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袁建初篆刻小议

 脩心 2016-12-15


  秋夜观袁建初的篆刻新作,让我不由想起了宋代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中国哲学讲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袁建初在他的篆刻天地里,始终以一种迥异时流的独特识见,表达着一种拙朴天真中透着几许厚重之气的追求。品读他近年的印作,我们不仅能了解他对传统的认知和诠释,更能直观地体察到他憨厚直率的性格在刀石之间的自然流露。比如他的印“少长咸集” “古明州陈氏颐斋之印”“花落溪水香”“汲之沦新茗”等,或天趣自露,或浑厚大气,或憨态可掬,或庄严肃穆,出之自然,非故作姿态、刻意变化而为之。从这些印中可以看出袁建初近几年来在唐、宋官印方面的探索。

  在篆刻界有“隋、唐、宋无印”之说,主张刻印必须宗法秦、汉。其实,隋、唐、宋时期的官印作为历史存在,确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在中国篆刻史上不仅是承前启后的,而且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对文人篆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隋、唐、宋官印的价值,叶一苇有如下评价:“印章到了这个历史阶段(隋唐宋)不但篆法衰微,而且在数量上也锐减,既不复有秦汉,也不复有魏晋了。但这毕竟是一种表面认识。时代是在前进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在盛中却孕育着衰,在衰中又孕育着盛,盛衰是相互依附的。”隋、唐、宋官印是中国印章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作为一个历史存在,它在中国篆刻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以及对文人篆刻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我们是不能忽视的。袁建初更是认识到了这点,所以近几年一直在唐、宋官印创作上孜孜以求。在流行印风、概念印风充斥的当今,袁建初有一种遗世独立、格格不入的感觉,尽管其所作对热衷于创新求变、竭力追求感官刺激的印坛缺乏较大的冲击力,这种古雅含蓄的印制似只能得到少数钟情者的首肯。不可否认,当代篆刻创作在较之前人有所突破的同时,也明显暴露出一些不足。片面地追求创变,导致很多印人对传统打入不够,跟风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对篆刻文化精神的深层把握。作品形式上虽五花八门,但内涵明显不足,只在瞬间博人眼球,不耐品读玩味。

  袁建初的印作虽在本质上是以古典印风为依归,但他食古能化,不刻意求形似,亦不作四平八稳状,善于在方寸之内求变化。他的一些印作虽在气息上酷似古人,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具有着当代印人特有的时代感,如“张宗祥故居”“思曾”“古松发花时”“奇味我独尝”“张宗祥印”“阆声”“偶得”等几方印即是。

  从袁建初几十年的篆刻创作历程来看,他无疑是一位有着独立文化品格追求的篆刻家。他“不求与古人同而不得不同,不求与古人异而不得不异”的艺术观,在片面追求创新而反致于风格面目趋同的当代印坛殊为难得。观其印作,不难感受到一种宁静安祥的冲和之气。他的作品在古意盎然的风格统摄下,自然展现着他独特的审美主张。

  与所有成功的印人一样,袁建初刻印也经历了宗法秦汉、出入明清的传统篆刻功底的锤炼过程。作为一个篆刻家,更要有印外的修养。他平时注重读书和书法的练习。刻印之外,他更多是练书法,从书法中体悟笔意和章法。他刻印善于汲取秦汉印的拙健浑厚之气,不囿于某家某派。他早期的一些印作虽不乏传统印作古雅之气的显露,但个人的一些奇特想法也时有表现。如其“冷僧”“铁如意馆主”二印,布局上没有那种刻意的大开大合,看去自然随意,不事经营,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理想,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朴不雕的生动体现。

  袁建初非常重视印章边款,很少以简单的穷款草草了事。这在当今印坛片面追求印面效果而不看重边款的风气下是难能可贵的。边款犹如绘画上的题跋,能补充印面内容之不足,也能婉转、诗意地阐发印面的情趣,使人浮想连翩,所以说边款和印面一起才组成了一方完整的印章,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而且,印面上未竟之意,可借边款道之。

  古典传统印风的雍容典雅与现代审美的灵巧多变在袁建初的篆刻创作当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但他的一些印作因有意追求面目上的差异,试图从审美感觉上示人以不同的线条意象,故而在风格上却稍欠统一。这其实也是很多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守常”与“求变”的尺度和分寸的把握始终是考验一个印人功底深浅、见识高低的关键。袁建初的篆刻作品,虽不乏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从继承走向自我创新的某种启示。我们期待他更臻完美的佳作问世。(附图均为袁建初的篆刻作品。袁建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