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TOP10天价古玉新鲜出炉

 1234qinr 2016-12-19

2016年TOP10天价古玉新鲜出炉

2016-12-19 艺术典藏编辑团队 沉潜Art998艺术典藏
沉潜Art998艺术典藏

古玩艺术品资讯,委托鉴定与销售,精品古玩资料,鉴定技巧知识,在线拍卖,等

2016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是古玩行比较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的关键词应该是“没钱”

钱呢?  

进货了。

货呢?

 卖了。

卖了的钱呢?

欠着呢!

那收回来的钱呢!进货了。

那到底挣钱了没?挣了。

那钱到底在哪?不在外面飘,就在库房囤,无限循环中。

银行只见流水,不见余额,说多了都是泪。

谨以此文献给依然战斗在古玩行业的老板们!



市场环境再艰难,

不断翻新的古玉价格还是给寒冬中的朋友们带来温暖!



让我们来重温今年TOP10天价古玉吧!

(天价玉玺不在此排行榜内)


TOP1:叁千零伍佰万RMB

宋或更早期 黃玉神獸

LOT号:35

估价:欧元 100,000 - 150,000

成交价:RMB   30,554,444

城市:巴黎 苏富比

专场:中國古代玉及石器 - 包括羅樾珍藏

日期:2016-12-15

來源

J. J. Lally & Co.,紐約,1993年

展覽

《Chinese Archaic Jades and Bronzes from the Estate of Professor Max Loehr and Others》,J. J. Lally & Co.,紐約,1993年,編號85

出版

J. J. Lally & Co.,《Chinese Archaic Jades and Bronzes from the Estate of Professor Max Loehr and Others》,紐約,1993年,編號85


TOP2:贰千捌佰万RMB

東漢 玉雕說唱舞人

LOT号:35

估价:HKD 300,000 - 400,000

成交价:RMB   28,217,862

城市:香港 Bonhams

专场:《思源堂藏中国古玉》

日期:2016-04-05


尺寸:10.4cm (4 1/8in) high

青色玉質,部分受沁。舞人頭上有三角形花冠,頭微微轉左,高鼻小眼,濃眉尖鬍,腦門上佈滿三道皺紋,上半身坦露,下半身著長褲,褲口肥大,右腳而立,左腳屈膝,左右手分別於身體前後,右手持一小鼓,張嘴露舌,猶如起舞說唱,姿態優美,妙趣橫生。

漢代王宮貴族喜愛音樂、舞蹈、雜技等表演活動,類似的雜技及舞蹈場面在東漢畫像石、磚和墓室壁畫中較為多見,例如四川省大巴縣安仁鎮一處漢墓中即可見類似的說唱舞人,同樣是裸露上身,參閱K.Soar及C.Aamodt,「Archaeological Approaches to Dance Performance」一文,著錄於《BAR InternationalSeries,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卷2622,牛津,2014年,頁71,圖12.

類似的表現手法,也可見於東漢墓葬出土的陶俑,如四川郫縣宋家林出土的說唱俑,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院,另見四川新都縣三河鄉出土的一尊蹲坐說唱俑,著錄於Lee.S,《China: 5000 years》,紐約,1998年,圖96及97。另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兩件東漢彩繪陶舞俑,博物館編號1994.605,87a,b。


TOP3:贰千贰佰万RMB

漢或以後 青玉雕辟邪

LOT号:33

估价:HKD 300,000 - 400,000

成交价:RMB   22,194,226

城市:香港 Bonhams

专场:《思源堂藏中国古玉》

日期:2016-04-05

尺寸:5.5cm (2 1/8in) long


Published and Illustrated 出版:
Art and Imit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2006, p.119, no.14
《馳騁古今:中國藝術的仿摹與創新》,香港,2006年,頁119,編號14

Exhibited 展覽: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4 October - 17 December 2006)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6年10月14日至12月17日

此辟邪玉色青裏透黑,局部受沁。雕作臥伏狀,雙目圓睜,張口露齒,頭上有角,上身雙翼略展,四肢彎曲屈於腹下,前足前屈,後足曲踞,作勢前躍,長尾上卷。整體造型生動,設計精巧,辟邪凜然之勢不可冒犯。

參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何鴻卿爵士舊藏一件漢代青玉雕辟邪,著錄於J.Rawson,《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倫敦,1995年,頁363,編號26:7。



TOP4:壹千玖佰万RMB

漢或以後 青玉雕辟邪

LOT号:32

估价:HKD 300,000 - 400,000

成交价:RMB   19,684,379

城市:香港 Bonhams

专场:《思源堂藏中国古玉》

日期:2016-04-05

尺寸:8.7cm (3 3/8in) long


Published and Illustrated 出版:
Art and Imit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2006, pp.124-125, no.19
《馳騁古今:中國藝術的仿摹與創新》,香港,2006年,頁124-125,編號19

Exhibited 展覽: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4 October - 17 December 2006)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6年10月14日至12月17日

