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琦:万籍在手 四相簪花

 青梅煮茶 2016-12-16

    ■韦明铧

    宋代名相

    扬州万花园有一组人物雕像,四个风流倜傥的宋人在欣赏盛开的芍药。为首的是扬州太守韩琦,其他三人是王珪、陈升之、王安石。相约赏花之后三十年间,这四个人先后做了宋朝的宰相。这就是著名的“四相簪花”典故。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韩琦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仕途上曾经为相十载,也曾被贬往地方任职多年。但无论在朝中为相,还是在地方任职,韩琦始终忠心报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熙宁八年(1075),韩琦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宋神宗为他御撰碑铭,称他是“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韩琦出身世宦之家,生性端重寡言,不好嬉戏,志趣纯正,学问过人。他在担任谏官的三年中,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是别人不便直言的,他无所不言,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他前后给朝廷写了七十多道奏章,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束手无策。韩琦指责当权者庸碌无能,痛陈宋朝江山绝不能被这帮庸臣所毁,结果庸臣同被罢官,韩琦名震京华。

    韩琦深知民间疾苦,宝元二年(1039),四川旱灾严重,饥民遍野,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清除贪官,将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增设粥厂,救活饥民近二百万人。四川人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

    “军中有一韩,

    西贼闻之心骨寒”

    西夏与宋朝为敌,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与西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财政日绌,难以支撑。仁宗采用了韩琦的主张,决定于庆历元年(1041)正月进攻西夏。这年春天,西夏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二月,西夏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今宁夏固原)。韩琦闻讯,急派大将领兵,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西夏军背后,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再三叮嘱不可轻动。不料宋军在张家堡打了个小胜仗后,便贪功轻进。西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下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猛追至渭州北边。当时西夏军在路上放了几个木盒,宋军打开一看,一百多只鸽子飞腾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宋军正在惊疑,西夏军已从四面合围,结果宋军大败。韩琦立即下令退军,掩泣驻马,不能行进。西夏得胜,十分猖狂,使人作诗,投掷宋境,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之败,虽不是韩琦指挥之误,但他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战后,宋廷追究战败之责,韩琦被降为右司谏,知秦州。后来韩琦与范仲淹同心协力,镇守边疆,人心归服,天下人称为“韩范”。边疆曾传颂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支持庆历新政

    韩琦是庆历新政的参加者。所谓庆历新政,是仁宗庆历五年(1045)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的急务,整顿政局。范仲淹等人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认为当时的中心问题是清理吏治,指出内外官吏过于冗滥,其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的人应一律裁汰。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下诏予以实施,在当年和次年的上半年颁行全国。这就是宋史上的庆历新政。由于这些法令侵犯了贵族和官僚的既得利益,在实施中遭到强烈反对,贵族、官僚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朝廷最后妥协,将范仲淹、富弼、韩琦和支持新政的欧阳修等人,先后罢官出朝。新政以失败告终。

    “四相簪花”

    韩琦就是在庆历五年出知扬州的。韩琦来到扬州,关心民生,整顿税收,清理吏治,惠泽百姓,深受扬州人的爱戴。韩琦在公务闲暇,也欣赏扬州的风光。他在《琼花》诗中,赞美琼花“荼蘼不见香,芍药惭多媚”“不从众格繁,自守幽姿粹”。他觉得荼蘼无香,芍药太媚,都不如琼花的幽丽姿质,清纯脱俗。他在《望江南》的词中写道:

    维扬好,灵宇有琼花。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玉破香葩。芳艳信难加。    

    如雪貌,绰约最堪夸。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来会列仙家。

    韩琦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琼花写得如纯洁的仙葩,美艳而高雅。

    扬州人最爱谈的是四相簪花的故事。韩琦到扬州后,发现郡衙后花园中百花盛开,有一株芍药与众不同,一干四歧,歧各一花,每朵花瓣上下红色,中间围着一圈金黄的花蕊。这一品种是扬州从未有过的,后来名为“金缠腰”或“金带围”,据说此花出现,城里就要出宰相了。韩琦觉得很奇怪,想再约三位有朝官身份的贵客一起赏花,以应四花之瑞。当时,王珪以大理评事为扬州通判,王安石以大理评事任淮南判官,都在扬州,便请来了。还差一位客人,就以一位年长的州钤辖诸司使充数。但到了第二天,年长者忽然腹泻不能来,就临时拉了一位路过扬州的朝官陈升之参加。四人在衙中聚会,各簪金带围芍药一朵,大家甚为欢乐。谁知此后三十年,四个人竟然都先后为相。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四相簪花”。

