歸者。潤澤而歸者。枯朽者。入於無何有之鄉。為鬼耳。潤澤者。歸於虛靈不昧之地。為仙耳。學道無他。無中下手有中得。得後不知有形跡。惟有空中成大竅。清虛天半懸月窟。此是有中無也。無合於天。而性光同月。虛合於氣而命蒂同日。日月環抱。而為太極。此人之無中有也。道凝虛中之象也。命盡而性存。光華燭於周身。輝於內外。打成一片。虛光而入於無極。此有中無也。學道豈易哉。


上士聞道章   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此章教人知止知退,無道為道意思。

    無道。上士聞之。體無為而勤修之。無道。中士聞之無處著脚。故生疑若亡若存。兩可之心。故不能行。無道。下士聞之。付之一笑。何也言其無影無形。無有把柄。但笑而不言。

    不笑不足為無為之大道。故建言有之。建者設也。設言有道。以明無為之妙。上士明道幽處靜修。若昧然。中士雖明道。不以無為為實。心疑之。故不昧。下士明道。一聞之而生謗心。安能昧之。 夷道者精心於道。於天地同類而修之。與無極同體。而暗付焉。進道者。進清虛之氣。週流太虛而不知有為。故若退然。

    上德乃無為之士。性命歸於虛空。精氣神合於靈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陰陽合其體。與四時合其序。空空動動。窈窈冥冥。一氣於中。若空谷焉。空谷之後。靈光朗耀。內有虛白生焉。若辱焉。辱者。打動於心。真心發現。沛然見於面紅光四布。瑞氣蒸揚。形身無影。靈光獨現神隱於中。飄飄蕩蕩。照徹乾坤。故大白若辱。

    廣德者。若天地之德。上德不見德。其德廣矣。故若不足。與人修道同。至道不見道。道乃何物。而若無道。無道者。方見道之至矣。故若不足。

    建德者。設言有德。不知德何居。偷者。引而伸之。如道無道。故以道名不過設言。曰道德者。即道也。你看天地間。萬物生育。豈非天之德乎。地之德乎。天地合其德。而萬物感之而生。不見其德。而德更大。如人之炁生。乃道也。性命合道。而炁方生。不見其道。而道至矣。謂之建德若偷。

    質直者。真心也。真心見。而先天足。充滿天地。流貫萬川。總歸於一。浩浩蕩蕩。溢溢盈盈。此渝也。真心者信也。性現而命存。惟精惟一者。是質直二字。精一而氣足。故如渝。

    大方者。空洞天地無絲毫蔽障。明明朗照。無處不燭。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上上下下。皆是空洞成一大竅。惟炁流行。光明萬國照徹諸天。謂之大方無隅。

    大器者。先天見而虛空成器。即神室也。不要以有尋。不要以無覓。靜極氣生。氣生神室見。出於自然而然。不待勉強而成大器也。如水泡一樣。有形無質底東西。晚成者。炁生而後見。謂之晚成。

     大音希聲。音者潮信也。時候到而潮不失信。如靜極而炁生呼呼若有聲然。又若火然。大音希聲者故耳。

    大象者。神凝也。神凝而不見其形。神凝即道也。道原無名。惟自知其妙。難於口言。難於目見。故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此也。夫惟者箇道。中士聞而怠心生。下士聞而怪無形。惟上士者。善守善靜。收拾身形。撇去心意一點虛靈。常常內固。善貸而且成。且字最妙。稍有絲毫心意。就不成。如身居土內。即成之。且字活。不一定也夫惟道。善空。善靜。善採。善有。復善於無。謂之善貸且成。


道生一章   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侯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此章大旨何為。太上教人以弱制強。以靜生動。以有入無底意思。

    何為道。靜極乃道也。靜虛極。乃玄也。道入於玄。謂之道。從何處生。虛中見。靜裏生。何為一。靜裏有動機在無心處見。謂之生。何為道生一。靜極機動。恍若有物。謂之道生一。  何為一生二。物有時。陰陽合抱。動靜合機虛虛實實。金生水。木生火。此時候天地纔分真心與真水。一降一升。聚合於虛中謂之一生二。

    何為二生三。陰陽既分。天地既判。此二也俗說天地人為之三。天地既生。難道又有天地。此論謬矣。天之秀氣。地之生氣。感和風之清氣。此三也。外言之。氣之清。神之靈。精之潔。靜裏分陰陽。而精氣神同化於虛無。此三者內言也。不靜陰陽不分。陰陽不分氣不清。不清精不潔。不潔則神不靈。不靈安得為道。

