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香事。

 汉青的马甲 2016-12-16
















文字丨『誰最中國』(清子)  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云,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

居斗室中,燃一炉香,就香品画,画中山水虚化,观画者形神俱远游。

自然雅致,怡情安然。

这是古人的雅趣所在,今人力有未逮。

 

中国文人惯以物载道,追求意与境的贴合,凡事凡物无论形式还是气韵都讲求雅。

传统文人之雅,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

九大雅事,集中国传统美学与生活方式一体。

其中,茶为大雅,历来推崇备至。

香虽雅,却常为忽视。

实际上,品香之雅不输于茶。

在古代中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四般闲趣”。

 

今日,誰最中國,为你燃一炉香,道一段香事。




 






熏香之俗最早源于宗教。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寻觅芳香植物,燔木升烟,以告祭天地,此谓燎祭。先民燃香告祭神明,企图通灵,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

 

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中有“薰以桂椒”的描述。桂、椒为香料,燃烧取香,熏香开始与最初的宗教燃香区分开来。秦汉时期,随着香炉的出现,熏香逐渐从宗教转向日常生活。把香料放入炉内焚烧,使之散发香气,又称焚香。

 

汉魏之际,仙佛道教的兴盛也促使熏香文化自成体系。在缭绕的烟雾中,人与神佛似乎可以达到通灵,熏香也渐成社会风尚。至于六朝,熏香成为上层风雅之士的身份标签。贵族尤尚熏衣、熏褥。此时起,熏香非女子的专利。




唐宋以来,中国艺术文化发酵成熟。在文人阶层的引领之下,琴棋书画渐为时尚,衣食住行均有讲究。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熏香也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


北宋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有言,“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虑”。陆游也常在书斋中焚香静读,“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谿诗。”自此,熏香脱离闺阁,衍变成了文人书斋之友。想是如此,他们作文时更易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地了。

 

至于明清,儒道理趣盛行,修身养性更是成为文人的生活日常。香与文人审美也更加融合贴近。故在传世的文人画中,画中人随意卧坐的几案旁,总有几缕幽香。




 



古人好尚法自然。老子一气贯之,以自然为义理。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熏香亦取之自然,成之自然。



 沉香



沉香原产于东南亚



剪切好的烟丝条熏香


以香的种类论,最常见的自是“沉檀龙麝”——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其中沉香为“众香之首”。

 

沉香为瑞香科常绿乔木,原产于东南亚,因成材后树心部分坚硬沉重,富含棕黑色的树脂,投入水中即沉,故名。以香味论,沉香为香中极品。点燃后气味幽然如蜜,沁人心肺,能使人产生不可名状的愉悦感。据说,屋内物品经沉香熏过,以后均不会生霉。故沉香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后便迅速取代诸香地位,成为历代主要的熏烧香种。

 

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说:“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洞。黎洞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香,一片万钱。”——所谓“沉香一片值万钱”,盖源于此。即便今时今日,沉香依旧是香料市场上的魁首。

 

从香的外形来看,可分的种类更为具杂。


熏香,有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在这其中,又以线香最为常见。



线香

 
盘香



香丸



香篆






 



中国文人总好似匠人,在文章之余,更多的闲暇用来打磨器物。


茶盛之以壶,香燃之以炉。


所谓器见格局,器见人品,此话不假。

 

关于香,最早的器具见于汉代。


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一书中考证,“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最早的香炉即为博山炉。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故而得名。



汉代的青铜博山炉



丝绸之路上的熏香文物

 

早期的香炉多为青铜制。随着熏香逐渐成为一件雅事,制作香炉的材质也日渐丰富。金、银、铜、玉、陶、瓷都成为常见材料。制作香炉的工艺也日渐繁杂,掐丝、珐琅、铸铜、鎏金、镂刻,无一不精美典雅。



 

除了熏炉,常见熏器还有豆熏、熏球与熏笼。

 

豆本为食物器皿,形似高脚盘。在熏炉出现之前曾短暂充当熏具。



汉代的青铜豆熏

 

熏球一度被称作香囊,有实物考证的熏球最早出现于唐朝。熏球多为银质,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避免内燃香料倾覆烧蚀衣被。熏球多挂于床榻前,或随身佩戴。古时上层社会女子多随身佩戴,以增香气



熏球

 

熏笼,为置于炭盆上的竹罩笼,常用于熏香、熏衣、熏被。六朝时期,不仅女子的衣裙需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需要经过这一道手续。在腊八时节,皇帝甚至还会将熏衣的衣香赏赐臣下。熏笼也成为上层阶级生活必备之物。





 




法无定义,雅兴为上。


自汉魏六朝以来,文人雅士、上层贵族对于熏香一事都是十分推崇。至于宋代,文人情趣被高度重视起来,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文人品香,常设有香席,相知好友相邀举荐,择一雅地而成香席。



香席入座,每席以一主三客为宜。进入香席,身上不可有香水或各种异味,防止破坏香味的醇厚、甘甜。燃香品香之前,宾主均需净手。仪式虽不如宗教庄重,但每一道程序也都恭谨虔诚。

 

静室之中,幽香缭绕,亦断亦续,香韵幽绵。宾主虽不假一言,却于无言中贴近彼此性灵。古人云,境生象外,诚不余欺。品香的过程,如同红颜耳鬓厮磨,或是与知心好友挑灯切磋,居尘世而忘忧,实乃一大畅快享受。

 

明清时期,性灵派的崛起更是将品香这一雅事推之更广。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列举了“焚香七要”,是为: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其中最要紧的细节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炭墼”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块状燃料,先把它烧透,放在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掩盖起来,并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触空气而持续燃烧。然后,在香灰上放瓷、云母、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再将香丸“添”在这隔火片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将香味散发出来,达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中国的熏香文化看似轻灵,实则厚重。千百年的迭代,千百年的累积,却因士大夫文化的式微逐渐走向没落。反观隔水相望的日本,自鉴真东渡带去佛教文化,熏香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至今日本还保有完备的香道。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等书中都大量记载了当时日本贵族的熏香日常。可见熏香之道传播久远。

 

或许因为静日安和,古人方才追求生活雅趣,处于浮世尘嚣的今人恐怕难拾其乐了。

现炉香燃尽,香事还未了,待诸公来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