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时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谜行拳之举,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采和才华。 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的传统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在侗乡饮酒的酒令分雅令和通令。 一、雅令 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发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或出绕口令,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要有一些才华,又要敏捷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节目。例如:发令官出一令:要《千家诗》一句,下用俗语二句含意。并说:“旋砍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若是在结婚酒夜筵上,舅爷可续:“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你,右也靠你。”其他人也要按这形式和含义说令。八人说令完毕后,另推一人作行令官行令。另一位发令说:“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谚曰:‘宁添一口,莫添一斗。’”下一人可续:“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谚曰:‘宁吃欢喜汤,莫吃皱眉羊。’”说完一轮,又推下一人作令官发令。这样令来令去,直到兴尽方止。 二、通令 在侗乡,通令主要是“划拳”。 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划拳中拆字、联诗较少,说吉庆语言较多。 席上饮酒,猜拳也有拳令。首先要恭请在座的舅公、舅父或老人“开令”,然后才能喊拳出指。三朝酒来客以外婆、舅妈、姑婆、姑妈、姨妈、表姐妹为主,酒令为“汤饼之会”;好事酒来客较多,各色人等都有,大家有缘千里来相会,酒令为“双逢喜”;生日酒酒令为“满福禄寿”;吃年酒为“新年财”和“新年大发”。但是如果有老一辈在座则需在酒令之前套上“全福寿”等辞令向老人表示敬意。如果是平辈人,则双方在喊酒令前先喊一句“兄弟好”,然后再喊酒令。双方都出空拳喊“宝一对”,凡一至十的数字皆有名目,如一点状元、“二度梅”(或哥俩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经魁首、六六大顺、七姊妹(七巧成图)、八马跑、九快发、十全十美。 三、独特的助酒令 在侗族南部方言区每个节庆、节事、亲戚朋友相聚的活动中都怒放着同样的一朵酒文化的浪尖奇葩,响亮着同样的一个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的好乐章——那就是“嗨莱学”! “嗨莱学”是侗家人饮酒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特有的欢呼语音,同时又含有一定的酒令文化,但又与其它地方的酒令有所不同。它的不同,一方面不推举酒令官,不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等,凡是酒桌上的人,不分男女,任何人都可举杯并能促动全桌的人异口同声地欢呼“嗨莱学”。“嗨莱学”酒文化语言语音较为古朴、单纯、彻底、清脆,译为“预备”“一起来”之意。“嗨莱学”是前缀,它的后缀即后半句有两个声部:第一声部是“罕了喔呼”“嗦了喔呼”,用汉语译,为“大家一起喝”之意,这声部是拉开饮酒序幕的前戏。第二声部是“罕了喔呼”“嗦了喔呼”,用汉语译,为“一起干”之意。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虽然只有“罕”与“嗦”的区别,即喝与干之意,但其蕴味不同,本质不同。第一声部只是一个开始,而第二声部却是侗寨酒文化的高潮与奇葩。“嗨莱学”它不仅是佐酒助兴、活跃宴席的重要手段,更是使侗族文化入于酒,而为之“酒中的文化”。 在侗族北部方言区,劝人饮干的助酒令是:“嗦嘛”“哟贵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