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南陽知府衙門(一)【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2-18
 
        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父母官“、“召父杜母”、“羊续悬鱼”等词语便源于南阳府衙。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南阳府署左北向南,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扩建,至清光绪末年,规模宏大。
        主体建筑依次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房舍、院落分布有序,布局严谨。署前为照壁,北为大门,左右列榜房,门前东为召父房,西为杜母坊,还有谯楼和石狮一对。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大门北为仪门,两侧为公廨,外有东西牌坊两座,分别与仪门两侧门相对应。再北为大堂,沿明旧额曰“公廉”,即公正廉洁之意。堂前竖戒石坊,正面额书“公生明”,两侧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即《戒石铭》原文)。堂左右为承发司、永平库,堂前至仪门,两侧各建排房十间,为各执事房,即书吏六曹房,还有东西二公廨。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大堂后为寅恭门,门后为二堂,明代额曰“燕思”,后曰“思补堂”,清末改曰[1]“退思堂”,均取退而思过之意。二堂之后有暖阁(穿阁),经穿阁即入内宅(府庭),内宅为一四合院,由宅门及左右门房、左右廊房和后堂(三堂)组成,俗称上房院。宅门及门房两侧为吏舍,但在上房院外。
        后堂规模与大堂相仿,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和商讨重要政事的地方。后堂东有偏院,为知府眷属住所。其东南(在二堂之东偏南)为“虚白轩”;北折而东植桃李数十株,有舍曰“桃李馆”。后堂西南(在二堂西)有花厅,厅之北宇曰“师竹轩”,为知府鉴判之所,即签署公文、案卷和日常办公的地方,取虚心治理之间,故名。转西为“爱日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于堂前凿池植莲,并架虹桥于其上,以通“对月轩”,取净直不染之意,加制匾曰“爱莲”,旁砌假山,为政余憩息之所。
        后堂北为“槐荫静舍”,舍后隙地为菊圃,每年重阳可养千余盆菊花;堂之西南辟菜圃,引泉水以灌之,曰“芳畹”。后堂再北为后府,西半部为马号,东部有侧院,内有“桂香室”,室后为团练宾兴馆。最北部为操场,原是训练团勇的地方,民国25年(1936年),督察专员公署在这里举办第一届武术大会。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南阳府署始建于何时不详。自秦昭襄王设置南阳郡直至隋代以前,南阳皆有郡守(西汉景帝时改称太守)治所,即郡署。金正大三年(1226年)于南阳设申州(刺史治),为州署。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申州为南阳府,为府署。但元代修建情况与形制已不可考。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明代府署是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即原故址修建的。正统五年(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当时的府署有正堂、后堂,左右列六房,前竖戒石亭(按旧时规制,地方官署大堂前皆立有戒石碑,上刻戒石铭,作为官员箴规,并建亭保护。南阳府属所属机构,元代不详,明清基本相同,主要有:同知通判属:同知、通判都是知府的佐官。元明清南阳府均设有同知。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通判元代称判官,明代改称通判,清代因之,与同知分掌巡捕、粮运、河防与农田水利、屯田等事。军厅、粮厅:在府属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军厅裁并入粮捕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复设于淅川县。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推官署:即李署(李是古代法官的名称),后称理刑厅。元、明时南阳府皆设有推官,掌勘问刑狱,协助知府掌理刑法与典章制度。经历司:明代原在府大堂东,后迁出。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照磨所:原在府大堂西,后移至李署南,后废。司狱司:清《康熙府志》载:“司狱司在府仪门西,今废”。府儒学: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州学为府学,后毁于战火,明初重建,清初又移建城内明唐王府故址,即今王府饭店。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税课司:明洪武初年建,愿在府署后,后迁府署内。宛城驿: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其故址在东门外邮驿街,即今新生街。此外,尚有阴阳学、医学、僧纲司等。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河南南阳知府衙门(清.国五)(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