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善:方雅清劲 淹贯古今

 青梅煮茶 2016-12-16

    陋巷中的名人

    扬州旧城旌忠寺南有一条小巷,名糙米巷,实由曹李巷讹传而来。“曹李”是指隋唐时扬州学者曹宪和李善。千百年来,扬州人一直怀念给这座城市带来光荣的两位名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写道:“旌忠寺巷,俗传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因于寺后建楼,额曰‘梁昭明太子文选楼’。按,是地昔名曹宪巷。”

    李善是继曹宪之后研究《文选》的大家,因为他的缘故,扬州成为“文选学”的滥觞之地。李善、李邕父子都是唐代知名学者。李善著有《文选注》六十卷,学问淹贯古今,人号“书簏”。李邕擅长书法,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李善(630-689),唐代扬州人。《新唐书》说他“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也就是说,李善的品行雅洁美好,学识博古通今,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但他不善于写华美的文章,所以人称他“书箱”。显庆年间,李善升官至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他作《文选注》,阐述分析得精深而准确。李善将书献给朝廷后,得到的赏赐颇为丰厚,被委任为潞王府记室参军,授予泾城令。因他与贺兰敏之友好,被株连流放到姚州。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后被武则天所杀。李善遇赦后,住在汴、郑之间,以教学为业。学生们从四方远道而来,李善传授其学术,称之为“文选学”。

    李善的儿子李邕,年轻时就已知名。当初,李善注《文选》时,有时依词解析忽略了文意。书成后问李邕,李邕不敢回答。李善一再追问,李邕才说:“要有所修改。”李善说:“你替我补充试试。”李邕就据原词而表述旨意。李善觉得自己和儿子的两种解法都有道理,所以将两者并录。

    潜心研究《文选》

    《文选》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经典著作,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影响。研究《文选》者称为“文选学”。而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数李善。李善曾在文选学开山祖师、扬州同乡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详细注解。在作注过程中,李善博采众家之长,后来将修改完善后的《文选注》六十卷上呈唐高宗李治。高宗读后,大加赞赏,赐给李善绢绸一百二十匹,并下诏将李善的《文选注》藏于秘阁。《文选注》因此大行于时,而且历代流传。

    文选学可溯源于萧该、曹宪。萧该为萧统的堂侄,撰有《文选音义》。曹宪的专长在文字,《旧唐书》云:“曹宪,扬州江都人也,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已下,亦多从之受业……年一百五岁卒。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李善的《文选注》奠定了文选学的基础,至今仍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关于李善的籍贯,曾有江都、江夏二说。清代扬州学者阮元在《扬州隋文选楼记》中解释说:“《唐书》于李善称江夏人,而《李邕传》则曰江都人,盖江夏乃李氏郡望。《唐韵》载李氏有江夏望,《大唐新语》亦称江夏李善,李白诗亦称江夏李邕。是善、邕实江都人,为曹(宪)、魏(模、景倩)诸君同郡也。”其实李氏本系赵人,后随晋南迁,居于江夏,然后迁居扬州。《湖北通志》云:“李善,江夏人。父元哲,徙居广陵,善从江都曹宪受文选学。”说明了李氏迁徙的历程。

    何处文选楼

    萧统编选《文选》的地方,历来颇多异说。一说在湖北襄阳,襄阳是萧统出生之地,自古有昭明台以为纪念。一说在浙江临安,临安有天目山,山中有太子庵,庵内有萧统读书台,或说此即《文选》成书之地,故又名文选楼。一说在安徽贵池,贵池县城西乡有山,山中多野花杂草,乱藤矮松,有文选楼与杏花村相邻。一说在安徽和县香泉镇,古称平疴镇,据说昭明太子满身疥疮,久治不愈,后移居香泉,一日三浴,不久病愈,在此编书。一说在江苏常熟虞山,虞山有昭明读书台,位于山之东南麓,今辟为公园。一说在江苏江阴顾山,顾山状如蹲猫回顾,据说萧统曾在此编《文选》,故清人留有《重修顾山文选楼碑记》。一说在江苏镇江南郊,山上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和增华阁。

    还有一说是在江苏扬州。传为唐人颜师古所著《大业拾遗记》载:“帝尝幸昭明文选楼,车驾未至,先命宫娥数千人升楼迎侍。微风东来,宫娥衣被风绰,直泊肩项,帝睹之,色荒愈炽,因此乃建迷楼。”此言隋炀帝事。一般认为隋炀帝之迷楼在扬州,据此文选楼亦当在扬州。其实在扬州,文选楼也有两处:一在仁丰里的旌忠寺,一在毓贤街的阮元家。晚清况周颐《选巷丛谭》云:“扬州有昭明太子文选楼,在太平桥北旌忠寺,见唐杨夔《文选楼序》及宋王观《扬州赋》。又有隋曹宪文选楼,在文选巷,见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则是扬州本有两文选楼,属昭明者在太平桥,属曹宪者在文选巷。”

