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年后看甲午战争,真正北洋水师失败的四个原因

 昵称31747617 2016-12-19

120年后看甲午战争,真正北洋水师失败的四个原因我们以往的教科书,在追究历史事件责任时,总是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某个无能或腐败官员身上。喜欢找指挥上的失误,或者找替罪羊,过多地强调了人的因素。总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装备,不愿在技术层面分析原因。中国人的逻辑是:我们为什么会失败?不是失败在枪炮不如人,我们失败是人不行,人的思想有问题。因为小米加步枪也能打败了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第一,技术问题

中日甲午海战之前,北洋舰队参战的是14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是12艘战舰,中国海军在数量上占优势,可实际上日本都是新船,跑得快火力猛。“致远”巡洋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定远”,下令撞沉日舰“吉野”号,感人肺腑,实际是徒劳的。因为吉野是日本舰队中航速最快的巡洋舰之一,“致远”根本追不上。

中方参战的10艘舰艇原本平均航速为15.5节,而甲午海战中实际平均航速只有10.8节,其中“定远”、“镇远”两舰由原来的14. 5节下降为12节,最严重的如“超勇”、“扬威”两舰原航速由15节下降为6节。而日本第一游击队各舰,原平均航速为19.4节,实际平均航速为18节,其他大队各舰平均航速也达14节以上。

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日舰装备的速射炮,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本采用了法国进口的炮弹,这种炸药杀伤能力强,但太不稳定,哪怕金属一碰都会引起爆炸。1891年,日本人下濑雅允就通过仿制,研制出灵敏度极高、燃烧能力极强的苦味酸炸药“下濑炸药”。与北洋海军炮弹使用的黑火药相比,完全是划时代的差距。

中国的炮弹打到人家船上能砸个打洞,却不爆炸不起火,杀伤力小得多。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频繁出现炮弹击中日舰不炸的现象,而且弹药不足。

在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用15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击中日舰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其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炮弹为穿甲弹,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沉没。在黄海海战中,吉野号又中弹不少,但终未遭到毁灭性打击。据一位细心的观察家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不是爆破弹。

120年后看甲午战争,真正北洋水师失败的四个原因第二,后勤保障问题

甲午海战前,北洋水师的后勤保障差,军舰装备陈旧、修缮不济、弹药奇缺和弹药质量低劣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作为军舰燃料的煤也严重供应不足。供应北洋海军的煤炭不仅缺斤短两,而且到急用之时,还催不到。1894年6月底,朝鲜半岛正紧张备战之时,急需煤炭,丁汝昌竟收到电报称“矿局下次实难送煤”。矿局不仅不向朝鲜送煤,连威海基地的煤也供应不足。甚至到了8月24日中日战争早已爆发,丁汝昌还要向煤矿发电报催煤。

史书记载,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所带炮弹不足,大多数军舰一直打到弹尽力竭。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2发,(参见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6-139、343、152、164页)

120年后看甲午战争,真正北洋水师失败的四个原因第三,国家层面的问题

我们在讨论中日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时,很少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是一个中世纪国家,日本是一个近代国家。中国虽然是大国,但没有建立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预备役制度,中国是养兵制度,养多少兵上多少人,临时招募的老百姓是不能打仗的。几乎没有一支近代军队。而日本却有完善的国家动员机制。打起仗来,日本军队可以不断补充兵员,成了大国。而中国反倒成了小国,在每一个战场上,中国军队在人数上都处于劣势。

当时中国的情况是:国家军队不打仗,体制内的八旗军队不打仗;绿营也不能打仗,其主要职责是警察,维护治安。

北洋陆军机动兵团在第一梯次全部投入朝鲜作战,被人数、重火器装备都优于自己的日军击败,为应对颓势,李鸿章不得已又把大量留驻炮台要塞的守军也投入野战场,结果仍然无法在战力上超过对手。同时守军抽调后空下的炮台防务,被迫招募新兵填充,结果在敌军临境时,仓促募集、缺乏训练的新军根本无法发挥先进武器的作用,导致重镇接连失守。

朝鲜失守后,中国陆军武装都快打光了,以致京师只有一万多人,山海关有一万多人,在别处找不到兵了。光绪皇帝看到国家的武备情况时才说要停止这场战争。所以如果国家体制存在大问题,只靠一支军队或者军人是打不赢战争的。

再看看清政府主力陆军的北洋沿岸驻军的后勤保障情况。清政府并不负担供养,而是李鸿章左支右挪负责养兵,由于地方财政无力维持过多的军队,不得已而一再裁撤。清政府在言官们预防地方督抚拥兵自重的议论中,对此也乐得默认,此刻一旦大敌临头,国家供养的常备军完全置身事外,而要责成地方供应的勇营部队冲先锋,申饬起来并不是很理直气壮。所以,当言官们看到李鸿章有关陆军兵力不足的报告,并没有人敢于指责平日国家不修武备,同样只是空洞地批评李鸿章用人不当,指责其不敢使用陆军是畏敌如虎。

在兵站、野战通信、军队医疗、情报收集和媒体宣传等方面,日本也都建立了一整套近代化的系统。而大清国内,后勤体系却仍处散乱无序的状态中,有的仍在沿袭旧有的八旗和团练系统,要么干脆就付之阙如。一句话,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

第四,内耗削弱了北洋水师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说: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言官必多参更变之事,谋国者又不敢举行矣。”。

甲午战争过去多年后,周馥入京接受慈禧太后召见,言谈之间慈禧问起甲午战败的原因来,周馥得以将心中积郁许久的话全部道出。

“太后问及前败军之故,余将户部掯费、言者掣肘各事和盘托出。并将前密告李相国之言办奏及。且谓李鸿章明知北洋一隅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一切皆未预备,何能出师?第彼时非北洋所能主持,李鸿章若言力不能战,则众唾交集矣,任事之难如此。太后、皇上长叹,曰不料某(翁同龢)在户部竟如此“在户部竟如此”,一条自己人绊马索,做到了日本人在战场上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