    何為三生萬物。得天之秀。感地之生。乘風之化。風乃天地交感之氣。故言之如無風處草木。雖得天之秀。地之生。無風則不茂。無風則不華。理必然也。人之修道。雖靜也。靜中不生。陰陽不分。精不潔。氣不清。神不靈。入於頑空。故命不立。如草木避風者同。神也。氣也。精也。秉靜而先天生。此三者。皆先天中之物也。會合於虛無。哂渺蛾庩枴:媳ъ渡窨铡4巳摺D鵀榈ぁ5こ砂巳f四千毛竅。三百六十骨節。五臟化盡。血白脈絶。四大皆空。都成一箇虛無關頭。諸氣朝元。而生萬物。謂之三生萬物。

    何為萬物負陰而抱陽。大凡有形之物。皆陰也。有形者。皆有性。性乃陰也。性中得命。陽也。陽生於陰。潔白而生光。與月同也。人之修道。無裏取金。一靜。而水中之金自然躍出。不靜而用意取。非水中金也。榖氣聚而結為精華。此物也。非金也。萬物乃諸氣之靈虛無中。先天凝結。四大皆空。而萬物方秉先天中底一點陰中之陽。去陰而合抱於陽。如人終日塵世。心存意在。食五穀而加五味養之。盡歸於陰。陰盛精生。而穿透於皮骨。潤於四肢。此陰中陰也。陰盛情動。精漏而盡。或心動於物。形勞於事。精耗而枯此陰盛而使之然也。假後天之寶。養我皮袋。住居不損。主人公纔能安身。此外丹者也。外丹固而內丹方成。釋子云。捨身者謬矣。此謂之負陰抱陽。負陰之體。而合抱真陽。萬物來歸。形化氣。骨化虛形骨化為虛氣。似天之有象無形。負陰之上而抱真陽。一氣而已。

     何為沖氣以為和。沖者上也。清氣上浮。而和合太虛。有形者人所惡之。言其純陰不健於陽。

     修真者。惟孤寡不榖。言其清靜於己。與人不相同也。總不外獨字。獨於己身。一於己形。而我之玄。隨氣之沖和。合無極之至道。謂之孤寡不榖。

     何為王侯以為稱。王侯者神也。精於一。合於虛。方能玄妙之妙。獨見於我。

     何為故物。或損之而益。人能精一於我。靜靜於中。物之秉靜而生。是有也。以無損之。損之又損。清之至。靜之庄。清靜之至。謂之損也。物不損不能生。生後以靜養之。此其有也。靜久則有益於己。旋轉週流。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沖萬竅之開通。諸絡之一貫。會眾氣於神室之中。含養於虛無之境。謂之故物或損之而益。

    何為或益之而損。物之通徹明了。靜極而益。從益之中。化為空。返空不空。返無不無。空復真空。無無不無無。無無亦無。此二句。不外先靜後有。從有入無。

    靜者以性下手。有者。性中立命。無者。性命返虛而合道。萬物復化而為三。化三而為二。化二而返一。一後而入無。從無而合道。此時身心同於虛空。性命歸於湛寂。無極而化太極之時也。到此地位人何之所教。有入無。無化虛。人之所教。道有而止。亦我以不明之心。不動之義昏昏默默。教以無為而合太虛。

    所為強梁者。心守意取。不以虛而入。以斩亍V^之強梁。何為不得其死。人以心住守方所。以意用力採取。終日養穀之氣。精之華。榖氣盛。而真陽耗。精化華而精液消。日復一日。陽盡精枯。豈能久於人世而惡病生。故不得其死。吾將以無為之父。以孤寡不榖。沖氣為和。負陰抱陽而教之。如此方謂之道。



天下之至柔章  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之希有者哉。

    此章因上章強梁者。不知無為之益。而申明上章之意也。

     天下之至柔。清心靜意。絶欲安神不知有天地。亦不知有身形。一氣貫通。凝丹室內。惟性而已。此天下之至柔者。或意住。或心存。或取或就。吞吐後天。在皮毛上用工夫。終日擒挐。勞苦身形。凝養後天。此天下之至堅也。學玄之士。虛虛一性。真氣氤氳。聽自然之衝突。諸竅皆通。神室頓開。我之真道。從柔而堅。自然馳騁之至堅。何用心意而苦身形。此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者氣也。馳騁者。衝突也。堅者。身形也。以自然之真一。衝突乎假形。何須作為哉。

