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贵有疑学生顺老师的思路回答了问题,他真明白了吗?

 郑公书馆298 2016-12-18

学贵有疑

于晓冰 水寒说语文

(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

按:老师预设答案的方向,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来回答,听起来似乎头头是道。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非常常见,但学生真的明白了吗?下面提供的这个案例,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经过思考,我接着这一节课,又讲了一节,谈谈我对这种情形,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贵有疑 --学生顺老师的思路回答了问题,他真明白了吗?

前一段时间有老师在我教的班试讲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在纠正完学生的读音和断句之后,他就结合词前的小序出示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然后老师说这首词“字字皆是泪,句句不成欢”,要学生从词的上阕找出表现词人悲苦的诗句,并说说这些诗句是如何表现出词人的悲苦之情的。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看起来说得头头是道。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出质疑说:“老师,我没有能够从这诗句中读出悲苦来”。

苏轼的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情绪相当复杂,确实有那么一丝的悲苦情绪暗含其中,但要让孩子这个年龄读出来真的太难了,而且,这首词的复杂情绪也绝不仅仅是悲苦二字可以涵盖的。但为什么学生们会如此配合着老师所指定的结论来回答呢?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第二天,我就想找一找“字字皆是泪,句句不成欢”这句关于这首诗文的评价从哪里来,搜遍整个网络,都没有找到,只看到诸如“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样的大家熟知的评论《红楼梦》的语句。我碰到这位老师,询问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原来这句话并无出处,是这位老师为方便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自己杜撰的这么两句诗评。

由此,我明白了,学生的回答并不是真的理解了,而是他们完全以老师的结论为结论,回答问题完全是察言观色的结果,而不是自己真正阅读思考的结果。

以此为契机,我找了以下若干句有关论述“学习”与“怀疑”的古代名言: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陈献章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陈献章

在对这些名言逐一讲解之后,我特别强调“提出疑问”的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从两个方面做了阐释。并引用了《论语》中的话:“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从小的方面来说,北京中考最近这几年不断强化“提出问题”这能力的考查,不再是以前大家熟知的,阅读一篇文章,给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样的试题。而是要求学生就所阅读的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并且说出为什么有这样思考,然后尝试着给予解答。这样的考查,实际上是看到了很多学生语文学习上的短板,也直戳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如果没有具体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阅读,而事实上真正的阅读,是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的。

有鉴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在近几年的中考中,特别强化考查提出问题这一能力,类似的题型所占分数比例会越来越高。当然,因为中考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所以在提出问题时,一定会有一些限定,比如,要求针对本文的主旨提出问题,或者针对文章的写法提出问题,等等。无论怎样限定,这样的考查,都是对学生提出疑问能力的考查,这种能力,不是到考试的时候做一点练习,就能够立刻具备的,而必须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日积月累,逐步训练,到考试的时候才能够应对裕如。

学贵有疑 --学生顺老师的思路回答了问题,他真明白了吗?

从大的方面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举了乔布斯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诺基亚为代表的非智能手机一统天下的时代,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要拨号必须有实体的按键,而乔布斯就提出质疑,是不是必须有实体的按键才能够拨号,由此,开发了划时代的产品——苹果手机,采用触摸式的方式拨号。

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很远大的理想,但是,如果想成为精英甚至是领袖式的人物,就必须要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否则,他只能成为别人的思考问题的一个具体执行者而已。

为了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学贵有疑”这样的一个基本理念,我提供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原本都相应的考试命题,但是,我把这些命题全部删掉了。我希望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得一些认识和感悟,然后,结合自己日常学习生活的经历,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自己提出了质疑,然后尝试思考,并最终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有怎样的收获。

当然,如果有学生,还是转不过弯儿来了,觉得没有问题,就不会去阅读,他愿意去把这几篇文章的考试题找来做一做,我也不会阻止,但我相信,时间既久,就一定可以看得到两者之间的差距。真正喜欢阅读、深入思考的同学,一定是具备了真正语文素养的人,而这种素养,一方面在考试中,会有相当的作用,使得他完全不用担心考试,甚至不用刻意去准备考试,就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绩,另一方面,这种素养必将在他的将来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相反,那些只是沉醉于做练习,忽视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与思考,妄想通过大量的机械的训练,拿到一个好成绩的同学,必然会在将来的考试当中栽跟头,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这个跟头会栽得更狠。

本次附录的三篇文章是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李彬的《读书贵有疑》,胡忠伟的《读书贵有疑》三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我这里就不附录原文了,免得让微信公众平台怀疑我这篇不是原创的文章。

说明:头条号无法发语音文件,所以,想要听语音的请移步到我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强烈建议您听听课堂的同步录音,比文字更生动更接地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