    此事最早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又见于《后山谈丛》《墨客挥犀》诸笔记。簪花拜相,事出偶然,可总是反映了金带围的罕见和珍贵。今扬州万花园有四相簪花亭,以记其事。

    “广陵尝得

    明公镇抚”

    韩琦任职扬州期间,正是扬州一段繁荣稳定的时期,他作诗歌颂,“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也是当时扬州社会清平的写照。

    韩琦在扬州具体做了什么,记载不多。据《自警编》载:“韩魏公所历诸大镇,皆有遗爱,人人画像事之。”扬州是大镇之一,情况当亦如此,直到清代八怪时,还常常画韩琦故事。后来欧阳修知扬州时,写信给韩琦说:“广陵尝得明公镇抚,民俗去思未远,幸遵遗矩,莫敢有逾。”“但日询故老去思之言,遵范遗政,谨守而已。”表示扬州人一直思念韩琦的治绩,欧阳修将以韩琦为榜样,继承韩琦的做法,不敢擅自改变。这虽是欧阳修的客气话,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韩琦在扬州的政绩。

    后任继承前人的遗教,这也是为官的道德。

    家有万籍堂

    韩琦在扬州时,与王安石有一段误会。据《邵氏闻见录》说,韩琦任扬州知州时,王安石刚进士及第,在扬州任佥判。王安石每晚读书至天亮,清晨来不及洗漱就匆忙上班。韩琦怀疑他不检点,夜饮放荡,就对他说:“安石啊,你年纪轻轻,应该认真读书,不要自弃。”王安石沉默无语,后来对别人说:“韩公根本不了解我啊!”韩琦在扬州治理有方,于庆历七年(1047)自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从此离开了扬州。

    韩琦后来被封为仪国公、魏国公。他虽在朝中为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

    韩琦好读书,也好藏书,在安阳建有万籍堂,聚书万卷。韩琦的读书传统,也为子孙继承。他的儿子韩忠彦在韩琦藏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七千卷,称为丛书堂,分为六库储存。当时河朔士大夫家,号称藏书丰富的,无一比得上韩家。韩家的藏书传至韩肖胄、韩膺胄兄弟,尚有藏书楼在。靖康之乱后,韩氏藏书散佚很多,仅有家集数千卷。后来又继续搜求多年,复聚书数千卷。其后裔至韩忼、韩性兄弟时,另建有藏书楼经畲堂,用来藏书。韩氏藏书历经两百余年,十世子孙,其间聚而复散,散而复聚,然而书香绵延不绝,人才层出不穷。韩琦著有《安阳集》《杂奏议》《二府忠论》《谏垣存稿》《陕西奏议》《河北奏议》等,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

    欧阳修称韩琦“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可谓中肯。回首韩琦的一生,既留下了万籍堂的书香,又留下了簪花的韵事,真是不负人间走一遭。

    【评点】

    韩琦作为北宋名相,秉性端庄,志趣纯正,学富五车,政声卓著。他在仕途上,既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又有被贬外放十余年的地方生涯,亲身经历了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军,韩琦与范仲淹同驻泾州,人称“韩范”,西夏闻之胆寒;入朝,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外放,体恤民间疾苦,赈灾减税,除贪安民。终其一生,重学嗜书,举贤爱才,苏洵、欧阳修、苏轼等诸多贤良俊士赖其提拔举荐。无论身处何地,皆忠于职守,忠心报国,勤勤恳恳,诚如其所言:“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堪称封建官僚的楷模。                马家鼎

    【链接】

    ■生平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曾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宰相。庆历间,与范仲淹、富弼等提出吏治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待人宽厚有度量。著有《安阳集》。《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评说

    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宋·赵顼

    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北宋·欧阳修

    ■理念

    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

    圣朝不当有无名之敛,请为蠲去。

    ■印记

    庆历五年(1045),韩琦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增学田,奏请蠲无名之敛,又请常平仓米以备赈荒,扬民为肖像祀于雍熙院。相传韩琦任扬州太守时,官署后花园开了金带围芍药,一枝四杈,被韩琦剪下,插在了他宴请的三位宾客以及自己头上,后来四人先后做了宰相。今扬州瘦西湖万花园有四相簪花亭,以记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