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三旗和下五旗,到底有着那些本质区别?

 好了明理 2016-12-14

我们都知道,清代的八旗制度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而旗籍高低也有次序:首镶黄、次正黄、再次正白,此为上三旗。上三旗为皇帝亲领,下五旗为宗室王公领辖。

上三旗和下五旗,到底有着那些本质区别?

虽同为八旗,但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在当时,抬旗被看作是至高的荣耀。凡是被抬旗者,一则有功,二则皇帝施恩,抬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从现实的例子来看,汉军旗抬旗,都是抬入上三旗中的汉军旗,很少有抬入满洲旗的。蒙古旗中有的被抬入上三旗满洲。二是由包衣佐领、管领下人抬入满洲旗,这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被抬入满洲旗的。

清代的抬旗主要包括皇帝后妃抬旗和官员抬旗两种情况。皇太后及皇后母家抬旗最为常见,如康熙帝生母佟佳氏,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特许其父佟图赖一支从镶黄旗汉军旗抬到满洲镶黄旗。皇帝妃子由于其子受到皇帝的重用或因受宠而抬旗。如雍正朝履郡王允祹、果亲王允礼之母族人抬旗。

上三旗和下五旗,到底有着那些本质区别?

旗人官员抬旗,多数因有军功或奉职勤劳、政绩突出。此类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重点是清朝的官员为何看中抬旗,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

上三旗作为皇帝的亲近奴才,享受得天独厚的皇恩。康熙时期,除夕、元旦大宴,王公及大学士、内大臣等,上三旗都统以下,学士以上官员都可与宴。有时上三旗人员还可单独获得金银、物品等赏赐。

挑选侍卫时,上三旗子弟也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上三旗因为这种皇帝身边近侍而擢升至将相大员的不在少数,而下五旗往往被王公主子当做仆人役使,他们“隶于旗下,各受管辖,虽官中位列九公,一谢事归旗,听役本辖,之女不得避也。”

上三旗和下五旗,到底有着那些本质区别?

例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大学士席哈纳年老致仕以后,命在“该管王门下行走”;傅继祖解吏部左侍郎任,“以原品办理该管王府事”。此外,王公主子常常利用年节、生辰、红白事件向属下旗人官员,尤其是那些手握大权的地方大员勒索钱财。

而抬旗对于下五旗人来说,意味着解除了王公主子的役使,而进入皇帝嫡系属下。这种本家及族人身份地位的提升,是多少金钱也无法换取的。因此,下五旗人把抬旗视为极高的恩赐。

各王公属下包衣旗人,尽管在社会上比贱民、奴仆的地位要高很多,为官至一、二品大员的也不在少数。但与旗分佐领下相比,包衣隶于王公主子的家奴身份仍是束缚其人身自由的极大障碍。而王公属下抬旗为满洲旗佐领下以后,对他们则意味着脱离了奴隶身份。

上三旗和下五旗,到底有着那些本质区别?

如嘉庆朝甚为倚重的大学士松筠,虽官至人臣,因旗主家有丧事,仍然要向皇帝请假去旗主家帮忙料理丧事。所以说,在清朝,官再大也是虚的,关键还是要看旗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