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正骨诊法 诊法,即诊断检查疾病的方法。它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是分析、判断疾病的前提和依据。柔性正骨由于其理论依据的不同和操作方式的特殊性,所以其诊法亦不同。 1、整体论治 根据人体整体生物力学原理,并结合骨结构立体移位原则,准确判断出造成局部病变的原因,而非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审症求因 虚虚实实,莫衷一是。实的有骨结构、软组织、各脏器等具体的物质性结构。虚的有看不见的功能性特征。 3、识位辩类 柔性正骨涵盖内、外、妇、儿,但是它的发病原因又区别与此,不同其它科。既非七情内伤,亦非六淫外感,它基本是有跌扑闪挫、打击冲撞,或者长期不良姿势造成的,从而产生疾病,或受累局部或影响脏器全身。治病必求本,在病变的体位上施术,使筋骨合槽回缝,则全身气血自可畅通无阻,伤病自然康复。 4、望摸结合 人体运动系统不外乎筋、骨、关节,筋附于骨而联络关节,司职运动。一旦它的平衡遭到破坏,必将影响气血运行而累及内脏。、,从而产生病变。 望即是用眼观察。望神以断病情之轻重,望形以断病灶部位和种类,望色以断伤势新旧。 摸即是用手触摸。摸筋以断筋之强弱结紧挛缩,摸骨以断移位错缝脱槽。 手诊在柔性正骨诊法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手法正骨的基本前提和依据。《医宗金鉴》云:“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能够精准的了解骨与相关结构的位置、序列与功能状态,是手法疗效的保障。 手法操作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触诊的结果,尤其是在没有影像资料支持下的情况,一双手可谓就是医者的眼睑。触诊水平往往会直接影响诊疗结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手法疗法的诊疗水平。 手诊可分为手摸、手听、手看三个进阶层次。 触诊的内容:摸骨的位置、序列、骨的排列曲度、骨的突起凹陷间隙、摸骨的形态大小、位置是否旋转移位、摸骨左右是否对称。 触诊的技巧:触诊之手要暖和,力量要缓缓渗透,劲道要轻巧柔和缓慢有力,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宜,体现医者的亲和力,触诊时心平气和,细心感知,逐渐探知骨结构的立体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