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挨打才是校园欺凌?NO!是时候了解孩子世界的另一面了!

 风中麦穗 2016-12-16

人和人的用心交往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比如哈佛那项持续75年的“格兰特研究”揭示说,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我们更加快乐、健康,

而孤独感会导致过早死亡。”

但有时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一些渣滓,

比如欺凌,比如憎恨。

近日,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

作者称,就读于中关村二小四年级的儿子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孩子一身,

孩子因此患中度焦虑、重度抑郁。

这一事件引发热议的原因之一,

是因为每个成年人都曾遭遇或目睹过校园欺凌,

时至今日,欺凌现象仍然被名校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偶发事件”、“打闹玩笑”没有得到重视,

实在令人遗憾。

1

校园欺凌是普遍现象吗?

是的。

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非常普遍,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最新数据,

2014年共有21,641所公立和私立中小学上报了共计188,057起校园欺凌认定事件。

美国2011年的数据显示,

当年有1300万美国儿童遭到欺凌。

美国教育协会称,每天有超过16万孩子因为害怕被人欺侮而不敢上学。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会“偶尔被欺负”,6.1%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2

欺凌仅仅是指暴力行为吗?

不是。

中国的报道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女生被30人扇耳光》、《女生在宿舍遭到围殴》等等新闻。

但校园欺凌的形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见的往往是被老师、家长视作“平常打闹”的辱骂(如起外号)和捉弄。

下图就是日本、英国、荷兰和挪威四国的校园欺凌调查。

据欺凌问题权威专家Dan Olweus的研究,

欺凌有3个显著因素:长期,恶意,关系不平等。

因此,长期被恶意地开玩笑、恶作剧、欺负,都算是欺凌。


美国一部关于校园欺凌的纪录片《Bully》中,

遭到同学长期欺负的一位男生讲述了他的遭遇,

这些外界看来没什么的一连串小小事件,

让这位男生长期感到非常痛苦。

同样是这部纪录片中,

一位因为遭受欺凌自杀的男生的父亲,

面对镜头讲出了儿子在学校的种种遭遇,

最后他说,“(儿子)受的是精神虐待。”

3

欺凌只会发生在学校吗?

不是。


现如今的欺凌已经从校园延伸到了网络,

被排斥在班级聊天群组以外、被在网络上造谣、在网络上遭到同学们的持续攻击……

已经成为了校园欺凌的新形式。

4

孩子长期遭遇欺凌会有什么后果?

也许欺凌不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

但却是会蚕食孩子心灵的怪兽,

直到将他们打垮,

让他们用自杀的方式以获得解脱。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结果显示,

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创伤,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育。

数据分析显示,

遭遇到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抑郁。

2011年的日本,

共有27名初中男生和12名初中女生,

111名高中男生和46名高中女生因欺凌自杀。


学者分析说,“在感受到压力时,女生往往倾向于对大家倾诉,所以问题容易被察觉和及早解决;

而男生则倾向于保持沉默,试图独自解决问题,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产生自罚型反应,进而选择自杀。”

5

校园欺凌现在有完善的解决办法吗?

很遗憾,

不止中国,

世界各国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都没有非常完善可行的解决办法。

部分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

但这类现象由于关乎人类的自然行为,

所以屡禁不绝。

目前仍只能依靠学生报告,老师、校方、家长三方介入,专业心理辅导,严重时由法律裁决的方式,来保护未成年人免收欺凌之苦。


而且对于校方的责任缺失,

不止中关村二小的受害同学家长感到愤怒,

美国的家长也表达了同样看法。

7

孩子遭到欺凌时家长要如何应对?

家长应该意识到,校园交际是孩子早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欺凌发生时,

孩子也许说不清楚自己遭遇了什么,

也不会意识到自己遭遇了欺凌,

他们只会感到受到了挫折,

内心的压力在一天天增大,

以至于产生应激反应,

比如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内向、抗拒上学等等。


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观察和沟通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发现孩子受到欺凌时,

家长需要第一时间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帮助,

及时和校方、老师进行沟通,

在家中和学校中共同为孩子筑起保护网,

避免孩子因绝望、无助走向极端。


对于农村留守家庭来说,

上述的要求对没有在孩子身边的他们来说比较困难,

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也是校园欺凌、暴力的显著受害群体,

“上学路上”正在实施父母教育工作,

希望把留守家庭沟通薄弱的环节加强,

让家长意识到关怀孩子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改善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目的。

强大的内心,

将会成为他们面对、解决困难的有力武器。


家长也应作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的时光。

日本知名漫画家小池一夫说过:

“我的一位年轻朋友告诉我,

‘当我在读小学时,遭受过很严重的欺凌,

不过我没有一丁点想要自杀的念头,

因为我看到爸妈相处融洽,

永远看起来都很快乐的模样,

所以我认为,只要我长大后,

也会有许多快乐的事发生在我身上。’”


最后,同在一个集体的家长们也应及早形成共识,

在集体中为孩子们构建融洽交往的氛围。

8

作为普通人该如何看待校园欺凌现象?

上上君认为,人生的道路上有风雨有晴天,

但在孩子刚刚感知世界的年纪,

阴霾不应是以校园欺凌的面貌出现的。

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

年纪越大的孩子,站出来抵制欺凌的人就会越少。

沉默,成为了欺凌的帮凶。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消除校园欺凌,

所以人们在学生时代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没有办法抵抗欺凌”,

导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

职场的欺凌也随处可见。

欺凌往往没有任何有力理由,

“你不合群”、“你看起来很奇怪”、

“你太有个性,跟我们不一样”……

谁会保证自己不是那个因为奇怪理由被所有人排挤的对象呢?

谁又会保证自己的下一代不会成为全班同学取笑的靶子呢?


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对欺凌说不,

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消除它,

但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手段,

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以温柔为武器、挑战人生的王者,

而不是只会逮着弱小、抱团欺凌的懦夫。

(编/广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