青玉玉質,局部受沁白化。神獸伏地,昂首,雙角向後延伸,雙目圓睜,張口露齒,鬣鬚自下頷垂搭於前胸,長頸,挺胸,四肢蹲伏作勢前躍,短粗有力。身側有羽翼,陰刻簡單短平行線或弧線以暗示獸毛或羽翅,翼末端斜上收尾,將略顯沉重的身軀向上昇抬,長尾彎曲。此獸造型生動,神態兇猛,充滿動感,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水平。

自漢代起,中國古玉發展進入全面立體化高峰期,從此出現大量採用圓雕技法的玉雕動物及神獸。漢魏六朝玉神獸主要是辟邪及天馬怪獸等。傳統認為辟邪的原型為獅子,獅子在西漢武帝之時便進入中國內地,如《山海經》中記載:「辟邪之獸,來自海東神獸,能知人之忠佞,不直者,觸而啖殺之。」而《漢書·西域傳》中亦有記載:「一角者,或為天祿,兩角者,或為辟邪。」

可參看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出土一件西漢玉辟邪,現存咸陽博物館,著錄於古方,《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2007年,頁273。另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漢代玉辟邪,其較長之獸口與本品類似,見《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4:漢魏晉南北朝》,北京,2011年,頁178,編號236;同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例漢代玉辟邪,《Masterworks of Chinese Jade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台北,1969年,圖版20。震旦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西漢晚期玉仙人騎神獸,其神獸頭部比例亦可比較參考,見蔡慶良著,《漢代玉器》,台北,2005年,圖版126。


TOP5:壹千柒佰万RMB

宋或以後 青玉帶皮雕胡人戲象

LOT号:44

估价:HKD 300,000 - 400,000

成交价:RMB   17,174,531

城市:香港 Bonhams

专场:《思源堂藏中国古玉》

日期:2016-04-05

尺寸:10.5cm (4in) wide


Published and Illustrated 出版:
Art and Imit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2006, pp.158-159, no.48
《馳騁古今:中國藝術的仿摹與創新》,香港,2006年,頁158-159,編號48

Exhibited 展覽: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4 October - 17 December 2006)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6年10月14日至12月17日

玉質青色偏灰,局部有褐斑。雕一大象直立於地,頭向右側轉,鼻微卷,長牙下垂,大象四肢粗壯,大步邁前,形似敦厚。一胡人踏象後腿,似欲攀上象身,形態生動有趣,與造型簡拙的玉象,相映精巧成趣。

大象在中國向有審慎、智慧以及力量的象徵;「騎象」與「吉祥」諧音,此玉雕胡人騎象有和平吉祥的含義。

現存宋代玉象非常稀少,本拍品實屬難得一見。自宋代開始,玉器仿古銅器的製作逐漸成為一個傳統,以後歷代亦有沿襲。宋代玉雕亦漸多以花鳥動物為題材,崇尚寫實,鏤雕和浮雕工藝。此胡人騎象玉雕之靈感有可能取自商代時期的青銅象尊,可參考三件商代晚期的青銅象尊,分別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見《中國青銅器全集:商4》,北京,1998年,圖版129至131。


TOP6:壹千柒佰万RMB

西漢  青玉羊形水丞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 – 9 AD)

LOT号:3201

估价:HKD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HKD   19,860,000

城市:香港 佳士得

专场: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日期:2016-11-30


此件青玉器為臥羊形,與同時期一種羊形銅燈形式相類,如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的一件羊形燈即為如此,見《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香港,1995 年,320 頁,1148 號(圖二)。雖名為水丞,但其功用並不非常明確。頭上及背上的兩個環扣原應繫有配件,或為銅製,今已佚失。清宮舊藏有一件漢代羊形水丞,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玉器(上)》,第40 冊,香港,1995 年,239 頁,編號200(圖三)。然而學者卻認為它極有可能於明朝時掏膛改造。本器並無後改痕跡,其掏膛應為原製。另有可能本器本為某種容器,或用以貯存丹藥之類。揚州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的一件飛獸形玉容器,現藏於揚州市博物館,著錄於《中國玉器全集(4): 秦漢- 南北朝》,河北,1993 年,181 頁,圖版251 及252 號。此器也曾被定為水滴,但現在有學者認為其或為丹藥罐。

本器不但形制特殊,尺寸也比一般常見的碩大。如前所提,清宮舊藏玉羊僅7 公分長,另一件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玉器(上)》,237 頁,198 號的玉羊更小,僅5 公分長,只有本器的一半大。

本器為尊古齋黃浚舊藏,他是民國初年北京一位非常重要的古董商,專門經營青銅器及古玉,著名的皿方罍即由他經手,他舊藏的許多玉器現入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裏,舉世聞名的漢代玉馬亦為其舊藏。


