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第一名掉到第十名,这说明什么?

 江海报览 2016-12-17

第十名,我国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堪忧

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 简称PISA)的最新结果近日公布。

PISA测试每三年进行一次,主要对15岁学生进行评估,目的是测试学生在基础教育将近结束时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2000年开始第一次测评,2006年第一次将测评重点放在科学素养上。

在2009年和2012年举行的前两轮测试中,上海作为试点参与,并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连续两次取得全球第一。


在PISA2015测试中,我国则选取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4个省(市)参加,共抽取了9178所学校约1万余名符合要求的15岁学生。2015年4月,四地学生在各自学校通过计算机考试顺利完成了PISA2015的正式测试和问卷,268所学校的负责人和6400余名教师完成了在校调查问卷。参加学生普遍表示,PISA测试着重考察综合能力,素材丰富有趣,内容贴近生活,题型灵活多样。

本轮测试共有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54万名学生参加。新加坡学生的成绩排名第一,以下依次是日本、爱沙尼亚、芬兰和加拿大。我国大陆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G,China)位居总分第十。


2015年PISA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的OECD国家中,平均有8%的学生拥有高水平的科学表现(新加坡是24%),这些学生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应用科学概念,并且能够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识别、解释和应用科学知识;平均约20%的学生有低水平的科学表现,这些学生具有有限的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概念的能力。

我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信任度、在科研领域的从业期待以及男女差异等几个方面,希望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读,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经对PISA2015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学生在科研领域的从业期待值较低;而且这一点已经是多数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困扰,在排名前10的国家中有8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大陆(即B-S-J-G四省)学生在科研领域的从业期待值都要明显低于测试学生的平均水平。澳门地区学生的表现与大陆地区类似,亦不乐观。香港地区和台湾学生也同样存在从事科研职业期待度低的问题。这可能意味着尽管这些学生表现出相对优秀的科学素养,但是他们未来未必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科技人才。     

OCED认为这可能与人们对科研职业的刻板印象有关,常见刻板印象例如: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更男性化一些,而生物学科学家显得更女性化;科研成就源于科学家的才智而非他们的辛勤工作;科学家们都是“疯子”。OCED建议在科学教育中引导学生正视科研职业,明白只要加以相应的训练,从事科研职业并没有那么难。

科学探究方法一直是被认为科学素质的关键和核心内容。PISA2015的测试结果反映出我国科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薄弱环节——科学探究方法。中国大陆(即B-S-J-G四省)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信任度要明显低于测试学生的平均水平。香港地区和台湾学生的表现稍好,在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信任度方面高于平均水平。纵观所有参与测试的国家,测试排名总分位列前10的国家和地区中竟有半数存在同样的问题,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OCED给出的建议来看,这可能与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种倾向有关:在高中阶段,学校的科学课程只求让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事实、定律、理论,而没有从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本质方面帮学生建立宏观层面的科学观。OCED强调,科学素养关乎国家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环境复杂问题的解决,它是每位公民在面对科学相关议题时所必需的。而对于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正是其重要表现。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摒弃以往仅仅针对一部分有科研潜力“苗子”进行训练的方式,转向引领全体学生建立科学观。

数据表明:所有OECD国家中,25%的男孩和24%的女孩报告他们未来愿意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职业。但是男孩和女孩希望从事的科学领域不同:女孩比男孩更愿意作为健康专业人士,男孩比女孩更愿意成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士、科学家和工程师。刻板印象也可能造成了男女学生表现的差异。在此次PISA测试中,相较于阅读和数学,男女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表现的差异是最小的。这暗示了男女学生在科学方面表现的差异并非源于其内在天资差异,而是来自外部因素,如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相比于他们的实际能力,不同性别的学生更有可能考虑他们擅长什么、什么对他们自身而言有益,这导致了学生在参与科学活动和从事科研职业方面的性别差异。

尽管面临上述困难,但仍有令人欣喜之处:中国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的表现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仍有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契机。如果能够妥善把握学生学习科学的动机,帮助他们认识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本质,建立合适的科研职业印象,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约稿:李秀菊、赵博(中国科普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