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遥瓦当之美(一)

 雲龍书舍 2016-12-15

瓦当简述

瓦当,俗称“筒瓦头”或“瓦头”,从功用上也有叫“瓦挡”的,宋以后,称“瓦头”、“勾头瓦”,平遥人的俗称叫“猫头”是从纹饰的角度上约定成俗的。瓦是依附于传统建筑物上的构件,有板瓦和筒瓦之分,分别覆于建筑的屋顶、房檐、屋脊等部位。在房顶上将板瓦由屋檐口向上依次仰铺,要求上瓦压下瓦,铺设若干行,已覆盖屋顶,再在成行成排相邻的两组仰瓦间的接缝处,覆盖以筒瓦,瓦唇相接,上瓦压下瓦,一直排列到屋檐下端。其主要功能就是将降水排干,使覆瓦之下的木质构建免于受潮腐朽,从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不论是板瓦或筒瓦都会在连续排列的众瓦边缘,在椽子末端覆以瓦头,以护椽头。瓦身是将椽子的末端纳于其中的主要部位,其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就是“瓦挡”,筒瓦“挡”,叫“瓦当”。唐代以后出现了板瓦“挡”,人们习惯叫“滴水”,也可称为“瓴尾”,“瓴”是房上仰盖之板瓦的别称。

在中国建筑历史上,陶瓦的发明与使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瓦当的使用,不仅可保护屋檐、椽头免受日晒雨浸,延长建筑物的寿命,而且以其图案与文字的美妙生动,达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它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平遥瓦当

秦汉实行郡县制,置平陶县,属太原郡。沿至北魏始光元年(424),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而更名平遥县,县治即今天的平遥古城。

平遥瓦当的使用历史与志史所述基本吻合。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城南平遥电视台建设工地,藏友李建平得汉代“绳纹”板瓦一件,长7.5厘米,宽30厘米,瓦厚1.5厘米。平遥县博物馆有一件馆藏汉代“绳纹”筒瓦,是县文物局在京陵城遗址东南金庄村考古发掘的。平遥瓦当的收藏老前辈成乃凡先生所藏东汉“云纹”瓦当残片,当径13厘米,是平遥已故文化学者、鉴藏大家石生泉先生于城北汉代遗址捡得。藏友梁峰宵先生也藏得一枚东汉“云纹”瓦当残片,尺寸、纹饰与成乃凡先生所得一般无二,瓦当出于阎良村京陵城遗址。我有幸收到一方西汉文字瓦当“长生无极”,瓦当出于平遥京陵城遗址西南屡出汉墓的庞庄村拉土方工地,出土时已裂成几块,拼接后,所幸无缺,当径16.8厘米,当厚1.7厘米,瓦当胎土细密、坚硬,边轮有明显的手工切割痕迹,烧造火候高,当面略有变形,制作工艺较差,瓦当胎体单薄,所有特征均符合汉代“县治”等级的瓦当使用规制,印证了平遥西汉建置为县的历史,是平遥目前发现最早的瓦当。

西汉“长生无极”瓦当

藏友杜建勇先生所藏唐代“莲花纹”瓦当得于平遥古城邵家巷新道街一处古建筑地基,残留瓦身3厘米,当径16厘米,当厚1.8厘米,瓦身宽16.3厘米,边轮2.2厘米,纹饰直接从北魏莲花纹瓦当继承过来,是平遥古城内发现最早的瓦当。

唐代“莲花纹”瓦当

还有珍贵的被视为孤品的镇国寺定制瓦当:佛道类琉璃文字瓦当、滴水“佛”字瓦当、“法”字滴水组合使用为佛家偈语“佛法无边”。

镇国寺“佛”字瓦当

镇国寺“法”字滴水

再有如中国瓦当史上极其珍贵罕有的“人物”瓦当:明代的“焚香祭天”纹饰和“人物”纹饰滴水,辽金的“少女缠枝楸纤”纹滴水;宋代的“莲生贵子”纹滴水。还有元代的手工刻画工艺的“水纹”滴水,明清两代平遥特有的寓意祥瑞的“犀牛望月”纹瓦当,文革时期的“忠”字纹瓦当,不胜枚举。

“犀牛望月”纹瓦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