TOP7:壹千伍佰万RMB

清乾隆 乾隆帝寫生「蒼質滋華」、「浮筠漱潤」松竹圖嵌仿古玉冊一對

LOT号:3007

估价:HKD 15,000,000-20,000,000

成交价:RMB   15,169,120

城市:香港 苏富比

专场:御翫凝芳——重要鉴赏收藏

日期:2016-04-06


「蒼質滋華」冊
題字:俯流泉
鈐印:朗潤、掬水月在手

「浮筠漱潤」冊
題字:倚文石
鈐印:比德、愛竹學心虛


圖 11.8 x 9.9 公分,4 5/8 x 3 7/8 英寸;玦 9.1 及 8.9 公分,3?及 3?英寸;冊 13 x 10.9 公分,5 1/8 x 4 1/4 英寸

相關資料

遊戲還寄千古心-乾隆帝寫生松竹對冊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 楊丹霞

乾隆皇帝弘曆向以壽逾耄耋傲視中國歷代帝王,更以其對書畫、器物鑒賞的博雅比肩北宋徽宗,遂有《欽定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諸編流布後世,成為官方著錄庋藏書畫、碑拓珍品的典則與集大成者,究其原因,無外乎乾隆本人對於書畫一道持久而癡迷的態度使然。以客觀的角度,不要說和那些開宗立派的文人巨匠或以畫為生的畫師相比,就是和同為「票友」的宋徽宗、明宣宗比,在書畫創作的技法層面,乾隆也算不上一個「能」人,但他在政務之餘,對書畫投入的熱情之大、精力之多、時間之久,特別是他數十年不懈地將書畫的鑒賞、考訂、收藏、創作完美地結合為一體,使之構成了其生活的藝術最為重要的內容與形式,並主導和引領了清代中期近百年宮廷藝術創作、審美的風尚,卻是前代任何雅好書畫的帝王所無可企及的。

乾隆的書法、繪畫僅以現存者計就多達數萬件,其規模不但遠超歷代任何一位書畫大家,更是超越了他本人令世人咂舌的四萬餘「御製詩」的數量。可是這些作品,除了因賞賜出宮、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的搶掠、末代皇帝溥儀的監守自盜而造成的部分散佚之外,絕大多數仍收貯於故宮博物院,無論是自即位到去世前的御製詩文草稿,裝飾宮廷苑囿的匾額、對聯、貼落,還是獻壽皇父聖母的條屏、摺扇,抑或是臨仿古近先賢的詩箋、畫冊。近年來所見外間流傳且可信為其手筆者,卻只佔存世總數中很小的比例。

故宮博物院現存乾隆繪畫1500餘件,以卷冊居多。這些畫作的題材多源於他對自藏古代名跡的臨仿。雖然他自稱這些創作,不過是「幾暇怡情」的翰墨遊戲,但從其款題可以看出,他對古人下了很大功夫。他臨習最多、用功尤深的畫家首推趙孟頫、倪瓚,其中臨仿倪瓚山水、樹石、竹石題材並自具創作紀年的繪畫就有數十件,如臨仿四次的倪瓚《獅子林圖卷》、《樹石畫譜冊》以及仿倪瓚的《江岸望山圖》、《山水小景》等,除了少部分亦步亦趨地對臨外,仿學倪氏構圖、筆意佔了多數。這種仿學的創作形式,不僅是乾隆崇尚的「法祖」思想的集中體現:順治、康熙及其皇父雍正,皆沿此路徑貫穿了他們書畫師承、創作的始終,也體現了明末以降董其昌摹古思想主導畫壇,清帝亦概莫能外的時代特色。

袖珍冊,是乾隆繪畫最多見的形式,其中以《寫生四種》數量最夥。那些他百畫不厭的松竹梅石或松竹梅蘭,雖每每不言師法某派、某家,但從其構圖、筆墨看,則顯見參仿趙孟頫、倪瓚、沈周、文徵明等元、明前賢筆意居多。近所見其寫生蒼松流泉、幽竹文石圖對冊,即屬仿元人一路。

此松、竹二圖均作於南宋藏經紙本上,對開鑲嵌仿古玉件各一,分裝兩冊。每冊畫心縱11.8公分,橫9.9公分。

一繪蒼松奇曲,針葉疎朗,松下泉流潺湲,輕靄浮動。畫法結合元.王蒙與明.項聖謨風格,松樹枝幹自右下旁出,如虯龍下探幽壑。用筆多中鋒,行筆舒緩從容,筆致圓潤,樹幹繪鱗片並留白以突出老松蒼渾樸茂的質感。松下溪流、坡渚以淡墨渲染、勾寫,頗具深谷凝寒,泉聲咽澀的意境,體現了乾隆承傳項氏師法宋元傳統,「用筆不落偏鋒,位置亦都謹細」的特色。這類構圖及畫法,多見於故宮所藏《寫生四友》冊,其數不下二十餘本,即坊間可見流傳者,也有用於宮廷苑囿裝飾之御筆大幅「貼落」,如作於1772年《歲寒三益圖》、作於1755年《盤龍松圖》(分別於2007年、2010年秋見於中國嘉德拍賣)等圖中松樹均與對冊中此松同一風格,唯此松畫法尚存其早年面目。

