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达佩斯大饭店》:太讲究,透着马卡龙范儿

 索米大米 2016-12-19

原标题:《布达佩斯大饭店》:太讲究,透着马卡龙范儿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腾讯娱乐专稿(文/小疼)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儿来形容《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讲究,太讲究了”。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透着“马卡龙”的范儿。

  孤儿、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敏感且有些古怪的少女、突然死去的猫狗、火车旅行……这些韦斯·安德森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元素,远僻之处(小岛或深山)仿佛模型一样的建筑,依旧孤立,但其绚丽的色彩复古的装饰营造出来的还是小清新之中带有小暗黑的童话小宇宙。讲究用心的摄影机运动,尤其是惯用横向平移来刻意打破室内的立体感,定格动画、停机再拍这些玩得烂熟的小技巧,无以伦比贯穿始终的配乐,一丝不苟的服装道具及各种精致的细节设计,向各种文学与电影经典致敬但又不书呆子气的小包袱……总之,你熟悉的韦斯·安德森的一切扑面而来。更值回票价的是,此番竟有追杀、越狱等惊心动魄的情节,其中对《肖申克的救赎》经典桥段的挪用更让人会心,当然你也可能想到了《东方列车谋杀案》。而历史博物馆里的谋杀无疑致敬的是希区柯克《冲破铁幕》

  但是,韦斯·安德森不是前辈塔伦蒂诺,也不是同代的罗德里格斯,没有戏仿,不搞颠覆,精致,经典,童心未泯之中的“你好,忧伤”(《月升王国》里出现了这本小说的封面),学的是优雅的欧洲范儿。看过十分钟,就知道那个德克萨斯鬼灵精怪的文青憋着劲儿要成为欧洲意义上的电影作者。后革命氛围中的中欧Zubrowka共和国(实际取景地是被德国和波兰一分为二的小城G rlitz),一个面带感伤的女生来到作家纪念雕像前,阅读他的小说《布达佩斯大饭店》,而这部写于1985年的作品,讲述的是1968年作家在已经落败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邂逅穆斯塔法先生的故事,当时穆斯塔法在与作家共进晚餐的时候,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自己一生最美好也是大饭店最后辉煌的时光,他与“师傅”古斯塔夫一起的时光。在拍摄六十年代的大堂时,天花板上刻意挂了荧光灯,以区别于三十年代的色彩。“三十年代色彩呈暖色调,有许多实际的照明光源与漂亮的天窗。整体上感觉更加的开放。”不仅如此,导演和摄影师罗伯特·约曼还用不同的画面比例拍摄不同的年代。六十年代使用16:9宽荧幕,三十年代用当时盛行的1.37:1的标准比例,八十年代则使用1.85:1学院宽银幕拍摄。比例的转换,带来对三个时代直观的不同感受。在占篇幅最大的三十年代,画面纵横感更强,空间更舒展,人物在其中游刃有余。三个时代,三个叙事人,层层倒叙,头尾相接,这是韦斯·安德森在叙事结构上最刻意最法式的一次。

  但我首先想起的是老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而不是那些现代主义小说。暮年的穆斯塔法正经端坐于衰败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之中,就像每天早上都一丝不苟地请理发匠到散发霉烂气味的伏盖公寓来梳头扑粉的高老头。在破败之中维持体面,在破败之中怀念往昔。所不同的是,穆斯塔法的怀旧源自于韦斯·安德森从茨威格那里获得的启发。对于茨威格而言,美好的《昨日的世界》就是大战之前的世界。那时的欧洲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帝国长治久安,人文艺术鼎盛,就连酒店看门人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听得懂交响乐,做得了massage。茨威格一辈子的悲愤在于,居然从歌德所说的“在一片静谧中长大成人”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就像大饭店看门人古斯塔夫的命运,你逃得过追杀,逃得过一次纳粹质询,怎么能逃过第二次!但茨威格怀念的黄金时代,难道不是巴尔扎克狄更斯们早已尖锐揭露过的欧洲吗?难道不是同时代同为奥地利犹太人的卡夫卡笔下无可救赎的欧洲吗?随着古斯塔夫的死,“黄金时代”谢幕。而1968年、1985以及当下分别由穆斯塔法、作家、女生读者,当然还有韦斯·安德森通过回忆、写作、阅读与银幕再现不断回放着茨威格绝望的怀旧与叹息——欧洲再也回不去了,既回不去战前,也回不去革命前,也回不去经济危机之前。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