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晚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hjmhjmhjmm 2016-12-18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译文】 天色已晚,就在那几声风笛中,我们即将在这离亭分手了。你要去的是南方的潇湘,而我要去的却是北方的秦地。

 【出典】 晚唐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注:


  1、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2、注释:

    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3、译文1: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译文2:

   扬子江边杨柳依依,乱飞的杨花使渡江的行客满怀愁绪。驿亭中传来几声笛声,天色已晚,我们即将分别,你要去潇湘大地,我要去京都长安。


  4、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字守愚,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僧齐己携诗来谒,谷读至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乃曰:“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我一字师也”。

   译文: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

    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

    宜春故乡的人们对这位晚唐著名诗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将郑谷与袁京(东汉时期出为蜀郡太守,为避兄难隐居袁州)、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贬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贬至袁州任长史,后亦当上了唐代宰相)、卢肇(原属宜春,后归分宜,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易重(唐代文科状元)排在一起,称作“袁州六先生”。


   5、《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七绝。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诗境浅说续编》:送别诗,惟“西出阳关”,久推绝唱,此诗情文并美,可称嗣响。凡长亭送客,已情所难堪,况楚泽扬舲,秦关策马,飘零书剑,各走天涯,与客中送客者,皆倍觉魂销黯黯也。

   

  6、郑谷,江西宜春人。他最为所知的是那首《鹧鸪》诗,也因此而被人誉为“郑鹧鸪”。

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行不得也哥哥”,哀怨凄切,迁客骚人到此能不发羁旅愁怀?荒江外,野庙里,潇潇暮雨,更哪堪落红无数。凄迷幽远,魂消肠断,难以卒听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

他虽然也经历离乱不少,也随僖宗逃到过四川,但他似乎不太关注社会,也极少关注民生。他追求的是一种闲适,一种高洁,虽然官都官郎中,似乎也并不希求青云直上。他写菊,也正是表现了这种对荣利的蔑视。

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他像沈从文,思维永远是光明的,是抹杀了阶级的矛盾,因而,尽管生活在长安这个大熔炉中,他还是更多的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情调。唯美主义似乎是他信奉的,他追求美,他的笔端过多的在了那些自然的事物上。不仅是菊,就是那花中神仙--海棠,也得到了他的倾慕。

他当然不会直接去赞美这海棠,他是善于从侧面烘托的,正如那菊,也是由瓦松反衬的一样。那个美丽的莫愁女也因为欣赏海棠的娇艳而懒于梳妆,擅画海棠的名家梁广也为此而迟迟动笔:“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他学习的是贾岛和姚合,这种苦吟风格,在他的诗中是经常显现的。因为他在诗中苦心孤诣,郑谷在当时诗坛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不少的初学者都去请教。诗僧齐己的《早梅》就是请教过郑谷的,而且郑谷还成了他的“一字师”。 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一则是因为他的那首诗《鹧鸪》,更多的还是他对鹧鸪的欲恨还休。他是江南人,但在北方时间颇长,因而那熟悉的《鹧鸪曲》就成了他乡愁的一个情结,难怪在一次宴会上,歌者为了取悦大诗人郑谷,演唱了他的《鹧鸪》诗,而这却打动了他的思家之情,因而他就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为官长安,自然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即便偶尔回一两次江南,也是来匆匆,去也匆匆。为了前程,漂泊成为他的常态,因而离情别绪也就特别多。尤其是要好的友人。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即便是这歧路伤别,也是如水墨画般:江水春意,杨花柳条,风笛暮霭,长亭饯别……风情渲染胜于人事的陈述。两相寂寞,谁能知之?

