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的财政收入到底是多少?

 海上明珠苑 2016-12-16

  百度输入“宋朝 财政收入”,出来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数字:

  “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6亿贯(1贯=1000文),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


  而在我们昨天讨论GDP问题的时候,引用的《青年时报》报道的某位历史“老师”来杭的讲座实况中,这个数字更吓人:

  “北宋时GDP最高的年度达到了1.6亿两白银,南宋时也有1亿两!”


  吓死个人了,一点6亿两白银是多大一堆儿啊!《马关条约》要赔2亿两白银,已经相当于清朝几年的财政收入了,另外,到底这一亿是财政收入?还是GDP?这两概念相差很大的。


  不知道是那位“老师”一时糊涂讲段子讲错了,还是现场的记者写的时候写错了。


  1.6亿这个数据哪出来的且再说,宋朝那财政收入真的是用白银来计算的么?

  这里必须普及一个历史常识,中国大规模地使用白银这东西作为“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因为明朝时期才有大量的白银输入,使得白银作为货币的条件成熟,而换到之前的唐、宋、白银都不会是主要的货币计算单位。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后面那句话也是扯淡了:“明朝最高时是1500万两,张居正改革前跌到250万两,是南宋的1/40;哪怕是清朝有了现代工业,总收入也只达到8800万两。”拿明清时期以白银做单位去和不用白银做单位的宋朝比,得个1/40的结论,您说到底是有多不靠谱。


  那第一个结果里面那个“一亿贯”到底对不对呢?“贯”是什么呢?


  我们不得不指出,连第一个用“贯”做单位的数据我们都要打上个问号,小编并不是宋史专业出身,但查了《宋史》的《食货志》、《宋会要辑稿》的《食货》,都没有看到“一亿贯”或者“一万万贯”或者“一亿六千贯”或者“一万六千万贯”这样的数据,也有可能是近年来学者的研究成果,但相信一个严谨的学者也不太会得出“一亿贯”这样的数据。


  为什么呢,我们得了解北宋的税收到底怎么收的:《宋史》卷一七四《食货上(二):方田,赋税》:

  “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谷,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谷之品七:一曰粟,二曰稻,三曰麦,四曰黍,五曰穄,六曰菽,七曰杂子。帛之品十:一曰罗,二曰绫,三曰绢,四曰榇,五曰絁,六曰绸,七曰杂折,八曰丝线,九曰绵,十曰布葛。金铁之品四:一曰金,二曰银,三曰铁、镴,四曰铜、铁钱。物产之品六:一曰六畜,二曰齿、革、翎毛,三曰茶、盐,四曰竹木、麻草、刍菜,五曰果、药、油、纸、薪、炭、漆、蜡,六曰杂物。”

  简单地说,宋朝收税,不是如我们现在收个人所得税、增值税之类一样,跑税务局交人民币,而是杂七杂八,大体上分为谷、帛、金铁、物产四类,谷就是交纳各类谷物,帛就是各类的织物、金铁包括金、银、铁等,也包括通行的铜钱和铁钱(没错,见同书《食货下(二)钱币》一节,宋朝通行的有铜钱,因为铜不足,有些地方还通行铁钱),另外还有物品,比如各类的茶、盐、革、草、蜡等,都是官府收税的对象。


  所以,宋朝的时候,朝廷计算税收是怎么算的呢?下面有句关键的话:

“凡岁赋,谷以石计,钱以缗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藁秸、薪蒸以围计,他物各以其数计。至道末,总七千八十九万三千;天禧五年,视至道之数有增有减,总六千四百五十三万。”

  粮食用“石”,钱用“缗”、帛用“匹”,金银和丝帛才用“两”,另外还有草(一般是供应军马使用等)、薪炭等用“围”,其他各种物品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所以下面这个宋太宗至道末年的70893000这个数据的单位是什么呢?“石缗匹两围……”


  也就是说,我收一万围的草,也是算一万的数目,你不能说一万围草折合一万贯钱吧?要是一万围草折合一万两银子那更扯淡了。

  哪怕真要折算成贯,那么请问用什么样物价标准,何时?何地?有何出处?这些麻烦的问题不解决,这个折算就不科学。


  “贯石匹两”这样的单位在宋朝可是非常常见的,《食货志》里还有类似的记录,比如同篇的:“正税并积负凡九十二万二千二百贯、石、匹、两有奇。”从宋朝的实际来看,把这些杂七杂八的单位统一折算成银子也没有必要。


  无论是历史学,还是经济学,都是严谨慎重的学科,小编在这里只能遗憾地表示,用网络学史真的要小心,广为流传的段子要仔细想一想,最好再去读一下书,就以刚才提到的宋明两朝的岁入比较来说,且不说宋朝的财政税收的单位并不是银子的“两”,就算是“两”,还有个银价的问题,大量收入银的明朝和宋朝相比,银子的购买力一样吗?银子的成色一样吗?(没错,哪怕今天你买个戒指,24K和19K价格还不一样呢),哪怕同样是宋朝,前期和后期,银子的购买力一样吗?江南和四川,银子的购买力一样吗?你不能大而化之地两嘴一张,明朝是宋朝的1/40,所以宋朝比明朝富多了……想问题不能够复杂化,同样也不能够太过简单化,传播一些错误的知识比不传播更为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