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青瓷全攻略(2)

 南山五彦 2016-12-15

 对于中国人来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陶瓷”这两个字。“陶瓷”两个字标志着一个发展过程,就是先有“陶”后有“瓷”。陶器主要是容器。对于古先民来说,水、食物的保存十分重要。陶器的产生可能完全出于偶然,先民们在使用火取暖和加工食物的时候,可能无意中发现了某些泥土经过火烧会凝结和变硬,并自然产生成片状的物体。(要知道古人类对于片状物体的加工曾经伤透了脑筋,看看原始石斧的制作就明白了)于是经过一些类似于尝百草的神农那样的有心人,经过长期摸索通过手工加工出形成类似于锅、缸之类的形状,经过火烧后成为一件可用且耐用的容器。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但这个过程绝对不会比中国人发明夏历和八卦那样漫长。

在掌握了陶器制作的工艺后,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产生了瓷器,这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取决于人类对提高火温度的办法的长期摸索。

中国陶器的产生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甚至更早,但瓷器的烧制成功却一直要等到东汉晚期,即公元200年左右,迄今约1800年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烧制的温度很难得以提高。陶器的烧制温度在商代已经能达到1200度左右,但瓷器的烧制温度则必须在1260—1300度以上。这之间发生的变化我想不外乎一个是燃料的问题,一个是烧制方法的问题,这里我们就不讨论了。

瓷器,按谐音可以读作“吃器”。瓷器与陶器相比,一是更加致密而坚硬,二是表面更光滑易清洗,所以也就更适用于作为食用器具。但当瓷器一经产生,马上进入了艺术加工的道路,由于瓷器的性质,相比陶器人们可以加工出更轻薄、式样更美观的产品。中国的东汉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极高的水平,这从玉器的发展史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而将这些已经积累已久的文化艺术转嫁到瓷器的制作上是非常顺理顺章,可以说具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范本可以模仿,所以瓷器的制造一经成熟就将艺术创造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向了。这个艺术创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造型,一个是颜色。所以早期的瓷器形式模仿青铜器的居多,而色泽则模仿岫玉和青玉的居多。

自东汉晚期(公元220年)至宋朝建立(公元960年),期间经过了700多年,在这700多年中瓷器的发展逐渐走向高峰,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中国瓷器制作的一个历史性高点。在宋朝,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名扬四海,此时在江南地区越窑、龙泉也是声名卓著,特别是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即影青瓷)异军突起,产生了另一个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瓷窑体系。

在此后的几百年了,景德镇瓷业一直引领着中国瓷业的发展,其原因主要就是青白瓷不仅自身美观,而且在此基础上其色彩可以不再依赖于整体釉色,而是可以在白胎上使用各种色彩,描画各种图案,这就为后来的釉里红、青花、以至各种彩绘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

那么有人要问定窑的白瓷也是天下闻名,那么定窑为什么没有成为这个载体呢。这里的原因多多,首选是战乱和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以及元代直至明清,中国的北方地区始终是改朝换代战乱征伐的主要战场。东汉覆没后60年里三国称雄,西晋50年,东晋100年,南北朝160年,隋37年。唐朝289年,五代54年,北宋67年,期间除唐朝曾有近三百年的稳定,900多年中中国北方地区城头变幻大王旗,民不聊生,生存都很艰难,又如何能长时间地专注于艺术的发展。南宋存在150年间,江南相对稳定,而此时北方地区辽、金、元还在搏杀。定窑地处河北定州,正出于战祸中心,能侥幸幸存已属不易。

其次我们来看定窑产品,专家认定真定有三大特征:“象牙白釉”、“泪釉”、“竹丝刷痕”。这三个特征现在成为鉴定定瓷的可靠特征,实际上细细分析却都是缺陷,是烧制方法和制坯方法上的缺陷,也有原材料的缺陷。相比景德镇影青瓷,定瓷的白不够白,薄不够薄。不够白是烧制方法和原材料的问题,不够薄则主要是原材料的问题。

瓷要白只有在制泥水准达到一定的高度(即能将胎土中的氧化铁等影响致白的呈色元素减少到2%以下),才有可能在不上白色化妆土的情况下烧出白瓷来。而定瓷只有北宋时期曲阳中心窑场的作品能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北宋中晚期,景德镇窑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净,氧化铁等影响致白的呈色元素极少。所以烧制出的青白瓷如玉般细腻白洁。

