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濟源大明寺(二)【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2-18
 
        大明寺前身是轵侯祭祖的焚修香院。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末毁于兵燹。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始,前后用三十年时间进行重修,改称今名。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轵城春秋时期为轵国,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候国。据史书和《济源县志》记载:轵城春秋时期为轵国,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候国。境内古迹颇多,如大明寺、聂政墓、关帝庙、轵国古址等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陆。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据《盐铁论·通有篇》记载,其时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国攻占轵地,统一后设轵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河内郡,并设盐铁官。吕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刘朝为轵侯。文帝元年,封薄昭为轵侯。北朝亦曾封国,故有“古轵国”之称,石额犹存。公元627年,轵县并入济源县。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大明寺原本是汉惠帝之子刘朝建的祖庙,当时叫轵侯焚修香院。大明寺由祖庙改为寺院,有历史的原因。到宋仁宗时期,当时的士大夫、达官贵人舍宅为寺成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作为儒学思想载体的古轵侯宗庙,便成了一座寺院。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历史上有两个轵侯国,都是西汉初期的封国,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一带。公元前187年,汉惠帝的养子刘朝被封为轵侯,以轵县(今河南济源市轵城一带)为其封地,建立了轵侯国。4年后,即前183年,刘朝被晋升为恒(常)山王,轵侯国被撤消,轵侯国被设置为轵县。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夺取吕氏兵权,邀汉高祖第三子刘恒入京为帝。刘恒派薄昭打前阵,先到长安与陈平等接头,后成功铲除吕氏势力,刘恒入京即位,是为汉文帝。薄昭原是汉文帝唯一的母舅,也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唯一的亲弟弟,又因薄昭在拥立文帝时功勋卓越,所以在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薄昭被汉文帝封为轵侯、车骑将军,封万户,在轵县再次建立轵侯国。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文帝十年(前170年),薄昭恃权自傲,杀死了文帝的使者。文帝不忍下令杀死母舅,又不愿臣下说其执法不一,他想到一个办法,先让一些公卿大臣到薄昭家喝酒,大伙在酒席上劝薄昭自杀,但是薄昭不答应。于是,文帝又派他们穿着丧服、戴着孝到薄昭家号丧,使得薄昭只好自杀。但是这引起了后世争论,唐朝李德裕认为薄昭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汉文帝这样做很不近人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也引用了李德裕的观点,但他认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认为文帝这样做并没有错。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薄昭死后,汉文帝让其子薄戎奴继位为轵侯。前139年,薄戎奴逝世,谥曰“易侯”,其子薄梁继位。同年,薄梁因事被免,轵侯国也被撤消了。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轵国故城总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东西稍宽,唯南城墙微向外折。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陆。城南2公里处泗涧村有著名的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冢祠;泗涧古墓群为古轵国贵族官吏墓葬区;城北的屯军村为守卫古轵国的屯军营防;城西的留养村是故城给养辎重仓储所在地。
 
河南济源大明寺(元至清.国五)(二)

         《盐铁论·通有篇》记载,其时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国攻占轵地,统一后设轵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河内郡,并设盐铁官。吕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刘朝为轵侯。文帝元年,封薄昭为轵侯。北朝亦曾封国,故有“古轵国”之称,石额犹存。公元627年,轵县并入济源县。从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废弃,故城经历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沧桑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