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古长春坊。

万古长春坊。

孔林,亦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专用墓地。
孔林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墓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孔林占地3840亩,林墙周长5591米(一说7250米),内有坟冢10万余座,墓碑4003座,古建筑116间,历代石像、石仪85对。
一座城市有一块墓地,可这块墓地比城市还要大。这种说法要是换了其它地方,您说啥都不会相信,但在曲阜,这就是事实。过去,孔林的占地面积的确比曲阜城要大许多,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地图上看,也是这样。今天,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发展快多了,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城市比墓地大了。

出曲阜城的北城门向北,有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孔林的林门相连,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桧柏夹侍,一派庄严肃穆。
前面两幅图中的万古长春坊位于这1266米神道的中部偏北一些,您可以把这座石坊看作是孔林的起点吧。
这幅图是过万古长春坊后往北看,即往孔林方向看。

回望万古长春坊。

孔林大门,即大林门,准确的称呼是“至圣林坊”。

至圣林坊。

进入大林门,至二林门又是一里长的甬道,意为“以礼待人”。甬道两旁停着许多观光车,因为孔林委实是太大了,不少游人是选择坐电瓶车游览的。

俺不坐电瓶车,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决心要用脚步丈量偌大的孔林,以示虔诚和礼敬。走起。

回望甬道。甬道两边的桧柏,一边73棵,意为孔子在世七十三岁;一边72棵,意为孔子七十二得意门生。

甬道两边的桧柏,与万古长春坊神道那里的桧柏一样,多植于宋、元时代,很有些年头了。

朱墙翠柏。

挺拔的桧柏,夹峙的红墙,把这一里甬道围成一个封闭的纵深空间,将人的视线引向高耸的二林门城楼。

二林门在望。

这座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

二林门前的石狮。

二林门前的石狮。

过二林门看到一条东西向的小河,这就是洙水河。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春秋时孔子曾讲学洙泗之间,故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的代称。但洙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洙水。

早春,孔林的地面上长满了二月兰,几乎不见杂草,放眼望去,茂密连片的蓝花,随地形起伏,跟微风摇摆,宛如轻波暗涌的海洋,让人忘记了这竟是埋骨之地。

洙水河上有桥三座对称而设,左右两座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正对着孔子墓前的甬道,名曰“洙水桥”。

洙水河畔,已看到许多墓地了,这样的墓地在孔林,有十万余座呢。

洙水桥前的石坊。

洙水桥上回望。

走过洙水桥的游人。

走过洙水桥的游人。

从洙水桥往北走,是一道高台大门,这就是挡墓门。

挡墓门旁亦有许多墓地。从墓碑上看,左边那块是孔氏六十六世孙孔守卓的,右边这块因碑残了,正好几十几世这几个字缺了,搞不清了,但人名还看得清,是孔万能的。
这样的墓地和墓碑太多了,十万余座呢,下面俺就不再,也根本不可能去具体介绍了。

挡墓门旁的其它墓地。

挡墓门绿瓦三楹,过去皇帝和群臣来祭拜孔子,文臣走东门,武将走西门,中门是皇帝走的,今天游人可不管那么多了,从中门扬长而过。

挡墓门。

挡墓门东侧有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3间,东西各3间厢房,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

挡墓门后。

挡墓门北是孔子墓甬道。

孔子墓甬道上有四对石雕,第一对,华表(见上图);第二对,文豹;第三对,甪端;第四对,翁仲。石雕后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石翁仲的头部和享殿的屋檐。

子贡手植楷。孔子有弟子三千,他去世时,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子贡当时在南方做生意,未能及时赶回,子贡为不能在老师身边最后伺奉几日而深感内疚,于是在此种了一棵楷树作纪念。子贡对老师的深情后面还将提及。该树在明代枯死,到清康熙年间又遭雷击焚火,仅存树桩,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

子贡手植楷仅存的树桩。

俺来时,恰逢一拨青年学生在亭前参观。同学们啊,多多向子贡学习吧,不要忘记你们的恩师吧。

再往前走,甬道西侧是孔伋墓。

孔伋(前483──前402年),孔子嫡孙,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曾子著有《大学》等书,据记载《论语》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后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孔伋的学生又把孔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
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儒学的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孔伋后被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族人尊其为三世祖。

孔伋墓前参观的青年学生。文化的传承就靠你们了。

孔汲墓的石翁仲。

孔汲墓旁。

孔汲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有矮墙与甬道相隔。

出孔汲墓再往北走,是孔鲤墓。

孔鲤(前532──前482),孔子之子。孔鲤年50岁先孔子去世,孔氏族人尊其为二世祖。

孔鲤一生无大作为,但因系圣人之子,故后来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这就是久已仰慕的孔子墓了。

孔子墓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后碑篆书“宣圣墓”三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此后历代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至元武帝大德十一年(1007)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封建统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大家都知道,其生平事迹俺就不用再介绍了。一代圣人就长眠在眼前这杯土之中,我终于来到了您的墓前,心中除了崇敬还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低回徘徊,不忍离去。

孔子庙西侧有屋三间,是“子贡庐墓处”。
子贡,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他了,他是孔子的七十二得意门生之一。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老师守墓三年而去,唯子贡哀思未尽,单独在此又守三年。
子贡为什么要给老师守墓六年呢?孔子病危时,众弟子都在身边,嘘寒问暖,只有子贡外出经商不在身边。孔子思念子贡,不停地唠叨子贡的名字。等到子贡赶来时孔子已经上气不下气了,怨道:“赐也,来何迟也,来何迟也。”因此,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深感内疚,于是用比别人守墓多一倍时间的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的教诲之恩。当然,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善经商的,他贩卖骡马,家境富裕,毋须为生活去奔波费心,多守三年也无妨。但守墓生活毕竟是很清苦的,住草棚,吃素饭,不能洗刷,也不能回家探望亲朋。真是难为了子贡的一片孝心啦。
守墓这种做法对不对,值得不值得颂扬且不说,子贡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孝道之心绝对是应该肯定的。所以后人一直把子贡树为尊敬师长的楷模,并于明代在孔子的墓西建屋三间,立“子贡庐墓处”碑一通,作为纪念。

孔林,埋葬着一代圣人孔子,但它之所以被称为“林”,并非只有孔子墓。走出孔子墓的围墙,到更大的孔林看看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