一繪文石峭立,蒼苔古潤,數竿幽篁帶雨,坡草叢生。竹石、苔草畫法全師倪瓚晚年風貌,從《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的倪瓚作於72歲的《秋樹筠石》(臺北故宮藏)、74歲畫《古木幽篁圖軸》(故宮博物院藏)作品上,無論是竹叢的攢聚佈局,還是枝葉的點畫穿插,便能找到乾隆此圖竹子畫法的淵源所自。而圖中湖石的造型、皴染則直接脫胎於倪瓚《秋亭嘉樹圖》、《梧竹秀石圖》(均故宮博物院藏。前者《石渠寶笈初編》著錄;後者見圖一,曾經乾隆鑒藏,未入《石渠寶笈》著錄。)等圖中的坡石或湖石、苔點的畫法(圖二)。當然,與倪瓚相比,乾隆的手筆如竹竿的畫法更稚拙罷了。

乾隆仿倪瓚構圖與筆墨的作品不在少數,如1747年《淩寒清景圖冊》(現藏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三編》著錄)中竹石的畫法幾乎就是此對冊中竹石圖式、筆墨的放大版。乾隆仿倪作品亦曾零星見於市場中,如作於1754年的《仿倪瓚樹石圖軸》(2014春北京保利拍賣)、作於1770年的《臨倪瓚畫譜六幀冊》(2014年秋香港蘇富比拍賣),這些作品不僅顯示了他數十年研習倪瓚山水、竹石題材的成果,也最能代表他的繪畫水準,實為不可多得。

與傳世書法有大量巨幛、匾額不同,乾隆對古人繪畫的臨習多為小卷、小冊的形式,並散見於其各時期的御筆繪畫中,可以說,小幅臨古作品構成了傳世其繪畫作品的主體。其中原因有二:一,他的畫作大多使用珍貴紙張或古紙,如藏經紙、玉版箋、側理紙等,這些紙尺幅本就不大;二,小幅作品不僅隨時隨地可以創作,對於政務繁忙的乾隆而言,毫無創作的壓力。而且小畫易於藏拙,以掩蓋在技法上的欠缺和不足。相對於某些乾隆御筆題款又尺幅巨大、構圖繁複的山水人物作品,如由詞臣或宮廷畫師代筆的成分較多的《盤山圖軸》、《昔昔鹽詩意冊》、《詩經圖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等,令多數收藏家欣慰的是,現存的小幅作品中親筆畫居多。而且,往往是乾隆本人在案頭、幾邊擺放的小卷冊,書桌邊的小掛軸,才是他自以為比較得意的作品。

除此之外,乾隆的鑒賞能力與文學藝術方面的自信,使得他更注重書畫作品風格、裝潢以及審美形式的統一性,在這套對冊中也有反映:

一、題句內容、書法風貌與繪畫的契合

因尺幅所限,乾隆在每開畫上只題寫了三個字,畫松題「俯流泉」,畫竹題「倚文石」, 其詞句緊扣主題,對仗嚴整,有點睛之妙。題字書法則體現了他的小楷受康熙、雍正影響,取法「二王」的特色。最初從王羲之《樂毅論》入手,以樂善堂所藏涿拓《快雪堂帖》為範本,繼則王獻之《玉版十三行》、趙孟頫《閑邪公傳》等。其中他對被世人奉為「小楷極則」的《玉版十三行》用功最深,一生臨摹不輟,見於《石渠寶笈》各編著錄者,就有1746年《臨玉版十三行冊》、1749年《書臨玉版十三行並洛神賦圖冊》、《書臨王獻之十三行冊》……等等,其餘隨手臨寫未入著錄者更不在少數。通過長年的勤奮臨寫,乾隆的小楷書終於達到了結字形肖,運筆嫺熟的程度。此二圖中題字,結體寬綽舒展,筆劃腴秀挺撥,是其乾隆九年至十五年間小楷書的典型面貌,成為我們判斷此對冊創作時代的重要依據。

二、印文選擇與繪畫內容的契合

對冊中畫松圖題字下鈐「朗潤」(見《清代帝后璽印譜》乾隆卷二,頁91)、畫幅對角鈐「掬水月在手」 (見《清代帝后璽印譜》乾隆卷三,頁267)。畫竹圖題字下鈐「比德」(見《清代帝后璽印譜》乾隆卷二,頁91)、畫幅對角鈐「愛竹學心虛」(注:見《清代帝后璽印譜》乾隆卷三,頁266)。

「比德」與「朗潤」是乾隆繪畫中成對使用較多的閒章,且同屬於一套乾隆文房組印。「朗潤」印之所以被乾隆反復用在畫松題材,是因印文源於唐太宗頌揚玄奘的《聖教序》:「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比德」印文源於孔子《禮記聘義》中「君子比德如玉」。況且,朗潤、比德二印文,不但與畫中松、竹所蘊含的高潔品德暗合,也正與對開兩件玉器應和。

對角上二白文長方印同屬於一套組印,印文句分別採自唐代白居易、于史良詩,是乾隆畫松、竹題材上使用最頻繁的詩句印,它們起到了突出繪畫的文學性,拓展「弦外之音」的作用。這四印均圍繞畫題選用,不僅起到了生發、互補的功能,醒目的印色,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畫面更具觀賞性。