     無有之心意。無閒於時日。空空一性。清靜無為。時時刻刻。入無閒工夫。自然真一上昇。木來交并。虛無中會合。空洞中交感。如此景象。豈待作為而然哉。如此從無為中來得。何苦作為。

     吾是以知無為中。如此之玄。如此之奧空空洞洞。一箇虛無。有益於我之神。不去言玄說妙。無言而內教之。無為而內益之。如此者。天下希有之人哉。不言而道教之。無為而玄益之。如此之奧妙。天下希有之道哉。不但希有如此之道。亦希有以柔馳騁之堅。以無為入於無閒之人者哉。又不但天下希有知此者。天下并無聞此者。以柔制堅。以弱制強。以無為如無閒。如此之道豈易言哉。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此章教人絶有存亡底意思。

     名與身孰親。名者。有也。身者。神也。舉一意。動一心。即名也。存於心。虛於靈。即身也。一意一心。頃刻千里。意去心馳。我之心即耗。如此思之。其孰親乎。內照返觀。外繁多事。其孰疎乎。知其親明其疎。無我之身。安得有名。名從身得。豈有捨身而從名乎。知其神。忘其名。乃道也。

     貨從身得。捨身而貨。安得貨者。不過隨處有之。不能充滿天地。身雖一己之神。散而瀰滿乾坤。聚則存於虛室。如此究之。孰為多乎。

     得與亡孰病。得於名。得於貨。惟我之所有。亡於身。亡於神。惟我之所無。如此考之。其孰為病。此三者。皆外講也。內講者。名者。求其得也。身者。存其神也。不虛心而求得。則妄心生。不無意而求有。則已神耗。不求其得之虛名。虛我之神而名實。虛我之名而神失。神失名就實。名實而神隨失。請思之。其孰親乎。貨者。榖之氣。身者。清之氣。存心著意。榖氣生。忘心絶意。清氣榖。騰氣不過存其所。透其關。清氣竅竅流通。周身充塞。榖氣存心意以養之。清炁虛神靈以蘊之。請思之。其孰多乎。得者。意中得。亡者。心中亡。有意去得。著意去。亡得者。虛中得。亡者。無中亡。虛裏自得。無裏自亡。請思之。其孰病乎。此三者。在下文以明之。

     是故甚愛必大費。欲虛身。是愛也。欲惜靈。是愛也。愛則愛矣。必無中費心。虛中費意。靈中費身。費之至。方為真愛。藏者。養也。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知足。神凝而止知。神靈而知身。知身而不親其名。知身而不多其貨。知身而不為其病。不親名。不多貨。不為病。因身之清。神之靈也。故不有辱於我。取殆於我。如此親其身。多其氣。不病其神。可以為道之長久。


大成若缺章   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此章要人致中和底意思。根上章知止知足來。

     大成者。已成之士。先天見而凝底時候。不要自貪自求。妄意存守。隨他自然轉動寧止。若缺而不足。其中妙用。若其天然而不能弊我本來一點真靈。者才教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者。周身通徹。無髮毫障礙。皆先天一氣時候。若空洞然。若沖虛底一般。其中玄妙。聽其自然。其中妙用。就無窮矣。

     大直者。先天直上。貫於虛中。不要意取。聽其自然不能底意思。而若屈然。屈者。不能也。

      大巧者。是他。時至時候。左旋右轉底樞機。按周天而合五行。其中巧妙莫能言。到此時。吾言不謬矣。其中巧妙。難知難識。是他。自然之巧。非我之用巧也。他雖巧。而我之心意若拙。隨他樞動。而我灰然。謂之大巧若拙。

      大辨者。他來時。我以心意覺之。謂之大辨。者箇辨也說不出。微覺就是大辨。訥字是箇死字。他來時。我若不知。若不識。不似箇死底一般。不覺為訥。不訥就覺了。是死心灰意然。謂之大辨若訥。世人看訥字。不能言者是訥也。在此作个“死”字看。

     躁勝寒躁者。後天穀氣。人用力時。而穀氣勝。寒則不犯。內講。躁者。華也。後天足。寒亦不犯。內實則外不敢侵。寒不能入。故勝之。凡修道。先固後天為最。勝熱無心一作。可熱不熱。內講者。靜心以待真陽生。而真火薰蒸脾土固。而虛火不生。心地靜。而妄火不生。意寧。而肝火不生。情絶而肺火不生。性定。而臟火不生。一塊真陽。諸火皆散。謂之靜勝熱。清靜為天下之正道。清而缺而沖。靜而屈而拙。清靜而訥。如此則天下正。正者。正其心。掌湟狻=~其情。盡性而得命。謂之清靜為天下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