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一点季羡林大师的《佛教十六讲》

 茂林之家 2016-12-19

季羡林的佛教十六讲极有深意。从佛法外看佛,独具慧眼,从他的学识来看佛,也是很有意思的。

他从迷雾一样的印度历史中剥茧抽丝,寻章摘句,梳理出一条颇清晰,可信的脉络。佛学的发展,更像东方哲学的发展。佛学的发展,也是东方精神世界的发展。

说印度历史,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于是有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四个等级。这几个规则的等级是来自于一首印度的史诗。之后的印度历史就成了漫漫长夜。这夜里有无数的思想的火花,如夜中的星星。但是在众多星星中得找到一个北极星,才能演出诸天。这耀眼的北极星就是释迦牟尼的生卒。讲到释迦牟尼本身时,他出生在雅利安人未占领的地域,代表的刹帝利的阶层。他当过王子结过婚,生过子,得法之后他也吃过肉。如果将佛当作一个徒弟,他本人是很有思想的弟子,但是他跟着沙门修道修不着想要的法。沙门是不着衣,不剃须发,修行时不吃不喝。佛喝了妇女送来的奶,就被其师逐走了。而后佛悟到了并不完备的十二因缘,成一家之言。为迎合当世,将刹帝利等级提前,并在吠舍中传教,他还反对首陀罗修法。这些与世俗人眼中完美的佛有许多区别。提婆达多更像世俗人眼中的佛,他教导弟子不食乳酪,不吃肉。但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对头。由此可见,佛教一开始是不反对吃肉的,并且将反对吃肉的打到了对立面。而后却又吃起了素,这就是宗教的发展。

因为佛的理论并不完备,所以他的弟子们有了解释与完备的责任,开宗立派分枝分叉的佛教由是而来。其派系后来分的空有二宗,对于空宗就成为彻底的唯心主义,或唯因果关系主义。这样下去就会产生对佛的有无大问题,于是产生了有宗。佛经中有一卷叫做因明,其实就是逻辑学,很原汁原味的逻辑。这样的后果就导致了佛教的义理精深,枝繁叶茂。但也产生了逻辑与唯心的二难选择。这两宗传入了我国,有两位大代表人物。一是有宗的玄奘,另一位是空宗的那提。但是空宗的那提遇到了较真的玄奘,一身才华没得施展,又被玄奘讹去了经书。谁又曾想到玄奘的有宗成立的法相宗也有存在了几代就湮没无闻了,空宗却有一位智觊高僧以精进的妙法莲花反哺了印度佛教。之后的禅宗更是颠覆性的对老佛教革命了,轻松就能成佛。这样放低了天堂的门槛,信者甚众!让人想起了西欧教会出卖赎罪券。再联想到定下百丈清规的百丈禅师,真有点马丁.路德的感觉了。禅宗也反哺了印度的佛教,这也是俱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从外地来的文化,我们吸收与精进后,成了中国化的佛法,但同时也有指导世界的意义。这也与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说到佛和道时,也有一些彼有史实的论证。众所周知,老子的道德经分了几个章节,但是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诸如什么是“一”,什么是“道”,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些在道德经中找不到具体的答案。但是这本书引起了印度人的兴趣。在东西文化交流之中,印度人听说了道德经并且请玄奘翻译。但是玄奘因为立论浅显在印度本土并没有翻译。之后印度的专使来华鄞见李世民时又提出了道德经的翻译。这时玄奘就和几个道士进行了翻译。之中种种争论,从文献中可以看到作为和尚的玄奘在道德经上的理解是超越了那几个道士的。之后道教几次想与佛教攀亲,但是两家的大成就的都是难以相融。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但两家还是有点吸收了相互的理论,有的地方交融了一些。

最有趣味的事就是古印度没有写史的习惯,印度的历史得靠法显、玄奘和马欢这几个和尚,还有几个亚历山大手下的残兵来写。

看了一半,觉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很好的一部书,多看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