三、作品裝潢的乾隆特色

此對冊裝潢為典型乾隆朝冊頁形式,光滑平整的紫檀夾板上,豎行陰刻填金「蒼質滋華」(松)、「浮筠漱潤」(竹)各四字,其詞句則為闡發冊內畫意,隸書風格類似乾隆朝文學侍從、書畫家董邦達面貌。

二冊裝裱形式統一,均為蝴蝶式,以淺湖色耿絹四邊鑲裱。對開則以數十層紙粘合在紫檀夾板上,按玉器形狀挖嵌,高下處皆覆以同色耿絹,並在四周及玉器中空處用細筆金線描繪龍、乾卦等圖案。畫竹裱褙用清仿宣德箋紙,保留了乾隆原裝,冊頁正反邊緣均有窄條染色皮紙包邊。畫松圖褙紙曾經舊修,改為棉連紙,褙紙上染色包邊不存,此圖褙紙邊緣有黃簽墨書「一百八十六」字樣,應為清廷原有編號。這種黃號簽,亦常見於清宮舊藏書畫卷軸包首或冊頁上。

故宮舊藏的乾隆御筆繪畫中,作品的裝潢與玉器緊密結合的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大量以玉件作為書畫作品的裝飾配件,如摺扇、宮扇上的玉片、玉管、玉墜等,另外則是御筆書畫外包裝上的鑲嵌物,如紫檀、黃楊材質的木盒上的嵌件等,它們主要是起到美化、點綴的作用;另一種則是與此組對冊相同的一畫配一玉合裱成冊的形式,玉器多為玉璧,餘有玉環、玉璜等。但這類組合冊存世量很少,現存故宮的也就《萬緒就理冊》(圖三)等幾件。

乾隆喜愛組合作品由來已久,早在潛邸時期就曾延請著名畫家、詩人、官僚書畫數十位為其創作《繪事羅珍》書畫合冊,每冊書、畫各12開,計十六大冊,裝潢也極盡精美,後被著錄進《石渠寶笈初編》。他在位期間,更是不斷地製作滿足其好尚奇巧的集錦書畫對冊或合冊,並逐步發展為書畫裝潢與仿古玉器、琺瑯、雕漆、鑲嵌等工藝結合的組合形式,兩岸故宮現存的十幾件成扇或幾十件卷、冊、袖珍軸書畫作品,被精密地設計在一個雕漆或紫檀雕刻的提梁盒中,則是這種組合的集大成形式。

俗語云,收藏是成年人的玩具。成為一個書畫家或鑒賞家,並非乾隆皇帝的終極目標。在看似不經意的遊戲玩賞中,乾隆希望自己不僅是龐大帝國的統治者,而要作為一個以儒家道統為中心的開明、儒雅、博學的人君,為後世所景仰。相對於中原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江南文人自宋元以降構築起的書畫評判體系,他決心要以一個集大成者的身份,通過對古代書畫的臨仿及對其他藝術品的廣泛研究,使自己獲得高於一般文人士大夫的解讀、評述傳統的權威性。並通過自己的文學和書畫作品傳之後世,以期千古。這,才是小遊戲裡隱藏的大圖謀。

乙未季冬下澣於北京簡廬。


TOP8:捌佰陆拾万RMB

清乾隆 白玉痕都斯坦式瓜棱式羊首盃

LOT号:3007

估价:HKD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RMB  8,624,920

城市:香港 苏富比

专场:御翫凝芳——重要鉴赏收藏

日期:2016-04-06

尺寸:19 公分,7 1/2 英寸相關資料

此類取材淨白玉料、作工細緻入裡之痕都斯坦式玉作,因循古印度蒙兀兒皇朝傳統。乾隆中期二十一年(1756),記載痕都斯坦玉器自中亞傳入,進貢帝王,深得君心,自此以降,同類貢品時可見之。造辦處亦招募回族玉匠,琢作此類玉器。不出數載,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造辦處之中國匠人已能十足摹作。乾隆帝傾愛痕都斯坦式玉器,曾作超過七十首御製詩,贊譽匠人臻化巧工,玉質純潔淨美。如香港蘇富比2004年4月25日拍出一件白玉蚌式盃,精巧雅致,刻有乾隆甲午年(1774)中秋所贊之《題痕都斯坦玉飲器》詩(收錄於《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製詩四集》,卷18,頁14),詩文如下:

西崑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
製為飲器佐閜盌,形異梓人載周禮;
半匡芰荷葉翻上,一朵薝蔔花承底,
又如老蚌擘方諸,映月分明欲生水;
撫不知痕眎知痕,何以措思何運指,
奇技直擬下增椎,徐觀又復弗忍耳。

詩文後段明顯可見乾隆帝對玉匠「措思」、「運指」的深究,對其「奇技」的折服及對玉器的愛不釋手。現存的痕都斯坦式玉器中,造辦處奉命刻御製詩者,不下廿五(詳見鄧淑蘋,《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983年,頁9-109)。