瓷器能否做薄加工技艺是一方面,景德镇加工影青瓷薄胎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据说每件要修整一千多刀,才能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另一方面,也只有极佳的瓷土原料才能生产出这种薄胎。胎的厚薄其实不仅仅是美观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胎体致密程度,只有粘性极好,烧制过程中变形少才能成功烧制出大批完好的瓷器,也只有硬度和韧度都好才能使薄胎碗予以实用或再加工。

南宋时景德镇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而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影青瓷所用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般润泽心灵”的美感。其实影青瓷所采用的刻花、篦花等法本来是磁州窑、耀州窑和定窑常用技法。所以说正因为景德镇瓷匠博采众长,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原料及环境才得以创造出影青瓷,才取得中国瓷业领军的地位。

如前面我们提供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早期的影青瓷不仅比较粗糙,而且其釉面也有一个很复杂的进化过程。

宋及宋以前也就是说柴窑、汝窑之前很少极其纯净如天青色的釉面,但这天青色的釉也不是一朝从天上掉下来的。

中国瓷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使瓷胎洁白化和釉色纯正多彩的过程。

从现存的物品来看商周时期已有原始瓷器,这种原始瓷器被称为青瓷,为什么叫青瓷呢,就是因为它的颜色属于绿色系列。商周时期所用的釉是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什么是瓷石,瓷石经过粉碎后也叫瓷土,是制作瓷器的最主要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并有包含长石,三氧化二铝等的硅酸盐岩石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纯净瓷石为淡绿色,无光泽,也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全部成分。石英、云母、长石本是自然界十分普遍的一种岩石,但由于其内在其他一些成分如三氧化二铝多一些,因此其外观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制瓷原料的发现一定也是来源于偶然,这里也不需要多说了。至于草木灰更不用多说了,草烧剩下来灰就是草木灰,再平常不过。这样的材料所配合成的釉料纯粹是很偶然的纯经验的配方,因此肯定不会成为理想的材料。所以当时烧制的瓷器釉色很难控制,并不美观。在长期的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瓷工们逐渐发现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合得到的釉能产生更好的颜色,也更容易控制。这种釉的产生已经是个进步,所产生的颜色是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因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当时未完全密闭烧制的办法现在叫做氧化法。

下面是个西汉 原始青瓷陶鼎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残存的绿色,很正。

影青瓷全攻略(2)

再看一个汉 绿釉鼎

影青瓷全攻略(2)
这个鼎的颜色极像青铜器的颜色,现在大家可以明白了古人为什么会首选此种颜色,因为它像青铜器。

这以后瓷器上才用的颜色开始多样化,黑色、黄色、白色等,但当时烧制产品最多的数越窑,而越窑的产品基本上还是青瓷系列。

那么这种青釉与后来的天青色釉有什么关系呢?
据记载和实物考量,宋以前及宋有一种大绿釉,色泽纯正鲜丽,在烧制时有时也会发生窑变,其变色为天蓝色,大家请看一个宋蔡字款大绿釉仙鹤柄蛙嘴倒流壶:

影青瓷全攻略(2)

此壶多处局部发生窑变:

影青瓷全攻略(2)

见蛙嘴下、蛙头部、底足、刻纹中等等部位的窑变。

这种窑变在长年累月烧制瓷器的窑工可能经常会见到,由于这种颜色非常美丽、柔和、沉净,得到了大家的喜爱。长久下去,必然会有某个聪明的窑工摸索出产生这种釉色的经验来了,也许就是某种烧制方法的改进,也许就是温度的适当控制,也许就是原有材料配方的少许变动,一种新的纯正的颜色釉就产生了。所以天青色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最早一定是来源于青瓷烧制时产生的某种窑变而萌生的发明,此后在窑工们长期观察和研究下最终能不依靠窑变、采用新的釉料配方就能产生这种釉色。后人往往会根据史载“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认为是周世宗要这样的颜色,窑工们就弄出这种颜色来了,实际上这句话按很正规的理解去解释应是,周世宗看到窑工呈上的这种新创造的颜色批示道:这就是雨过天晴云破时天上的颜色,就用这样的颜色去制作瓷器吧!

