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金融需求

 豆豆糖0ytzym7u 2016-12-16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金融服务体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模巨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拉动内需的关键,相应地也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按9亿农民计算,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将在1.53万亿元至4.41万亿元之间。如此庞大的资金,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紧跟城镇化进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系统金融服务体系


(一)社区建设金融服务


社区建设的根本是解决农民的居住、生活便利问题,也是城镇化建设率先推进的工作,它主要包括旧城改造、土地整理、安置房建设、保障房建设等城镇化建设基础项目。

对此类项目的信贷支持是金融机构必须优先考虑的。在具体投入过程中应把握好借款主体、担保方式、还款来源三方面的选择,确保在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第一,金融机构所投入的资金,其承接主体应为具有城镇化建设资格、按商业化规则运作的企事业法人;第二,担保方式优先选择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作为抵押,也可采取保证方式,保证人信用评级应在A级(含)以上或专业担保公司;第三,还款资金来源应包括项目土地出让收入中的财政资金返还部分、项目经营收入、项目资产租售收入、税收返还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政府偿债基金和其他合法收入。

从具体产品来看,当前可以支持这些项目的金融产品包括四类:

一是城镇化建设贷款。核心是土地综合整治、安置房建设贷款,另外还包括产业园区建设贷款。这一产品需要金融机构在城镇规划建设之初就加强与政府部门和承贷主体的沟通,跟进增减挂钩指标批复情况,科学设计服务方案。

二是土地储备贷款。对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置换出的用于商品房建设和企业建设的土地,应积极发放土地储备贷款,支持前期土地收购、开发、整理,为后续的信用投入奠定基础。

三是房地产贷款,这里的房地产贷款主要是指城市原有工矿、商贸、城中村建设和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这属于政府支持项目,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承贷主体和担保方式的选择,避免沦为简单的房开贷。

四是投行产品。债券、理财等资金可以有效降低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应着力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债券、城镇化建设企业债券发行,并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吸收城镇居民资金,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


(二)产业建设金融服务


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的升级转移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建设对金融服务需求大,但当前金融机构对产业支持明显不到位,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镇化产业布局不清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之初就进行准确的产业规划,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金融服务在城镇产业布局中应着重支持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高附加值产业,支持全价值产业链发展,着重抓好附加值和利润比较高的价值链前端和后端,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在提高产业贡献的同时增强城镇产业发展的就业弹性。

三是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支持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支持城市服务业和乡镇服务业共同发展。

四是中小微企业。支持与大企业和规模化产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大企业、龙头企业整合吸纳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加工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与社区建设相比,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强,在未来金融机构对其支持也必将超过社区建设资金规模。目前,金融机构在城市产业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信贷资源大部分都投向了各类产业,也形成了针对不同客户、不同产业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在支持城镇化产业布局过程中,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有效移植现有产品,节约成本,有效跟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区域城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支持层次。


(三)基础建设金融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路网、城市绿地、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国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1万多个城镇和数十万个行政村,涵盖路网(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网络通讯、园林绿化、应急减灾等多个系统,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

当前,金融机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第二类是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供排水、路网、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类是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

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来考虑,第二类是发展的重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基础建设贷款,这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应发挥优势,加强与中央和地方规划落地项目的对接,积极支持装备制造、物流基地、产业园区配套以及路网、电网、通讯设施建设,保证项目的后续资金要求。二是投行产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时间长、风险相对较低,适合发展投行产品,可选择具体项目发行债券、理财产品,为承贷企业发行中期票据、集合票据。

针对第一类和第三类,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服务,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配合各地方政府开展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试点。


(四)社会保障金融服务


城镇化的重要问题是要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并轨。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预测,未来10年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将达到15-20万亿元,再加上新的城镇化人口,保障支出将十分巨大。目前,城市与农村公共服务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城市社保投入远大于对农村投入,但长期应实现二者的合理匹配,呈现社会保障资源逐步向城镇化农村地区倾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需与教育、医疗、社保机构加强联系,支持相关资金高效配置到位,同时应加强自身的资金投入,助推政府机构全面改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就具体金融服务来看,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是财政金融服务。在城市区域,金融机构在财政账户服务、资金划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则服务明显不到位。改进这种状况,需要金融机构跟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强物理渠道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等电子渠道建设,强化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全面设立各级财政服务账户,积极推广区县、乡镇两级公务卡。