此盃玉質淨白,工藝細膩,造形陽剛有力,羊首面容生動,下頦鬚鬍彰顯力度,線條微彎融入瓜形盃身,盃足作蓮花盛放,外壁細琢蜷曲枝葉。玉色乳白淨潔,彷若世外之物,深得乾隆帝慕奇之好。

乾隆朝製痕都斯坦式羊首盃,典型風格特徵有二,其一為不對稱瓜式,傚仿盛名遠播之沙迦汗玉盃,另一特色則為中式玉盃之瓜棱器腹較深。沙迦汗玉盃,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品編號:IS.12-1962),精製妙造,為現知痕都斯坦玉作中之上品。盃身銘文記載其與沙迦汗王之關連,紀年1657,斷代十七世紀,較本件拍品年代早約一世紀。沙迦汗玉盃,原屬 Charles Seton Guthrie 上校珍藏。上校1828年赴印度,原派駐於孟加拉,1868年獲此盃,1962年入藏博物館。沙迦汗玉盃之圖片及有關詳論,可參見 Robert Skelton,《The Indian Heritage, Court Life and Arts Under Mughal Rule》,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倫敦,1982年,頁151,編號12,或 Susan Stronge,《Made for Mughal Emperors - Royal Treasures from Hindustan》,倫敦,2010年,頁215,圖版177-8。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類同羊首盃,頸部線條較直,器底作平展花足,展出於《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台北,2008年,編號245,同錄一件羊頭瓜瓣盃,羊眼嵌瑪瑙,橢圓平底圈足,編號246。亦參考一例,立首無足,載於屈志仁,《Chinese Jad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Seattle Art Museum》,西雅圖,1989年,圖版99。另一件瓜式玉盃作雁首,銘御製詩,原為Wilfred Fleisher收藏,2003年11月11日售於倫敦佳士得,編號68。

造辦處玉作匠師,取異國元素融入中國傳統玉器風格,創作出新穎中式風格玉器。中式風格羊首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例,展於前述展覽,編號266。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一盃,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圖版161。Marvin Gordon 伉儷珍藏一例,錄於《Magic, Art and Order. Jade in Chinese Culture》,棕櫚泉沙漠博物館,棕櫚泉,1990年,頁152,圖版164。另參考 T.B. Kitson 收藏一器,1961年2月21日售於倫敦蘇富比,編號291,曾展出於《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倫敦,1975年,編號439,及《The Woolf Collection of Chinese Jade》,倫敦蘇富比,2013年,編號60。Tournet 舊藏另有一盃,2008年4月11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2818。

,1868年獲此盃,1962年入藏博物館。沙迦汗玉盃之圖片及有關詳論,可參見 Robert Skelton,《The Indian Heritage, Court Life and Arts Under Mughal Rule》,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倫敦,1982年,頁151,編號12,或 Susan Stronge,《Made for Mughal Emperors - Royal Treasures from Hindustan》,倫敦,2010年,頁215,圖版177-8。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類同羊首盃,頸部線條較直,器底作平展花足,展出於《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台北,2008年,編號245,同錄一件羊頭瓜瓣盃,羊眼嵌瑪瑙,橢圓平底圈足,編號246。亦參考一例,立首無足,載於屈志仁,《Chinese Jad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Seattle Art Museum》,西雅圖,1989年,圖版99。另一件瓜式玉盃作雁首,銘御製詩,原為Wilfred Fleisher收藏,2003年11月11日售於倫敦佳士得,編號68。

造辦處玉作匠師,取異國元素融入中國傳統玉器風格,創作出新穎中式風格玉器。中式風格羊首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例,展於前述展覽,編號266。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一盃,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圖版161。Marvin Gordon 伉儷珍藏一例,錄於《Magic, Art and Order. Jade in Chinese Culture》,棕櫚泉沙漠博物館,棕櫚泉,1990年,頁152,圖版164。另參考 T.B. Kitson 收藏一器,1961年2月21日售於倫敦蘇富比,編號291,曾展出於《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倫敦,1975年,編號439,及《The Woolf Collection of Chinese Jade》,倫敦蘇富比,2013年,編號60。Tournet 舊藏另有一盃,2008年4月11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2818。、



TOP9:捌佰壹拾万RMB

清乾隆 黃玉仿古乳丁紋雙聯璧

24.1 公分,9 1/2 英寸

LOT号:3020

估价:HKD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RMB  8,121,520

城市:香港 苏富比

专场:御翫凝芳——重要鉴赏收藏

日期:2016-04-06

來源

Christian R. Holmes 夫人收藏,紐約
Frank Caro,紐約
賽克勒(1913-87)收藏
紐約佳士得2009年3月18日,編號399

展覽

《3000 Years of Chinese Jade》,紐約,1939年,頁45及88,編號225

相關資料

學古而出新,扎根中國傳統文化。乾隆一朝,高宗秉持此道,好藏善鑑,幾暇之時,賞宮廷蓄貯殷周青銅、兩宋雅瓷、高古美玉等。其美學品味、崇古之好,對清中期文藝發展,影響極深,是以時興復古之作,形形式式,此玉雙聯璧正為當中佳例。玉質溫潤,綴以褐斑仿玉沁,巧雕雙璧妙相連,樸雅精緻兼備,極盡模古之意,更顯乾隆一朝之精湛工藝。