    旌忠寺里的文选楼,曾经大火,重建后为藏经楼,旧迹全无。据云此楼旧有两块横额,一为“古文选里”,一为“昭明遗迹”,今皆不存。实际上,人们对于旌忠寺文选楼的理解,历来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昭明太子编纂《文选》之地,有人认为它是曹宪、李善为《文选》作注之地。无论持何种理解,楼中旧供昭明太子像,大约没有分歧。施闰章《登文选楼》有注:“广陵精忠寺(旌忠寺)后,有昭明太子像。”洪亮吉《北江诗话》云:“扬州旧城有文选楼,土人相传,以为梁昭明撰《文选》之处,不知非也。昭明未尝至扬州,盖实隋曹宪注《文选》之楼,李善即宪弟子,亦州人也。”元、明、清三代,旌忠寺屡经修建,寺额旧题有“文楼旌忠”四字。清顺治间,造楼五楹,中祀文昌帝君,下祀昭明太子。今楼前古银杏一株,绿阴如盖,尚是百年古物。

    “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李善之子李邕(678-747),字泰和,书法家。李邕少年知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因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李邕工文,尤长碑颂。擅长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写碑文。其书豪挺拗峭,结体茂密。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李邕能诗文,《全唐诗》收其诗作四首。其五律《咏云》写道:“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从中不难看出他的诗风沉郁缠绵、自然洒脱,在坚定深沉之中不失君子之风。当然,让李邕名垂千古的,是他的书法。李邕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行、草、隶、篆各种书体无一不精,尤其是行草书造诣更是出神入化,别具一格。他学字从王羲之入手,尽得王书之妙,又能独创一体,深得后代书法家推崇。他笔力遒劲,字体舒展,爽朗险峭,苏轼、米芾、赵孟頫都极力追求他的书法境界,最终自成一家。

    李邕的书法、诗文在当时就很出名,当时朝中显贵与名山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润笔,请他撰文书写碑颂。李邕前后为人写了数百篇碑颂,得到的润笔达数万之多。但他尚义气,常用这些钱财来拯救孤苦,周济穷人,以致家里很少积蓄。有一次李邕重返故乡,见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远房族弟,由于屡屡落第而穷困不堪。李邕对族弟十分同情,除了每月供给他生活费用外,还随时邮去他所需要的典籍和文房四宝。后来族弟登上仕途,对李邕感激不尽,差人给他送银子去,但李邕婉言谢绝。

    李邕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效法之。李邕的书法个性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模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书家推重李北海

    李邕的传世书迹,以《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最为后人重视。历代评论家对于李邕的书法评价很高。宋人欧阳修《试笔》云:“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清人刘熙载《艺概》云:“李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  之意拟之。”

    李邕在京师时,名望很高,人们传说他眉眼奇特,以致出门时路人聚观,年轻人慕名拜谒,门巷为之塞满。他在仕途上虽不得意,但文章闻名天下,时人称为“李北海”。李邕天性豪放,不拘细节,收纳馈赠,游猎尽兴。李善、李邕父子是唐代扬州文化世家的典范。

    【评点】

    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这是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动写照。文化是扬州的核心特征,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昭明文选》,扬州当然不会缺席。旌忠寺内曾有“古文选里”“昭明遗迹”两块牌匾,曹宪、李善二人是文选学的创立者,而李善的《文选注》更是突破了经、史、子学的界限,开创了注释新局面,成为后人研究《文选》的重要依凭。

    李善在治学方面的良好家风也得以传承,其子李邕在少年时便受熏陶,能与父亲一道解析《文选》,成年后更善诗文,并以书法闻名,自成一家。父子二人各有成就,成为文化世家的典范。             马家鼎

    【链接】

    ■生平

    李善(630-689),扬州人。唐学者。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博渊,但不善治文,人称“书簏”。曾从曹宪学《文选》,得其传。晚年以《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有《文选注》六十卷,征引广博,为世所称。其子李邕,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著名书法家。《旧唐书》卷一八九有传。

    ■评说

    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旧唐书》本传

    ■理念

    淹贯古今。

    ■印迹

    李善是继曹宪之后研究《文选》的大家,因他,文选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也因他,扬州成为文选学的滥觞之地。扬州旌忠寺巷,俗传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巷南有曹李巷,是以曹宪和李善而得名,后因谐音讹称“糙米巷”。清嘉庆十年阮元于家庙西第之后,建楼五楹,题为“隋文选楼”,今存。

    【名词解释】

    文选学

    文选学是研究萧统所编《文选》及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简称“选学”,与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并称,而形成时间则比后者早了一千多年。钱锺书先生说:“词人衣被,学士钻研,不舍相循,曹宪、李善以降,文选学专门名家。”扬州是文选学的发源地和研究重镇,从隋唐时曹宪、李善的开创,到清代扬州学派阮元等名家的复兴,再到近代李详等学者的研究,一脉相承,称为佳话。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与《李思训碑》同被称为最能体现李邕书法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李邕撰书于唐开元十八年,江夏黄仙鹤勒石,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现存长沙岳麓书院护碑亭内,今有宋拓本传世。碑文28行,每行56字。碑文叙述麓山寺自晋泰始年间始建,至唐立碑时历代沿革及传教情况。文辞华丽,书法雄健,镂刻精湛,故有“三绝碑”之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