二是金融IC社保卡服务。金融机构要与社保部门做好沟通,将新型城镇化人口作为重点发卡对象,积极发行金融社保卡,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将代发工资等功能植入其中,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效率。

三是教育资源共享服务。金融机构要全面把握教育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支持国家重点高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管理规范、信誉好、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省级优质中学在新型城镇化地区设立分校,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是医疗卫生服务。金融机构应紧跟医疗体制改革方向,加强与卫生管理部门的合作,发行医保卡,支持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同时,做好与位于地市级及以上城市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和存续期满5年、持续经营能力强且已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民营医院的合作,支持其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水平。


(五)个人金融服务


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收入和支出差距必然进一步缩小,农民在个人创业以及住房、消费等方面都将产生巨大金融需求,金融机构需要开拓思路,全方位跟进满足。

一是个人住房贷款。由于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和集中城镇化大都是以原有宅基地换楼房,其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并不大。目前个人购房需求主要在外地务工人员,我国1.6 亿外出农民工中在城市实现购房的仅有0.7%,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会有更多外地务工人员到新城镇就业,购房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应着力在保障房和廉租房方面提供更多服务,配套提供个人公积金和普通住房贷款。

二是消费分期。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重点改善的消费环节,关系现在也联系未来。目前,广大城乡地区还缺乏消费的环境。因此,银行一方面要根据政府建设步伐,协助商户搭建POS消费环境,加大银行卡发行和推广力度,培养客户用卡习惯;另一方面要着力宣传培育新型城镇化居民的消费意识,推进购车分期、购物分期、装修分期等消费活动。

三是个人消费经营贷款当前,消费经营贷款在城镇地区投放较少,很大程度源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少、消费需求不旺。下一步,伴随城镇化建设,应加快个人经营类贷款发放,支持个人经商办企业,帮助新型城镇居民扩大收入来源,并根据居民个人收入情况,推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整体来讲,个人消费经营贷款应遵循稳健发展的原则,个人经营类贷款坚持“优质个私客户 有效资产抵押 稳定现金流”,个人消费类贷款坚持“优质个人客户 真实消费用途”,把好客户源头和准入关。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10年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其基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撑、住房、社保、消费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给商业银行多种业务创造发展机遇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路网、城市绿地、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国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1万多个城镇和数十万个行政村,涵盖路网(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网络通讯、园林绿化、应急减灾等多个系统,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将会给商业银行信贷、投行等业务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估算其中的资金需求。


(二)产业支撑方面的要求


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融合承接相辅相成,这一过程将催生巨大的金融需求。

一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广东、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使传统产业通过集群发展、品牌提升、产业转移等手段获得加速升级,产业高端化趋势凸现。这一过程中伴随的先进制造业投资、高端服务业培育、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发债等都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

二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未来融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将产生信贷、债券发行、财政资金托管、并购咨询等一系列金融需求。

三是城镇化过程中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金融服务需求潜力巨大。服务业是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一般在70%-80%以上,而我国目前只有43%。未来商业、物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及其它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服务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住房市场方面的要求


当前我国1.6亿外出农民工中在城市实现购房的仅有0.7%。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这类群体的住房条件需要不断改善。另外,每年相当数量的新增城镇转移人口也将对住房产生新增需求。这些都是城镇住房刚性需求的重要构成,是拉动商业银行住房公积金、住房按揭、开发贷款等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社会保障方面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首要解决的就是既有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主要是完善这类群体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目前我国2.6亿农民工中绝大多数并未享受与城市人群等同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预测,未来10年这类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将达到15-20万亿元。这一过程将给商业银行的社保资金托管、金融社保卡、养老金、企业年金等业务提供重要的发展机会。


(五)消费方面的机遇


城镇化本质上是农民市民化,城镇化率的提高必然伴随城市人群的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提振消费,从而给商业银行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带来发展机会。如果对既有农民工提供完全市民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将会大大消除现有2.6亿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彻底激发其消费需求。按照中金公司的研究,如果完全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将会大幅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