只是因为生活所迫,要不,郑谷完全会遁入山林,过那种闲云野鹤,渔樵耕读的生活,而不必怅惘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了。在长安,他虽然在诗坛上小有名气,但仕途并不发达,仅仅是一种闲职而已。那种对自然和家园的渴望时隐时显,而到了中年,这人生的中点站,追怀平生和展望未来交互呈现。是该考虑自己下半生的时候了,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他并没有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年轻时的远大抱负也已褪化为纸墨中的文字和几卷残诗。虽然在官场,也是过那种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的瞻前顾后是经常的,闷了就看看花,饮饮酒,他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烦琐的公务是接连不断,既无法保持自己高傲的心,也无法获得片刻的安闲,时间就在这碌碌无为中消耗。

他曾与自己妻子商量,弃官归乡,回到江南,但妻子的目光却投向了玩耍的孩子们。那是个雨夜,两个人谈了很久,话题仍是江南的事:“雨声一夜忆春田。”妻子去睡了,睡的很香。商量没有结果,人还是首先得靠吃米活着,仅仅是为了自己,而将儿女的一生抛在一边,郑谷还是做不到。他睡不着,除了听雨外,他又把那些手稿拿了出来,精心修改:“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名是三种流传百世的方法;曹丕说,著述立说也是人不朽的一种方式。郑谷倒不敢奢望,他写诗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生活情趣而已。

他想,考虑别的一些有什么用处,世皆如此既不愿随波逐流,又不想牺牲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那就介于二者之间吧,坐看花开花落,笑看无聊人生。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叫守愚。


   7、这几天,许多同学课后忙于聚会,离别的日子屈指可数。那些春风沉醉的夜晚,一转眼即将成为回忆。

   我是个不擅言辞的人,两个月来,与老师、同学交往不多。即便如此,也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老师们的热情周到、门卫的认真负责、同学们的真诚友好,这些都将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离别。

   我读唐诗,深切感受到唐人在写别离时的情深与大气。

   南京城西南有亭名劳劳,自古是送别之所。李白李老师有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老师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越过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越过送别之人写送客之亭,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这就像有同学写鲁院,写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只猫,一根拴马桩,也会成为一种离愁别绪。春风正在吹拂鲁院,柳条已经不可阻挡地返青。

   李老师当年离开南京时,还写过一首《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此言甚是。

   我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经过池塘,心想这也可看作桃花潭。

   许浑许老师在宣城送友时,作《谢亭送别》一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日暮酒醒,友人远去,诗人心中留下的是暮色苍茫风雨凄迷的心情。有一天很晚了,我和几个同学酒后归来,寒风吹在脸上,走在院子里,忽然有点留恋。

    我一直认为,唐人的胸襟是后人所不能比的。他们的离别诗,极少有描写儿女缠绵之情,多的是豪放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诗中的离别,更多的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是情绪的激荡回环。

   晚唐诗人郑谷有一首《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诗人当年在扬州与友人分别时所写,打动人心的应该是最后一句。

   即将结业,来自各地的同学又将天各一方。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远隔千山万水,或许此生也不复见。多少年以后,不知道有几人会偶尔想起这两个月的生活。

 

   8、我无意将这篇文字,写成伤感的段落,或者追忆的剧本。辗转已过经年,尘埃落定后,且让我和缓地诉说,平静地感慨吧。


   停伫,转身,时光交错是非重叠,流成一条无声的河。隔河相望,我可以波澜不惊地与你从容对视。顾盼之间早已浑然忘却:应该如何,称呼你?


   有过短暂而热闹的片段吧?彼时,春日凝妆,眼波流转;陌上花开,落英缤纷,晶莹青翠的年光,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兀自在记忆的脉络中蜿蜒迂回;转身,仅仅是转身的一瞬,物早换人皆非,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沿途行走的初逢,灵犀款曲的微笑;乱花遮眼的蓬勃茂盛,去留无凭的聚散离合。。。。。。这样的热烈,这样美好的开始,到最后,终究没有逃脱过,生硬蹩脚的情节,虚伪反复的进退,矫揉造作的对白,以及,禁不住轻轻一碰的谎言。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真的,我无意拂去厚重的尘埃,撕开陈旧的封条,让那发黄泛霉的曾经,变成笔下清清楚楚的字句。不,不是因为惧怕伤口隐隐的疼,---------时间的温婉强大足以让任何惊心动魄,化作不着痕迹的云淡风轻。你知我知,没有任何一种理由可以承担悲伤,直至永远。


