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拳法基本常识

 天下读书人心意 2016-12-14

肢体局部的肌肉力量(如叼坛子,滚石球,耍石锁,磕树桩,插铁砂等)。内家拳重视整体的柔韧性(如五行拳)和全身整体的肌肉力量(如站三体式)。
    通过练习三体式,把人体的筋肉对拔拉长。这种整体的柔韧性的表现不是局部的酸楚,而是全身的酸楚。三体式也称三才式,意天,地,人三才合一。站三体式可以练出内劲,产生的力量是全身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某只手某只腿,这是真正中国拳术的内劲,这是那些练国家竞赛套路的舞(武)术所不具备的,也是鉴别是否传承了真正内家拳的法则,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内家拳不是一个门派名称,只是统称。常说的是三大内家拳,分别为形意、太极、八卦。还有其他的内家拳术,但以这三家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现在提到内家拳,除了特指一般就是说这三大家。泛指的内家拳概念里的三大内家拳,又有很多派系。形意拳大概分河北派与山西派。八卦掌大概分尹派与程派也有八大派的说法。太极拳大概分陈、杨、武、吴、孙,五家。
武术何为正宗传人?传统的技艺是靠类似于古代家族制传承下来的,而进入家族制的人就是正宗传人。进入家族制也就是加入门派,要举行庄严的仪式,有证师、祖师牌位、摆香案、给历代祖师爷及师傅磕头递贴。一般都有信物为证。古代信物一般为拜帖,有的附带器物,多为武器或随身饰品。现在武术界多是以拜帖和现场录像为证。相互关系与师傅如父子,与师兄弟如亲兄弟,对师傅一般要生养死葬。
    正宗传人是技艺的保障但并不是保证。凡是技术就有源头,即创始人或首传人。正宗传人保障了血统的纯正,说明不是交学费在武馆或自己照书光盘学的,而是从创始人那几百年来一代代按照古法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
我在各所大学讲座时也曾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我的回答是:正宗不一定有功夫,有功夫的一定正宗。正宗传人保障了技艺的纯正,但保证不了传人本身的功夫。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过去,拳法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以格斗搏击为核心,而是以健身理趣为核心。
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在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用来记载事情的文字演变成了“书法”,用来防身自卫的技术演变成了“拳法”。内家拳法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崇尚柔软无为,从大松大柔中练出至刚至强的内劲。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也同样影响人的思想。通过常年的内家拳法的修习,是人全身心的发生变化,是为“以武演道”。武,不过是到达彼岸的工具。
当年武当山之所以得名,概因“以武挡天下求道之人”而来。凡是上山修行者,先练习内家拳法,通过遵循道家哲理的拳法修习,进而改变人的思想,潜移默化成向道的方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习内家拳法是一个损的过程,而不是增的过程。
    道德经在内家拳里的意义,内家拳法宗法道家,特别是八卦掌是从道教仪式转天尊中演变出来的,故用道德经指导内家拳法是可以的,因为内家拳法本身就是依据道家理法创编出来的,是先有道家理法,后有内家拳法。
道德经虽然是可以指导天地万物的哲理。但,事有先后之分。将道德经应用于生活只是凡化了本意,用来指导生活中的事是为了方便普通人接受道家的思想,为了传道普及。练拳需有师傅口传心授才能有所体会,书是一把锁,要有钥匙才能读懂。下手练拳,再看书籍,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拳术本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根据身体力行的亲身体验总结而成的。例如: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外家拳法,不求柔弱,而是求刚强,打树,打铁沙袋,劈砖砸石,能看的见摸得着,感到自身的力量的增长。是谓:为学日益。内家拳法,不求更刚强,而是求柔弱,站桩,行拳求静求松,看不见摸不着,感到自身的力量在衰退。甚至有段会觉得自己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是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内家拳法,首要放松,要做到大松大柔,全身心无时无刻不处在放松状态,通过一定方法的锻炼,松到极致内劲自出。松到一定程度后,刚劲自出,具备了比一味求刚强更强的内劲。像太极四象图一般,九阴一阳,从少阴到太阴,自然会变化少阳。只有极柔软方能极坚刚,向相反的方向求反而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是谓: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至此,内家拳法可算入门。遇到新人总是先讲些道家的哲理,并一再嘱咐必须要先从思想上转变观点,要明白刚强易折柔弱长存的简单法则,才能入手练拳。只有思想上接受了道家的思想,行为上才能不用力,才能真正大松大柔,才可能练出内劲。不然连入门都入不了,一辈子都是四肢的死力气,功夫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面说的只是很简单的道家哲学在内家拳法中的体现,但也是入门首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