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完成事件 |影响我们一生

 唯美桔子 2016-12-15

生命中,'未能完成的'、'遗憾的'、'不能释怀的'那些事情,时间真的能够替我们解决吗?

心理学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刻意逃避,结果却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

人为何秉性难移?

我们活着,就会想方设法远离痛苦,获得欢乐。

西方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也认为,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朝向自然、健康与成长的趋动力。然而,人为什么又会固化在某种模式中,产生所谓的'执着'?

并且,这种模式明显不是趋向于'离苦得乐',只是'习惯使然'。

即使这种习惯性得旧模式导致一次又一次人生的痛苦,人们仍然舍不得改变和放弃。

人类为什么会与'离苦得乐'的生命方向背道而驰呢?

在被固化的旧模式中,人们的执着因何而起?

又是怎样发展成'秉性难移'的?

有一个心理学试验:有人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经过白纸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 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平滑,使完成的图形与原先的弧一样平滑。

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所以,人类有许许多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它们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排队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会生出下一个需求。

每满足了一个需求,已满足的需求就会后退,让出一条路给下一个需求——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及时满足,因此它们就卡在那里,无法后退。无法满足的需求,将一直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注意。

例如,今天早上你想为昨天的吵架向你的先生或妻子道歉。虽然你有很多话想说,但却什么都没说。之后,你的心里便一直想着、惦记着这些要说而没说的话。你在公司里与他人说话时,心神恍惚。因为,你仍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上。

完形(Gestalt)理论将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未满足的需求,称之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们会自然地追求满足原先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当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在当时的情景中无法满足时,人们会将它带到日后的生活中。这时,麻烦来了。

由于这一需求产生于过去的情景,所以这一需求现在变成了'失去基础'的'未完成事件'。当我们要完成它时,我们就只能将它建立在某种类似的基础上,造成了'投射'或者'内射',结果导致了更大的问题。

有一位来访者,她年幼时面对粗暴、严厉的父亲,不敢表达她的不满和愤怒,只能拼命取悦和讨好。结婚后,她将过去未能表达出来的不满和愤怒投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动不动暴跳如雷、大发脾气。

事实上,她已不自觉地变得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了。后来,她竟然动手开打,丈夫忍无可忍的时候便拳脚相向,于是,投射甚至演变成家庭暴力。她的婚姻到达了崩溃的边缘,而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其实,她对丈夫的不满和愤怒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按心理学的观点,女人找丈夫往往是希望他像自己的父亲;男人找妻子则希望她像自己的母亲。所以,将丈夫投射成父亲是很自然的。

问题在于,她把和父亲之间的问题放在她和丈夫之间来解决,这相当于将甲和乙之间的恩怨,让丙来和乙解决,其结果当然是行不通。

即使这位丈夫忍气吞声,一再道歉,这位女士内心的症结还是无法平复,因为她内心真正需要的是父亲的道歉。不管丈夫怎么道歉忍让,他都无法真正代替她的父亲,结果她内心的真实需求还是个'未完成事件'。

这种投射往往一再唤醒这一'未完成事件',迫使他不断努力'完成'。这种注定徒劳的努力导致更大的痛苦,她更执着于在现在的模式中'完成'……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未完成事件'

'执著'于'未完成事件'的人,即使后来环境已经很不同了,仍然会停留在他童年时期的需求里。他沉溺在过去的行为模式中,但生命的障碍却持续存在于当下。他会一再地企图满足原初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却在他当下的背景中无法获得满足。

每次,在接近那个未完成的需求时,他就会经验到'内心被电了一下'的惊慌与焦虑。这种过电似的焦虑,是他被卡在'未完成事件'上的典型反应。想保持压抑、遗忘这一原初需求的状态,和想要打开它或者满足它的欲望,在这个点上交战。

我们察觉不到的'我'

'未完成事件'有着如此惊人的能量,即使我们自我暗示:'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时间可以解决一切'。我们还是会一再回到'未完成事件'的原初需求上来,备受制约。

又因为诸如此类的自我暗示,我们反而没法再次清楚地看到'未完成事件'的真实需求。相比较那些已经完成的事件,我们更倾向于记得'未完成事件'。还会纠缠或者执着在'未完成事件'里,形成一套个人的观念、看法、价值观等等,甚至形成个人的生命意义。

曾经有一位男性来访者,他小的时候尿床,有好几年时间,会在半夜里被脾气暴躁的母亲从被窝里提出来赶到院子里。年幼的他自然无力反抗,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成年以后,他对遇见的每一个女人都从心底里鄙夷和嘲讽,这实在是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显然,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和怨恨的需求,是他生命里的'未完成事件',这一'未完成事件'导致他用鄙夷和嘲讽的仇视态度对待出现在他的世界里的女性。

没能考上大学的父母,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女上一回大学……这样一再沉溺在'未完成事件'里,基本上是我们人生的常态。

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他心灵中的'未完成事件'。所以,回到'未完成事件',有效解决它们,才能促进心灵的成长——这才是生命的本分。

真正接受你心灵深处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即使它们使你如此痛苦。有勇气去重新经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未完成事件',看看那些存在过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

这样的人将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因此,他就能得到心灵的最大自由。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