    我只想让你,明白着我的明白,平静于我的平静。


    我想让你看见,我朴素苍白的容颜,已没有了当年的狼藉与鲜明;我坦然清透的眼神,已然褪去当年的焦灼和仓惶。多好,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看到春光无限中,潜藏着寒冷和失望;你让我体会到,梦幻般美好的开始,未必会走向皆大欢喜的终途;不是一切含情脉脉的问候,都能换回理所当然的回音。撇去了浮华表面上,激情泛滥的虚假泡沫,你让我看到,华丽完整的背面竟是支离破碎,不堪一击。


    对,我不是不相信爱情,我只是不相信,人性。


    一剑封喉的绝望与无奈。-------经过了你的残忍,我变得勇敢,而且坚强。


    因为失去推心置腹的交换,所有感情与付出的计较,都变得微不足道。一声唏嘘,我将所有的过往,轻轻放下,不再回头。


    对于伤害我,你再也无能为力了。


    请不要责备我的真实,如果这真实,带有些微的刻薄。不,我不是说你不够好,我犹记你意气风发、策马疾驰的模样:踏花归去,马蹄犹香。只是很多时候,我想,对于方向,目的,以及所需要的,放弃的,你自己怕也是懵懂麻木吧?就像空中一只斑澜绚丽的断线风筝,因为好奇,任性地东张西望,轻易地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可是你全然不知,下一场风,会把你吹向哪里;哪一双眼睛是你的真正寻觅,哪一处方向是你的最后皈依。


    仅仅如此而已吧,我与你之间,无非是途经一场热闹,看一幕焰火表演,写一篇平淡章节。当喧嚣沉淀,结局凸显,当朝露渐稀、芳时已歇,曾经拥有的,还剩下些什么?


    关于这样的问,其实毫无意义。 在那个清晨,我意外地收到你长长的留言之后,已不复探询。让我再次说声谢谢,那天的早晨清冷萧索,读罢你的留言,我还是能够自心底,感觉到缓慢而生的暖意,还能让相互间,保持着客气的祝福,温和的关怀;还能够让我偶尔想起,在龌龊渐生、半途而废之前,你曾经清澈自然的眼睛,明快真挚的笑容。 -----------------这,已是最好结局。


    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将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岁月和流年。


    呵呵,只是些沧桑的岁月,和流年。


    道一声,珍重再见,努力加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9、师生情,浓浓;离别意,依依;故乡愁,拳拳……一份份的系恋竟是那样的郁烈,那样的难以割舍!


   曾经,给我的学生们讲过很多首离别诗的感伤:比如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凄凉萧瑟,比如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幽冷孤伤;也曾经,让我的学生们体会过许多首乡愁诗的眷恋:比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归思念,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归盼家园……


   这些诗曾共鸣着我善感的心灵,也牵扯着我多愁的泪腺。但终归是心动古人,泪洒作品,是融入文学作品的一份联想到的画面。


   而今,远离家乡的我,似乎真的有了古人的情怀和刻骨铭心的牵念了。对古人的理解,对离别和乡愁的理解,也因客居异地的感同身受而顿时深刻起来,明晰起来!读文学作品,即使是设身处地,也仅仅是想,是联想,是想象而已;而唯有身临其境,才是真正的体验,真正的感受,真正的诗中客了。


   西宁,都说今年多雨,时不时的小雨绵绵,清新了空气,润泽了蓝天,也过早地带来了秋意。生性怕冷的我,常常怀念家乡的温暖,甚至连续39°的高温,天天大汗淋漓的日子也让我格外亲切起来。一箱帘的夏衣裙装,都抵挡不住似乎是从高原雪山飘来的寒气。每天的天气预报,都会自然而然地把我的情思引向家乡、亲人、同事、朋友,还有我的学生们……你们都好吗?


   乡愁绵绵如丝雨,


   别怀眷眷情凄凄。


   故里遥遥绿杨柳,


   泪光蒙蒙梦依依……

   

   10、是啊,好在信息文明时代可令我们零距离地交往接触,可谓真正地实践饱偿了“天涯比邻”的温暖,想想那些一别万里,家书万金的作古的人们,也只能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聊以自慰,身为现代人还算幸福太多!

