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凉山对联

 陋室书屋2 2016-12-20


  南京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位于江苏南京城西,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园内山势起伏,树木繁茂,形成公园独特的“自然古朴、清凉幽静 ”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城市中的山林”,是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理想之地。上世纪50年代正式成为公园,70年代后其又重新开园,2004年之前为收费公园,2004年10月以后对市民免费开放,目前有400余亩。是年南京旅游的好去处。

  清凉山以建有清凉寺得名,是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宫。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凉山。自唐以后,长江西徙,雄观不再。清凉山上,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有“驻马坡”、“南唐古井”、“清凉寺”、“崇正书院”及“扫叶楼”等。其“德庆堂”的匾额为后主李煜亲笔所提。每到夏天李后主常留宿于此。寺内旧藏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合称该寺“三绝”。  
  清凉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自战国以来,沧桑变幻的历史孕育丰富多彩文化,东吴的“驻马坡”、南唐的“清凉寺”、“还阳井”、明代的“崇正书院”和清初的“扫叶楼” 等古迹景点,均呈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打造公园特有的文化品牌, 近几年,陆续复建了“龚贤纪念馆”、“清凉兰苑”、“武侯驻马遗址浮雕”、“石文化展示区” 以及金陵名人艺术馆即“ 李剑晨艺术馆 ”和“ 魏紫熙艺术馆 ” 、“清凉山89号公馆楼”(白崇禧故居) 、“清凉山公园观赏园艺区”等多处现代人文景观,使传统人文景点与现代人文景点相互交织。 今后,公园还将拟建“驻马坡文化广场”,恢复建设“扫叶斋”餐馆、“武候别苑”和“清凉台(观景台)”历史景观。改造建设后将成为清凉山景观亮点,古今文化一脉相承。



清凉山对联:

老不白首因水好
东犹赤足为高师


旧地重游 听风雨满城 三径就荒谁扫叶
名山无恙 望东南半壁 万方多难独登楼


门无凤字
座有鸡谈


此语深有味
我心静不波


大地何许热
名山自清凉


果实三千岁
兰香十二时


江山留胜迹
西北有高楼


落叶人何在
登楼思悄然


落叶人何在
雀栖思悄然


欲穷千里目
来看六朝山


半千扫叶人千古
六一画艺诗一囊


波心似镜留明月
松韵如篁振午风


不殊风景犹如昨
独立苍茫自咏诗


丞相当年曾驻马
江山终古此蟠龙


登楼始悟浮生梦
久坐唯闻落叶声


二水三山常在眼
一僧七子俱多情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


老不白头因水好
冬犹赤脚为高师


六朝金粉风微后
一味清凉月上时


满山落叶无根树
胜国遗民有发僧


水如碧玉山如黛
凤有高梧鹤有松


四面云山朝古刹
一天风雨送残秋


屋对江山如画静
气含蔬笋到公无


一径风花飘落叶
六朝山色拥重楼


许先帝驰驱东连吴会
有儒者气象上继伊周


风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带水
云宵如在寓公为集草堂资


林壑当春晴日暖催山意动
江城如画好风时卷市声来


民不能忘始信渊云兼政事
敏而好学莫疑巢许是闲人


高阁豁吟眸一线江光思万里
天风展怀抱九州胜景喜无边


古寺话齐梁大好江山来振锡
余情寄诗话想当风雨快挥毫


名山名园名楼半亩清凉堪扫叶
好景好书好画千秋翰墨永流芳


旧地重游听风雨满地三径就荒谁扫叶
名山无恙望东南半壁万方多难独登楼


清日上楼头景物不殊一线江光开眼界
凉风起天末丈人安在半亩秋色豁吟怀


扫叶意何为满地烟尘高僧妙谛谁参得
清凉山自在一楼风月热客烦襟自洒然


驻马所重径莫向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可作愿为我翦除他族开济清时


作叶与叶想作非叶想作非叶即叶想庶几乎扫叶
有凉之凉时有不凉时有不凉而凉时是故曰清凉


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画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凉


戴甲满天地诗赋动江关惟战士文人到此偏多千古恨
烟波渺何处齐鲁青未了只湖光山色如今犹是六朝春


寥廓佳时访古翠微亭畔饮六代甘泉缅怀先辈开源日
清凉胜景焕新驻马坡前扫三秋落叶畅沐今贤创业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