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受推崇的家庭疗法——拔罐(1)

 369蓝田书院 2016-12-14

拔罐疗法,俗称“拔火罐”或“吸筒疗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助热力、抽气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造成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因其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而在民间备受推崇,成为家庭保健的重要方法。古代将其称之为“角法”,是因为古人用兽角作为施治工具而得名。至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经过削制加工而成的竹罐,因其取材容易、价廉易得而使拔罐疗法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推广。直到清代由陶土制成的陶罐开始取代不能久存干燥易裂的竹罐,并且正式出现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抽气罐等新型的罐具。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玻璃罐和抽气罐。

拔罐法是如何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

根据传统的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来看,拔罐法不仅可以吸拔出体表的风寒湿邪,还可以通过腧穴的特殊作用,起到清热排毒、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等作用。有学者认为由于拔罐法作用面积大,除了对局部的多个穴位进行刺激发挥作用外,还包括对络脉、孙络以及皮部的刺激治疗作用。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但如果出现经脉阻滞,血行不畅,就会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的失养而出现肌肉萎缩、不利,或者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还可以使虚衰的 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得气血得以调和,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西医学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其机制主要为机械刺激作用,拔罐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令罐缘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此外,拔罐时罐内形成负压,使得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后发生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并且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同时,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拔火罐时对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 此外,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

本文选自《沪上中医名家养生保健指南丛书》之《常见老年病的针灸推拿预防和护养》

丛书总主编:施杞

本册主编:赵粹英

(三七 百合 秋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