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南陽淅川荆紫關山陝會館【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2-18
 
        荆紫关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从过道楼往后,穿过一条宽2米,长30米的甬道,是春秋楼。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两侧有形态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习武图”、“参拜图”及“雄鹰展翅”等透花木雕,前后檐设木雕斗拱,阁内昔供泥塑关公像。春秋阁前南北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高10米,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内有“哪咤闹海”、“仙鹤送书”等故事木雕。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70年代,南侧的钟楼被扒掉,现仅存鼓楼。沿春秋楼北侧殿房穿过,便进入后殿。后殿3间,歇山式建筑。最后有卷棚和住房6间。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建筑群,对形容古代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馆,即客舍,招待宾客居住的房舍。《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舍”。孔颖达疏:“馆者,人所之舍,古为舍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閈闳,厚其墙垣。”杜预注:“馆,舍也。”会馆则是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商业城市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稽山会馆唐大士像》:“尝考会馆之设於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会馆与馆是有区别的,馆是对所有宾客开放,而会馆则具有同乡和行业特点。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会馆由“同乡会”或“行会”建立,于是形成两种类型: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同乡会馆主要是为同乡人来到异乡有个联络住脚和对外办事诸种便利,可以“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行业会馆有钱业会馆、木业会馆、盐业会馆等由同乡会馆发展而来,从“联络乡谊,相顾而相恤”,发展成“为同业汇议之所”。馆的出现较早,诗经和左传的记载已证实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而会馆的出现则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事。到了清代中期,最为兴盛。会馆因其性质、管理较为严格。“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因有归也。”就是说,入住会馆,需要查清籍贯,是否属于同乡,流动有否正当的行业。会馆的建筑,一般都“高其閈闳,厚其墙垣”。建筑物高大,围墙厚实。一个是因为安全的需要,因为入住者多为商人,为了货物和钱财的安全;再者,经商者为了显示其地位,房屋必造的华丽堂皇。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