以小套環相連之玉聯璧,東周已有,例見 Winthrop 收藏,璧有漩渦式穀紋,兩旁有獸狀飾往外延伸,圖載於羅樾,《Ancient Chinese Jades》,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劍橋,1975年,頁342,編號507。清宮舊藏且有一漢代褐斑白玉雙聯璧,尺寸較小,璧正面各浮雕螭龍成雙,背面則綴雲龍,二璧以飾獸面紋及琢「延年」二字之小玉圈相聯,現存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玉003335)。

清時匠人或以宮中舊藏古玉連璧為藍本,然活動鏤空璧心,則似為清朝新創。此品璧心,一飾太極圖,象徵宇宙本源,陰陽混沌,周而復始,另一璧心則雕黻紋,是謂明辨,有帝王明辨是非、知錯能改之寓。相連二璧之小玉套環,背面凸雕穀粒排列而成之「洛書」圖案,古又稱「九宮圖」、「九宮算」,或西方所謂之「魔方」或「幻方」,其竪排、橫列或對角總和皆相同,此套環上之每列總和則為十五。洛書,最早見於西漢 ,相傳乃蒼天授予賢君之圖象、數列。二璧心鏤宇宙、賢帝之徵,配以套環之飾,猶如天賜明君洛書,恰到好處。

清朝相類玉雙聯璧有數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璧,尺寸稍大,一面同飾乳丁紋,另一面則綴穿雲龍鳳,有「龍鳳合璧」之意,璧心也飾卷雲太極及黻紋,二璧以方形套環為中軸,同以夔龍身相連,造形與此類近,惟本品略顯簡約,圖見於《中國玉器全集》,卷6:清,石家莊,1993年,圖版250-251。北京故宮博物院另藏一例,原為清宮舊藏,尺寸更大,璧正面飾穿雲龍鳳,背面臥蠶紋,見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圖版128,書中指其方形套環一面飾獸面紋,另一面則凸雕穀粒,或為洛書。《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皇家藝術學院,倫敦,1935-36年曾展出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藏白玉雙聯璧,編號2327。戴潤齋舊藏且有一例,售於紐約蘇富比2011年3月22日,編號81。


TOP10:捌佰零柒万RMB

清乾隆戊寅年(1758) 白玉御製贊阿必達尊者山子 《寅》、《大清乾隆年造 》、《十六》楷書刻款

LOT号:3021

估价:HKD  8,000,000-15,000,000

成交价:RMB  8,078,320

城市:香港 佳士得

专场:三十週年誌慶拍賣:世紀珍藏

日期:2016-05-30


刻文:
第十六阿必達尊者
戊寅
擎經炷香,供養如是
能所兩忘,於一彈指
貫休作像,觀鵬摹真
黃花翠竹,萬億化身
(御製贊出自《欽定四庫全書.御製文初集. 二十九.贊》)
8 1/4 in. (21 cm.) high

QIANLONG INCISED SIX-CHARACTER MARK, THE INSCRIPTION DATED TO WUYIN CYCLICAL YEAR,CORRESPONDING TO 1758 AND OF THE PERIOD
(御制赞出自《钦定四库全书.御制文初集. 二十九.赞》)
美国亚历桑纳Crystalite珍藏,入藏于1976年以前
亚历桑纳的Crystalite珍藏以精美的玉器及翡翠为主,建立于70至80年代之间。其中部份藏品,如本拍品,曾于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展出过,其他的则出版于一些知名的玉器或宝石类的专业书籍当中。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Chinese Jade from Southern California Collections, Los Angeles》,1976年10月26日-1977年2月6日,图录图版33号
此山子雕工利落,层次丰富,生动刻画阿必达尊者端坐石窟中,旁边摆放着香炉及香盒,一手执拿经书,构图跟五代高僧贯休作画的十六罗汉图非常接近。乾隆皇帝于1757年第二次南巡期间,到杭州西湖圣恩寺礼拜,并首次看到该寺收藏的贯休十六罗汉图,对之大为欣赏,不但亲笔在画上题字,亦命宫廷画师丁观鹏仿画。皇帝对十六罗汉图珍重不已,朝廷亦出现大量以罗汉图为蓝本的艺术品,其中以玉器为多。如本山子上刻有乾隆年款及御题诗,可见乾隆帝非常珍爱以十六罗汉图为题材的器物。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嵌玉十六罗汉大屏风,上面阿必达尊者造型与本拍品非常相似,均是以贯休作品为蓝本。另外山子底部刻写《十六》,表示主题人物为第十六罗汉阿必达尊者,可从中推测当时供养的罗汉像不止一尊,非常有可能是一整套十六或更多尊。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叛军攻陷杭州,圣恩寺遭劫难,贯休原作从此流失,幸而通过各类献予乾隆皇帝的罗汉图文物如本山子,使今人仍能从中窥探贯休真迹之风采。1758年,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新疆,使得清廷能取得上好的玉料,也因此能作出精美的大型玉雕作品。此件玉山正是乾隆皇帝文治武功鼎盛时期的最佳见证。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一件玉罗汉山子 (馆藏编号02.18.640),上刻「第八位嘎纳嘎喇錣杂尊者」、御制赞及乾隆印五章,罗汉造型与本山子风格相似,应为同一组作品。另外大英博物馆藏一件题材相类的玉山子,雕刻一罗汉端坐石椅上,旁有童子伺候,岩面上刻「第九位拔嘎沽拉尊者」,可资参考(馆藏编号1930,1217.15)。


