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语还休”的障景艺术

 伯川居 2016-12-18

来源:微园林

部分内容节选自:贾德华、王万喜——《障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


无锡蠡园的四方亭的亭柱上,挂着一幅对联:“为有石栏探看水,竟无粉壁怕遮山”。上联说桥,下联说这亭子没墙壁,是怕遮掉假山。亭不遮山,山却挡景,这假山把里面的美景给藏了起来。而这里所采用的正是手法中的障景


障景又称“抑景”,是一种抑制视线、引导空间的造景手法,主要为营造“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的园林意境。障景按布置的位置分入口障景、端头障景和曲障。


入口障景位于景园入口处,为了达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障丑显美等作用而设置;端头障景位于景观序列的结尾处,希望游人有所回味,起到流连忘返的作用;曲障运用建筑题材,通常在宅园,往往要经过转折的廊院才来到园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讲究层次美,常常利用障景营造“路转溪头忽现”的景观效果来激发游人的审美情趣。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避免一入园,便对整个园景一览无余,而采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





广义地说,照壁、隔墙、屏风、帘子,以至盆栽、山石、幕布、水池、界牌等皆有障的作用。其中常见的几种应用有影壁障、假山障、土丘障、树丛障、绿篱障等。



影壁障:中国古代院落大门的对面或大门内对着门外的一种屏障,也称照壁。其建筑材料有砖、木、石和琉璃等类型。如故宫内东西六宫,每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以及故宫、北海精美的九龙壁等。




假山障、土丘障:山石作为造景元素最初来源于人对自然的崇拜,后来山石障成为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外如北京恭王府花园的土山障、拙政园入口内的黄石假山、颐和园仁寿殿后的土石山等,均是古典园林常用的以小见大的手法。



树丛障、绿篱障:植物材料作为屏障阻挡人们的视线,其景观效果是最丰富的:使用茂密的植物形成不通透的“绿墙”,能够“障丑显美”;使用不同程度的通透植物,可起到漏景的效果;而中间通透两边屏障的植物设计,会形成框景或夹景作用。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化心态与文化熏陶的基础之上,带有东方文化的特色及审美意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讲究含蓄、朦胧、模糊,虚、空、静、深。而园林景观中的障景尤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休”,激发审美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欲拨开景观的层层面纱以探究竟的冲动。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贾德华、王万喜《障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