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逃霾以上,修仙未满。

 木头1018 2016-12-16

四爷

最近成都雾霾太重,老板在收了我的咨询费之后告诉我没有哪位神仙可以管这事儿,

所以,只好跑路。

于是就带着几个朋友冒着大霾出发,目的地是成都西南,雅安的蒙顶山。此山名气,比之峨眉、青城小得多。但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茶的地方。白居易诗曰“茶中故旧是蒙山”说的就是这里。不过,本来两个小时的车程因为能见度问题走了六个小时。至于为什么非要去这个地方……

四爷

因为我在山上有片茶园~~

尽管我们喜好谈玄,但是对于“禅茶”一类的事情,基本上不懂。和尚饮茶,源自提神,久而久之就开始有了其他的感觉。假如当初在中国广泛种植的是咖啡,那么也就不会有禅茶,而是“禅咖”。

蒙顶山佛寺也蛮多,且几乎与茶都有关。比如至今仍在做茶的永兴寺,或者有着数百年制作贡茶历史的智矩寺。然而此山最初,很可能是修仙之所,和佛教没什么关系。

这便是从我茶园中俯瞰,且不说这云山雾绕的观感整体如何,单就此地命名而论,几乎都与修仙成道有关系。

首先是山名,“蒙顶”—蒙,《易》之第四卦,上山下水为蒙,此山泉水无数,下有青衣江。以《易》象形其地,很高明的做法。

其次,蒙山之顶,有五峰。名字是:上清,甘露,玉女,井泉,菱角。除了菱角是象形,其他四个都是道家的概念。此间茶叶,最早就出自这五峰之间,以上清峰为最,五代毛文锡《茶谱》之蒙山顶曰:“上清茶最艰得,俟雷发声,采之。”

当然,这种茶做出来,旧称“仙茶”。现存的清代贡茶录还可以看到这个名字:

以及这种茶的盛茶器,是银瓶,这是其他各地名茶都不具备的“待遇”。

之所以用银瓶,一般认为是承袭唐代以来的传统。蒙顶山茶自唐代成为贡茶,此后1200多年直到清代灭亡一直是贡茶,从未断绝,在茶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除了仙茶之外,蒙山茶于民间自有名字,现在仍然在制作的,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甘露”,一是“黄芽”。

上图就是甘露茶。《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这款茶能够叫做甘露,一是其滋味有如“甘露”,二是合乎道家之旨。

而黄芽则是非常罕见的“黄茶”的一种,黄芽是极重要的道教概念。原本是外丹家用指丹鼎内所生芽状物,视其为生机方萌之象,又其色黄,故名。内丹家借用,谓先天一炁萌生的象征。《悟真篇》里说:“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即指入静之中,先天真气渐生渐聚,如同方萌黄芽。而同书律诗第六: “甘露降时天地合, 黄芽生处坎离交。 ”同时提到了甘露和黄芽,可见蒙顶山茶与修道成仙之关系。

那么古人对于饮此间茶效果,有什么说法么?五代毛文锡《茶谱》云: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常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併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社宿疾。二两当现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月良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这个记载效果略夸张,当然这里的茶我是相当热爱,所以置园于此,又坚持以古法制茶,不单纯为了逃避雾霾,也为了修养身心。饮甘露食黄芽,各有其美。谁没有个成仙梦啊!

四爷

所以我给自己刻了个章:“饮甘露食黄芽君之印”

爻乂爻

最后放点图,都是我自己茶园里拍的。要是谁觉得不错,欢迎来此逃霾,尤其是春天采茶的时候。

然而千万要记住的是:修仙路漫漫,只喝茶是没用的。并且,蒙顶山所在的名山区,是中国第一产茶大区。这里的产业状况很杂,为了更高的利润,生产了中国一半以上的龙井和80%以上的碧螺春。而其余山头的茶叶,也往往打着蒙顶山的旗号,寻求暴利。可是蒙顶山也就这么一个山头,哪里来的那么多茶叶呢?

更要命的是,这档子事儿,从唐朝就已经开始存在了:

《膳夫经手录》里说:“始,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新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

总之,希望所有人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服食干净的饮食。不过一想到某种意义上这都成了奢求,也是够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