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墨小语|三次备课杂想

 语墨绮兮 2022-07-23

开学在即,我还在为上学期布置的三次备课计划发愁。假期里,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美好语文”各个单元的导读课对每个单元进行了一次粗略的备课,算是完成了一次备课。那么二次备课和三次备课在什么时候完成呢?后两次备课又如何实现相对于一次备课的超越呢?

一次备课主要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相当于裸备,且比较粗浅,二次备课应该在教学前完成,依据应该是学生、教参,还可以借鉴“美好语文”微课。除了参考资料,二次备课对于不同老师的要求应该不同:教学比较得心应手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大环节,把准核心问题及语言训练点;新老师和年轻老师要把一次备课的想法转化为详案,精确目标,理清板块。在备课的时候,刻意训练儿童立场:我这么讲学生听得懂吗?三次备课则可以放在教学后进行,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的再构与完善。

至此,好像才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如何突破呢?

再次翻看参加朱老师寒假课程的听课记录,一点灵光闪现,所以,我觉得记录下来——超越的关键在于思维!新教师关注完成度,普通老师关注流畅度,优秀的老师关注达成度,而卓越老师关注思维力度。

都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语言和思维又是双向促进关系,思维通过语言记录,也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传播。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我们就应该以语言为抓手,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

朱老师说:好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教的思路、作者写的思路、学生学的思路合三为一。基于朱老师培训的内容,我想,我们三次备课可以通过几个问促成思维的培养,实现基于前一次备课的超越:

1. 我的目标是什么?我通过什么途径实现?

2. 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 提供学生学习的方法了吗?他们获得了吗?

第三次备课,着重于追问:我是怎么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提升的?达成度如何?如何进一步完善?

除了教师的自我追问,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观摩、讨论、追问也是很有必要的。19年底到朱老师学校观摩一次教学研讨会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我觉得很受用,所以下学期也准备带着老师们试一试。

当然,以上的设想是个理想,对于任务繁重的语文老师们(因为都是班主任)来说无疑增加了些许压力和工作量。但是我相信,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当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教学就进阶了。管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所以我准备自己先做个蓝本,找准一条可操作的途径再让其他教师尝试。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师们快速成长起来,也算是我能散发的微光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