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病先防

 古道岐黄 2016-12-19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预防对保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意义,把预防工作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

    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 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正气的强弱,由体质所决定。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增强体质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1)调摄精神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 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正气存内,对预 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 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 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2)加强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 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 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对多种慢性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 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 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说明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的工作。发明于十六世纪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 疫法”的先驱,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等。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用贯众、 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桅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等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防止病邪的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恬惔虚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等皆是避免六淫、疫疠、七情、饮食 与劳逸等致病的有效方法。至于外伤和虫兽伤,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伤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早期诊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 明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 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 也。”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又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 病势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并提出了“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也是既病防变法则具体应用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