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旗渠故乡有一小山村,村民为避难改姓,先祖是一位著名皇帝!

 崔季廊坊 2016-12-19

林州,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1994年撤县设市,暂由安阳市代管。林州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在河南林州有一个村庄叫申家岗,村中有申姓1400余口,村中的老人讲,自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后代,为躲避追杀全族人隐居林州已有600余年,所藏《申氏家谱》记载了其先人逃亡并改姓的经历。

红旗渠故乡有一小山村,村民为避难改姓,先祖是一位著名皇帝!

林州太行山

元朝从1368年灭亡到今天已有648年,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但居住在林州的申姓居民却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蒙古族后裔,那他们为何改姓申呢?村民是从一本编撰于三百年前的《申氏族谱》上发现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的,在林州境内有着手抄、木刻等多种版本的《申氏家谱》以及根据清光绪十年《重修元帝庙碑记》记载,里面所载内容基本相同。这本编撰于清朝年间的家谱详细记载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元朝到他们如何逃亡到林州隐姓埋名的这段历史。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曰改申,一黄昏”、“罗锅申”等民间俗语。多方史料证实,林州“打锅申”确系成吉思汗的后代。事情还得追溯到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初二,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北伐明军攻陷了元朝首都大都,顺帝皇帝逃亡漠北和林。此时,受封于山西的潞王曰憬(顺帝叔父)得到消息后,深感局势危急,自己虽封藩在外远离国都,但毕竟为顺帝皇叔,日后必遭明军缉捕,曰憬有18个儿子和6个女儿,为免遭满门抄斩厄运,便带领家人连夜逃奔屯留绛州。他深知此地也不可久留,连夜召开家族会议共寻良方,众人议来议去,最后决定采取“改姓隐名分散逃离”之策,在原姓“曰”字中间坚加一笔,改“曰”姓为“申”姓,以示“上顶天,下立地,誓与天地共春秋”的决心。同时商定,分离前需选一共同信物各自保存,作为日后本族亲人相认之凭证。曰憬遂当着众人的面,将一罗锅砸为18块,18个儿子每人取得一块后,即自找出路四散逃命去了。

红旗渠故乡有一小山村,村民为避难改姓,先祖是一位著名皇帝!

成吉思汗的帝国

但是当成吉思汗后代一起分散逃离时,留下的十八块铁锅信物,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几百年不曾相见”。在这600多年里,为了防止诛杀,兄妹十八人的后代都没有会过面。根据家谱和碑文后来得知,长子申文秀迁居河北沙河,四门申文美流落河北永年,七门申文智到了河北武安,十八门申文义隐匿在了山西省潞城县天贡村,局势平稳后又改迁洪洞。其余分别逃到了江苏吴县、山东福山、河南延津、濮阳、河北邢台鸡泽等地。其中,定居洪洞的申文义(字任道)年纪最小排行十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随移民潮改迁到河南彰德府涉县(今属河北)段曲村。明万历年间,十六世后裔申一能又从段曲迁到了林州任村镇木家庄。经初步调查,现在林州任村的盘阳、尖庄、河东湾、赵所、黄岩坪、苇园、古城;石板岩的朝阳、车佛沟、西乡坪;河顺的东曲阳、东山、申家垴、杨家营、井东坡;姚村的申家岗、申家泊、辛庄;陵阳镇的水磨山,南陵阳;城郊的西街南庄等地都有从木家庄迁出的成吉思汗后裔。

红旗渠故乡有一小山村,村民为避难改姓,先祖是一位著名皇帝!

申家岗

林州现有申姓20316人,排名居全市第13位。虽然有家谱和碑文记载他们是成蒙古族成吉思汗后代,但所有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毫无差异,身份证上民族归属也是“汉族”。经过几百年与汉族共同生活,现在的“铁锅申”原有的蒙古族生活习俗没有保留下来。只是从他们这里的人耿直、刚烈的性格上,似乎还能见到一丝蒙古人的影子。 特别是每到节日,在姚村的申家岗,村民都会到元帝庙前祭先祖。根据祖训,每年清明时节必须要为祖先和亲人上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