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守岁——中国文化报

 wubi2005 2016-12-15

    蒋明智

    守岁,即在除夕之夜,通宵守夜、辞旧迎新的一种习俗,民间称之为“熬百岁”,有“熬年年,熬年年,熬个年年活一百”的说法。

    唐《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不管此说当否,隋唐之时,守岁盛行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隋宫守岁》诗中描述了宫廷守岁的盛况:“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据说,隋炀帝在除夕夜守岁时要燃烧香木,一般用沉香和檀木,燃起熊熊篝火,散发的香味可达几十里,仅除夕守岁,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殿内房中,不燃膏火,悬大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贞观之时,唐太宗的除夕夜守岁场面更为隆重:盛饰宫掖,明设灯烛,殿内诸房莫不绮丽,后妃嫔御皆盛衣服,金翠焕烂。设庭燎于阶下,其明如昼,盛奏歌乐。

    在民间,寻常百姓除夕之夜,家人相聚守岁,欢宴共饮,点燃灯烛,或烧红火焰,通宵达旦,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唐朝诗人孟浩然《岁除夜有怀》反映了当时普遍的守岁习俗:“守岁家家应末卧”“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张说的《岳州守岁》诗:“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岳州(今湖南岳阳)地区除夕守岁时当地百姓围着篝火,欢歌舞蹈的情景。守岁到子夜之时,人们就要燃放爆竹,以驱除“山臊恶鬼”。唐代妇女还有除夕之夜“镜听”的习俗(即在除夕夜里抱着镜子偷听路人的无意之言,以此来占卜吉凶祸福——编者注),妇女“镜听”是为了占卜外出丈夫的归期或者取得功名之期。

    宋代的守岁又称为“分岁”。当时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俗信,孝顺的儿女常常为给父母添福添寿,通宵守岁。宋代及此后的民间守岁,房屋内的灯烛要彻夜长明,称作“守岁烛”“照年”“上灯”,象征祥瑞。

    宋时蜀地还有“馈岁”“别岁”之俗。“馈岁”是相互之间传达问候、馈赠礼品,表达新年祝福;“别岁”是相亲邻里设宴请酒相邀欢聚以辞旧迎新。大文豪苏东坡远在陕西为官时,除夕之夜遥想家乡守岁之景,有感而发,还写过《守岁》、《馈岁》和《别岁》三诗。其中的《馈岁》诗写道:“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元代的守岁习俗,已具有明显的惜时情怀。元人姚燧的《满江红守岁》描述了元代除夕守岁之制:“六十一年似,窗隙白驹驰。人家守岁痴计,明日怕容辞。万事才堪一笑,何必朱颜年少,谁不侮吾衰。只看屠酥酒,先酌襁中儿。无以为,闲隐括,谪仙诗。人生日日浑醉,百岁以为期。三万六千场耳,一日杯倾三百,巧历算能推。试问自今去,余有几何卮。”这给守岁习俗增添了别样意义。

    明代守岁时,汉族社会官民士庶,家家要点灯熬夜,以辞旧迎新。如明崇祯《泰州志》载:“至日(除夕),亦祀神、祀先,并接灶,换桃符,贴春联,合家围炉‘守岁’。”除此而外,也要进行各种游艺性的娱乐活动,如掷骰子、玩梭哈、唱小儿歌、打纸牌、推牌九、走升官图、玩陀螺、小儿骑竹马等。

    到了清代,守岁更加盛行。《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清朝北京城守岁的情景:“黄昏之后,合家团坐以度岁。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卧,已至来朝,旭日当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贺,喜气盈庭。转瞬之间,又逢新岁矣。”

    清以降,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了“馈岁”“别岁”和“守岁”的风俗。乾隆江苏《甘泉县志》载:“‘除夕’前,各家以礼物相饷遗,谓之‘馈岁’。是夕,举家长幼相拜揖,谓之‘别岁’。阖门,集少长群坐饮‘分岁酒’,又用屠苏饼和酒饮之,以拔除不祥。少者先饮,递至尊者止。设松盆火,烧爆竹,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并且还有“辞岁”“团岁”等多种说法。如《续修成都县志》所述,“尊幼拜叩尊长,曰‘辞年’。家人围户,通夕不寐,曰‘守岁’。比邻锣鼓爆竹,达旦不绝声,曰‘闹年’。”(清)乾隆福建《福建续志》亦载:“‘除夕’,人家跟春贴,燃爆竹于庭,以豚糕相遗,曰‘馈岁’。设酒食聚食,曰‘别岁’,又曰‘团岁’。达旦不寐,曰‘守岁’。子弟向家长拜庆,曰‘辞年’。”

    在除夕之夜,在我国许多地方还有点“守岁烛”的风俗。《清嘉录》载:“燃双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茶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当时吴越之地的富贵人家,守岁烛粗大如椽,置于寝室,通宵明亮,一直燃到天亮。穷困小户人家,也要点一支细烛,烧至天明。

    近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守岁之俗亦趋淡薄。今天,大年三十晚上虽有“春晚”相伴,亦不过深夜12点。学者们在谈论年俗的保护时,很看重年夜饭,而对于“守岁”却似乎不以为然。事实上,“过年”的文化意义正在于辞旧迎新,由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现代人对时间的把握精确到了“秒”,以为过了正月初一零时,即到了新的一年。须不知,传统意义上的新年是从正月初一天亮时算起。如果大年三十晚上12时一过就上床睡觉,只算守到一半的“岁”呢!看来,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守岁”这一年节元素上,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系中山大学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