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赠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

 360化学 2016-12-16



孩子和孩子是一样的

但又是不一样的



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健全地发展自己。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大千世界,美经常都是简单的。教育学亦如此,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邦邦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


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


送给孩子的礼物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呢?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


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

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


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三“不”原则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


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


较严重时,简单地拉开即可,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


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不讲也行,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这看似有些不作为,却正是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这个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


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这样才会损害孩子的友爱心。


这种态度,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个主要原因:


  • 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


  • 二是没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但是,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


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


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


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 第一,“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


  • 第三,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


但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反而是反教育的。


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因为儿童的性情是向成人习得的,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作用。


坏脾气的人会让家庭生活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充满负面情绪,积淀越来越多的负能量。


成年后,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尤其容易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动手,因为这两者离自己最近,对自己威胁最小——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火气大,儿子脾气就差,到了孙子也不怎么样——家族轮回链条就这样形成。


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


一些爱发脾气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脾气就这样,天生的,改不了。


把坏脾气等同于双眼皮一样的生物遗传,这反映了很多人对自己坏脾气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我改变的逃避。


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点从何而来,将要何往。


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合理化,才有力量斩断这轮回的链条,并且容易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给出原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