未能入选TOP10,遗憾!

漢 / 六朝 黃玉臥獸

9.3 公分,3 5/8 英寸

LOT号:3025

估价:HKD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RMB  7,114,720

城市:香港 苏富比

专场:御翫凝芳——重要鉴赏收藏

日期:2016-04-06

來源

許漢卿(1882-1950年代)收藏
紐約佳士得2011年9月15日,編號888

相關資料

玉石神獸,漢代盛行。不同於人物陶俑,動物及神獸雕像大量見於墓葬之中,作鎮墓用,辟邪驅惡,守護墓主。大型石雕神獸,如獅、虎、翼獸等,常見於帝王及高官武將等墓葬甬道兩側,其面目凶煞,鎮墓守陵。此風於六朝時期達至鼎盛,時南京附近墓葬外見大量大型神獸石像。與此同時,玉雕動物、瑞獸亦隨之盛行。與較早期隨葬品中常見之玉牌、玉飾等平面玉雕不同,立體動物神獸作為獨立個體,不再僅為彰顯墓主身份地位,而更具鎮魔驅邪之神功,以護佑墓主。

此類玉雕之超凡工藝隨少量傳世佳作得以流存,本品當屬個中極罕珍品,充分展現古代匠人技藝之絕。黃玉色澤瑩潤,神獸造型依原石形狀而出,雕工細膩巧妙,實為傑作。僅見一例,可相媲美,售於紐約蘇富比1979年11月2日,編號51,現為何鴻卿爵士收藏。1979年拍賣時此玉被定代六朝,後因其與1972年咸陽(今西安)漢元帝墓附近出土之玉辟邪風格相似,Jessica Rawson 將其重新定為漢代,參見 Jessica Rawson,《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倫敦,1995年,圖版26:7。此玉雕辟邪現藏咸陽市博物館,載於《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金銀玉石卷》,上海,1996年,頁54,圖版166。

何鴻卿爵士所藏玉獸較之本品,尺寸略小(8.4 公分),造型特徵卻極近:皆怒目圓瞪,四爪鋒利,蓄勢待發;輪廓線條流暢,為典型漢代早期玉雕風格,深刻條紋分佈全身,凹凸層次分明,立體感十足;雙翼由肩部而出,長尾捲曲;並巧用玉石天然沁色,與整體相融。

另可比較清宮舊藏早期玉雕神獸,見一東漢辟邪例,藏台北故宮,展於《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12年,編號18。以及一漢代玉雕有翼獸,藏北京故宮,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香港, 1995 年,圖版201。

亦見一六朝玉雕瑞獸,錄於 Eskenazi,《Chinese Jades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倫敦,1976年,編號7,曾於1963年展於斯德哥爾摩,見 Bo Gyllensvard,《Celadon-Jade》,編號65,後於1975年展於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載於 Jessica Rawson 及 John Ayers,《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倫敦,1975年,編號186。其形似獅,與前例相若,造型大氣,紋路深刻,鬃毛流暢,層次分明,螺旋紋精緻,且同作蓄勢待發之態,極富動感。圖錄中提及 Osvald Siren 觀點,認為此類玉獸與南京附近墓葬外所見大型石獸雕像相關,皆為六朝後期所製,參見 Osvald Siren,《Chinese Sculpture》,卷2,倫敦,1925年,圖版3-7,及9-13。

與本品可比類例皆罕,如一件六朝玉雕神獸,屬鄭德坤伉儷雅藏,載於屈志仁,《Chinese Jade from Han to Ch’ing》,亞洲協會,紐約,1980年,圖版12。另有兩稍小玉獸例,為鐘華培典藏,錄於葉義,《Chinese Jade Carving》,香港藝術館,香港,1983年,編號126及127。

本品原為許漢卿先生舊藏。許漢卿於1882年生於山東,清末曾任刑部主事及濟南大清銀行稽核委員,民國初期參與發起籌建大陸銀行,亦蒐集大量文玩書畫。其所藏蘇軾《功甫帖》,售於紐約蘇富比2013年9月19日,編號565,現藏上海龍美術館。




盘点玩2016年的天价古玉,小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们一起展望2017年!

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