根据专家研究汝釉有天青、卵青诸色,较为标准的为一种天青色,或偏灰一点,或偏淡一点,釉色介于青、蓝之间,呈现乳浊状,釉面有细碎的纹片。在宋代众多的青瓷窑中,呈色独特。釉质莹润、含蓄,因此备受赏识。在20倍或3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中有零星的气泡,被人们称为“寥若晨星”。根据张福康《中国陶瓷的科学》说,汝釉器物的乳浊感与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左右,才能看到传世汝瓷的标准呈色,如超过此温度或在此温度下保温时间较长,就会出现透明釉。在窑址中,出土标本色泽多种多样,而为宫廷烧制的汝瓷,釉色比较稳定,大多为天青色。为保证器物的呈色,大多数汝瓷的胎实际上都处于一种未完全烧结的状态。也就是说汝瓷的釉面所反映的失透乳浊状是烧制温度偏低的情况下形成的。这就造成了汝窑的乳浊釉与影青瓷的天青色玻璃釉有明显差别。

失透的汝瓷

影青瓷全攻略(2)
影青瓷全攻略(2)
影青瓷全攻略(2)

那么影青瓷是怎样的呢?大家知道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陷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

从这段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影青瓷烧制时对温度控制可能与汝瓷不一样,比汝瓷要高,如果确实是这个原因,那么影青瓷与汝瓷使用的釉料成分差异可能也不会太大,否则我们很难想通为什么汝瓷的天青色与影青瓷的颜色会如此相似。

现在我们再来看个壶,这把壶的烧制温度也许正处在汝瓷和影青瓷之间:

影青瓷全攻略(2)
 影青瓷全攻略(2)


大家可以看到这把壶的釉面下存在这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个头很大,肉眼完全可以看清,并悬浮在胎与釉面之间。

而影青瓷在经过充分燃烧后,大的气泡析出,形成棕眼,形成极细皱纹,还有无数的小气泡浮在釉中,请看:

影青瓷全攻略(2)

影青瓷全攻略(2)

从气泡的角度来看,汝瓷气泡少且小,偶有也只能称为寥若晨星。影青瓷气泡较大,易看清。早期的尤其是如此。

影青瓷釉厚的地方形成如玻璃一般,请看:

影青瓷全攻略(2)
影青瓷全攻略(2)

古人在介绍柴窑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滋润细媚有细纹。当我看到影青碗中呈现出的那紧致细纹,真怀疑这是否就是柴窑。但我想不管影青瓷是否就是柴窑,古人对柴窑的评定标准,影青瓷应该说是全部达到了。

所以我有的时候在想,假设原来烧制柴窑及汝窑的窑匠或其传人经过战乱最后到达景德镇,(柴窑存世按时间上推断与宋代影青瓷产生的时间相隔并不太远,约五六十年)然后在景德镇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按柴窑古法烧制出影青瓷,这有没有可能呢?

有许多研究的专家对景德镇青白瓷及影青瓷的突然横空出世本来就抱有许多疑问,觉得似不甚符合发展的规律,那么是否加入上述的设想后会变得顺理顺章些呢?

总而言之影青瓷采用的天青色釉与柴窑、汝窑是一脉相承的,其呈色差别技术上是温度差异造成的,内涵中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观念。

不说柴窑,拿汝窑来说,汝瓷追求的是正宗的天青色单色釉瓷,而且是一次烧成的,它要追求失透的效果,显示一种儒雅文静的感觉,因此汝瓷只能低温烧制,胎呈夹生状态。如果汝瓷也用高温烧制,那么它的胎体呈色一定会严重影响釉色。

影青瓷虽然还是用这种釉,虽然也是一次烧成,但它的胎体已经从汝瓷的黄灰色香灰胎转变为类似定瓷的纯白胎,它追求的是以白色为主刻花部分呈现天青色的效果,而且它不再追求失透效果,它大胆的按照瓷器制作的要求高温烧制,即使有气泡也不在乎棕眼的产生,它追求的就是这种透明的玻璃釉面下面天青色的花纹与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瓷面。后世的硬亮釉面就是从影青瓷开始的,就在这一点上影青瓷使中国瓷器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