“多情自古伤离别。”现虽盛暑炎夏,早收了杨花柳絮纷扬撩拨的踪迹,然整个北上北归的旅程,我的心头皆为唐人郑谷精神葱郁的诗句所纠结:

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11、人情总爱相聚,人事总多离别,曲终人散、长亭送别在每个时代几乎都避免不了。而送别的最佳场所往往可选择在河流的渡口。我深信,流水虽不语,但能解人达意,他们从水边出发,沿河而行,多情人在岸上挥手送别,将满怀心绪抛洒在水中。这场景在简文帝的巴女曲《春江行》中有过动情地描写:“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李白也在诗中发出真切的感慨“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刘禹锡更是借河水之流动抒发自己与友人的别离之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然而,离别又是苦涩的。离别后,天各一方,何日君再来,何时再相见?也可能人生一别,就难再相见,是生离,是死别。白居易留别佛光和尚有诗为证“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好一个“后会在他生”,点出人生的无奈和悲情。郑古在淮上与友人别时的愁绝一叹“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杜甫在思念李白时的心情潸然欲泪“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读来都是那么让人心碎,情不能抑。词人善感更重情,也真懂得送别的情愁。尤其是“奉旨填词”的柳永,常常羁旅天涯,更多地品尝了许多离别的痛楚和思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外?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一首唯美的词,直渗心灵的词,今宵酒醒何外,不用说,一定是河流岸边,依依杨柳随风起摇,那一刻,也一定是晓风残月。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别离,恰如古诗所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别离无非此人彼人的送别,而最典型最有代表最能感动人的有四类送别,我称之为英雄之别,友情之别、爱情之别和亲情之别。

   英雄之别当属荆轲刺秦王之行的易水之别。荆轲此行,背负着报国的重任,是生与死的别离,他的朋友高渐离倾注全力为他击筑,荆轲相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初为变徵之声,后慷慨悲歌,令在场壮士无不垂泪涕泣,怒发冲冠。此别怒发冲冠,英雄豪气直冲云霄,涛涛江水奔而不回,人生无悔,一种杜鹃啼血的大悲切久久地回荡在天地人间。

   友情之别当属汪伦送李白时江边踏歌和李白《赠汪伦》之诗,是那样的光彩夺目,名扬天下,绝唱千古。桃花潭附近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李白,让他流连忘返。临近的太平湖翡翠晶莹,又与黄山、九华山山水依连,相互映发。顺着80公里长的太平湖走下来,在山和水的“明镜”里穿行一次,就可来到桃花潭。笔者大学实践时,曾有幸游得当年的桃花潭,即今安徽泾县桃花潭镇太平湖,现已变城一个大水库和水电站,造福于当地人民。可以想象,当时李白登舟离别之时,回头看到岸边的汪伦领着一群人,手挽手,一边唱送行歌,一边用脚踩出节拍,传递着狂热浓烈的离情,这一切,超出了李白的想象,也感动着李白,迅速在他心中催生了那首美丽而且动人、感人的诗句“桃花河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情之别当属凤凰山下的西湖边,梁山伯送祝英台,一个是兄弟的情真,一个是女儿的情长。人类,爱情总是要进行下去的,有相会,就会有别离。这个发生在东晋时候的传说,尤其是梁祝化蝶的奇情异想,将人间的爱情升华到自由的纯美境界。第一次听外婆讲这个故事时,我就一直在追问,在纠结,即便是现在,也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梁祝十八里相送之路,经过凤凰山。古称此山“两翅轩翥,左薄湖浒,右掠江滨,形若飞凤”,为吴越宫殿和南宋九里皇城所在的繁华地。曾一年五月,我专门赴杭州凤凰山走走,感到凤凰山的水,清新多韵,恰如苏东坡《江城子》所言:“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山水不语,但会记录十八里相送的深情厚谊,会看着一对有情有趣的人物在无限风光中穿行,在跫音空洞的流逝中依然鲜活,依然美好,依然盈盈如波。

