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历史悠久,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春节习俗。 习俗一——挂桃符、贴春联、贴门神《春联》【清】蒋士诠 制仿宜春帖,排门吉语多。 丰年姿颂祷,民气验康和。 扎闼言真妄,蹲鸱(chī)字每讹。 书佣横雪案,僵手冻频呵。 《淮阴岁除.咏门神》【清】郭伽 金碧家家灿,迁除岁岁忙。 侯街沿汉号,剑佩俨唐装。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春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桃符是用来驱鬼辟邪的,而贴门神和挂桃符的意义相似。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习俗二——放爆竹《爆竹行》【宋】范成大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每当除夕之夜,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寰宇,把整个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驱除鬼怪求平安。】
习俗三——吃年夜饭《元正诗》【晋】辛萧 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 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 【喜庆的除夕之夜,大家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吃着年夜饭,举杯共饮,一片欢乐的景象。】
习俗四——守岁《守岁》【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古代过春节都要守岁的,守岁就是整晚不睡通宵达旦,皇帝也不例外。李世民这首《守岁》就详细地描写了宫中通宵达旦过春节的隆重场面。】
习俗五——祭灶 、吃灶糖《祭灶》【宋】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吃灶糖》【清】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每年农历腊二十三(或二十四)有“送灶神”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要敬献灶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习俗六——扫尘《打灰堆词》【宋】 范成大 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 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 轻舟作商重船归,大牸引犊鸡哺儿; 野茧可缫麦两岐,短衲换著长衫衣。 当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犹能闻我语; 但如我愿不汝呼,一任汝归彭蠡湖。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除夕之夜人们希望通过打扫灰尘,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意,如愿以偿,也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习俗七——给压岁钱《压岁钱》【清】吴曼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春节给压岁钱的习俗最早出现在汉代。具有辟邪之说。,此诗描写儿童得了压岁钱后的喜悦心情。悄悄地将钱藏在枕头底下,然后跟小伙伴商量着买爆竹,还是买箫吹。结果他们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
习俗八——拜年《拜年》【清】筱廷 自家翻历拣良辰,遍约诸亲与比邻。 今日娘家明日舅,预先分派配均匀。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亲朋好友以及邻居家祝贺新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年。诗中描写了春节拜年的情景。春节之际,挑选好时辰,约上亲朋好友家家户户去拜年,好一派过年时和睦欢喜的场景。】
习俗九——饮屠苏酒《岁日作》【唐】顾况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时,全家要饮屠苏酒,以正不正之气。新春之际,古代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饮酒,总是从年长者引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者饮起。意指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