    亲情之别,几乎每个人都发生过,这些镜头在每个人心灵深处藏着,是一种难于释怀的美好画面。小时候,每次远行求学,外婆送我至村口,千叮万嘱,光意恋恋,而我总是一片茫然,不耐烦催促外婆回去,外婆执意不走,等我走了好远再回过头时,看见外婆瘦弱纤小的身影还久久立于村口。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新作《目送》扉页上一段话让我产生共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当我们有了孩子后,这种情感传到我们心中眼前。每一天,我送小孩子上学,都会看见校门口许多父母总是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目孩子渐行渐远,消失在学校的长长走廊里。我想,这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体验--子女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别、失败和挫折、失落和放手、不舍和绝然,使大大的人生变成了小小的不系之舟,一个小小的背影成就了一种悲怆。别离,是那样义无反顾,真如一条河流一样,“人间莫谩惜花落,花落明年依旧开。却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无回。”面对河流,你或许可以逃遁有意无意的麻木、忘却;面对河流,你却无法回避稍纵即逝的生命、觉悟。

   

   12、列车徐徐开动,望着窗外的流动的风景,心里生出一种踏实而又兴奋的感觉,这样的情形已经有许多年了,每当列车启程,每当要开始一次新的旅程,我的心快乐得仿佛都要跳出来,就象一首诗写的那样: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恋爱的季节,相爱的人在他乡,也常常乘火车去和她缠绵,火车到那个城市需要两个半小时,我知道自己是那样热切地盼望着与她的相见,总是希望能早一点见到她,但却从未想过要换乘一种交通工具,好像有很多理由,又好象毫无理由,乘火车已经成了一种无法更改也不愿更改的习惯。

于是,在我的生活中,铁路成了一条维系我的亲情、友情还有爱情的纽带,我坐着火车在故乡和他乡,城市和乡村间来来往往,我的生活也仿佛是由那一个个站台一节节的铁轨连接起来的,我是那样地喜欢乘火车出行的感觉,每一次踏上火车,我的心里都洋溢着无限的欢欣,我的快乐不仅在于即将见到想念的人,而且连火车本身,也像是一个久未谋面的好朋友。

每当窗外的风扑打着我的衣服和皮肤,跟我打着热切却无言的招呼时,每当听着车厢里或熟悉或陌生的方言土语,还有广播里千篇一律的致词和祝福时,我的心灵里充满了温馨和宁静。对于常乘火车的人而言,这一切也许都是平淡琐碎而无趣的,于我却是一种最能打动内心的久违的亲切,一种格外轻松和释然的感觉。

看窗外,正流淌着美丽的风景,渐渐被拉近了的远山的层恋叠嶂,泛着银光的河带,各种层次的无边无际的绿,偶尔闪现在窗前的向日葵金黄亮丽的笑脸,悠闲的田园景致,庄稼地里面辛勤劳作的农民,站在路边对奔驰的列车指指点点或行注目礼的孩童,都使人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作为过客的性质。呵,一段新的旅程,一个未知的故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种漂泊的感觉,又纠结在了一起。迎面驶过一列火车,轰鸣着与这列火车交错,隐约看到那车厢内人影绰绰,唐人那一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此刻情景交融。

途中,明媚的阳光会被阴霾取代,或者阴云笼罩的天空会渐渐开阔,云走雾散,转而阳光灿烂,坐在车内看大自然的气象万千,风云变幻,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啊!平素。为着生计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哪有闲心看这种再平常不过风景呢,但是现在,在旅途中,却可以暂时抛却那些事务和烦恼,完全放松自己的情绪,心无旁骛地品味大自然的风情,这一刻,心灵会变得纯澈透明,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那些险些被长久遗忘了的东西,那些年少时的梦想、时光也被唤醒了。对大自然的欣赏,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崭新的精神体验,能够获得一种在办公室里无法获得的最温润最清新的感受,对自然对生活强烈的热爱蓬蓬勃勃地在内心生长起来了。

而在夜里,车窗外黑黝黝的大山里总有一两盏灯火会投影在我的心间,那些不可追的往事缠缠绵绵一丝一丝地萦绕于心头,温暖而怅然,总是希望那里的一盏灯是在为我守候,是一个永远不能抛别的情结啊,那一刻,恍若是真的,泪眼朦胧中,我笑着向它飞奔。

此刻,我又跟随着列车,向着远方的目的地飞奔。脸上洋溢着微笑,刚才为着赶车而紧张着心情,已经完全放松下来,我在心里默念着中途每一站的名字,一站一站开过去,人便在千里之外了。而窗外,汽笛长鸣,唤起我无尽遐思和渴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