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处丘陵地带,专拣块平地建宫殿不难,可建偌大的城池就躲不开山地了。随着城区铺的越来越大,扩进城内的小山更不可避免了。上次说了五台山,离五台山往西一里多地又有一座山岗,称作“清凉山”。这和山西忻州的五台山不同,那边的五台山与清凉山是同一座山的两个名字。 ![]() ![]() 属于紫金山西端的余脉,坐落在鼓楼区清凉门内。 南京的山没有很高的,清凉山最高点海拔不过百米。相传古代有一游客从江北来,沿途一路的山都是土山,到了这里才看到石头构成的山,便称之为石头山,又名石首山。南京的别名“石城”由此而来。南京与石有缘,石刻、石人、石兽特多,南京的城市标志就是一座石辟邪,还有雨花石…… ![]() 南唐在此修建清凉禅寺,之后此山才渐随之改称清凉山。 ![]() 要塞 原先清凉山一直延伸到长江边,临江石壁耸立巍峨。战国时期楚国见其险峻而选此址筑城,取名“金陵邑”,南京由此又称金陵。 ![]() 三国时孙权也在此建造军事基地,即石头城,作用相当于民国时期的江阴要塞。古时这里建有烽火台,“江边有警,必先据石头以为捍御”。 ![]() 之后的六朝兴废,几乎都与石头城相关!因为这里是军事中心,政治中心在台城。石城一失,金陵休矣。 ![]() 后来宋元时代长江逐渐西退,改换成秦淮河流经城下了。既然没有长江天险可凭,石头城在军事上就不重要了,渐废。 ![]() 不过,文人依旧对它兴趣不减,咏颂石城的诗词甚多,并将其选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石城霁雪“。 ![]() 自然变化有时不如人工改造。本来清凉山和石头山是一回事,1970年代末,因开凿城西干道,为降低路面高度,将整座山劈为东西两段。东段叫清凉山,西段叫石头城了。 ![]() 东段 为清凉山公园,包围在广州路、虎踞路和虎踞关,方圆约4公里范围内。 西段 即现在俗称的“石头城”,分山上、山下两个景区。沿山而建的城墙,留有一凸出的裸石,形象狰狞,人称“鬼脸城”。 ![]() 不过,目前看到的城墙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与原来的石头城毫无关系。 ![]() 原来的石头城,确实是石头垒的,而全国各地厚厚的砖城墙,都是明代的专利技术。 ![]() 1990年,将城墙外山下的棚户区改造兴建了石头城遗址公园和石头城路。 ![]() 城下变得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白天好散步踏青,晚上可歌舞约会。还可在此登船一路游览到夫子庙。 ![]() 1992年在城墙内的山上,建成国防教育的场所“国防园”,对标古代军事重地。 ![]() 将清凉山(石头山)一分为二的虎踞路,也叫内环西线,老南京习惯叫老名字城西干道。相对的城东干道扩建后就改叫龙蟠路。一西一东,形成南京城虎踞龙盘之势。 ![]() 城西干道未建隧道前经常添堵 2014年,虎踞路上又高架建了清凉山通道,将两边山体连接起来。这样石头城和清凉山又成为一个完整的的旅游景点了。不过很少见有人走这条通道两边跑,国防园那头有一门112榴弹炮把着路口。 ![]() 山林 清凉山想必是南京最清凉的地方!这里山林葱郁,树阴蔽日,散发着凉爽意境,是南唐几届帝王的避暑消夏行宫所在地。 ![]() 清凉山地处市区,被誉为“城市山林”,但从前早已破败不堪。 1930年被辟为公园。山顶还有民国时期的首都自来水厂遗迹。清凉山公园几经兴衰而破败,1970年复建修缮,并建了一座牌坊式三拱山门。 ![]() 清凉山也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素有“七朝胜迹”的美誉。山上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有清凉寺、驻马坡、南唐古井、崇正书院及扫叶楼等。 ![]() 清凉古寺 清凉禅寺是中国佛教南禅宗法眼宗的发源地。“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成语就出自清凉寺的法眼大禅师。五代时期此地建有兴教寺,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将其扩建为“清凉大道场”,后主李煜还在这里题写匾额。庙比山大!以后石头山就改叫清凉山了。 ![]() ![]() 清凉寺原址在现在的清凉兰苑,毁于太平天国年间,现为易位重建。寺后一口古井所刻“还阳泉”三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所书。 ![]() 崇正书院 依山势坐落在清凉山东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四周环绕茂密翠绿的树林,清幽静谧,是整个清凉山的核心。 ![]() 扫叶楼 位于公园大门西侧,曾经是明末清初文豪龚贤故居“半亩园”。他隐居于此,以卖画课徒为生。 ![]() 现在公园借他的名声对外开餐馆。扫叶楼旁边还有个人体摄影,专为怀孕的少妇拍裸体。 驻马坡 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时曾在此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虎踞龙蟠由此而来。 据传诸葛亮曾应邀骑马到此考察,东麓山坡上面题写有“驻马坡”三大字,距公园东门不远。 ![]() 南京人很少为乘凉去清凉山的,更喜欢的是去游春。从驻马坡步石阶拾级而上,路边可见很多遛鸟的无事佬。坡上还有座茶园,公园免费后就长期抛荒了。我去采过几次明前嫩芽回家自炒,比买的特级雨花茶还好喝。大妈们则喜欢去挑野菜,有荠菜、野蒜等时鲜。 ![]() 祭奠 现在的清凉山虽说没有昔日的辉煌,但春有兰展,秋有银杏谷,满山梅兰竹菊俱备。还有李剑晨、魏紫熙、刘宁等几座艺术馆和奇石展览馆。清凉山西麓的清凉门位于鬼脸城南,为明代内城13门之一,也是仅存的4座城门之一。 ![]() 清凉山公园大门对面有条小巷,巷名也叫清凉山。清凉山89号公馆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为国民党桂系军阀白崇禧在南京时的秘密居所。附近还有清凉新村、清凉山庄、清凉门桥、清凉山体育运动学校等,都因靠近清凉山得名。 ![]() 然而,60岁以上的老南京往往将清凉山与火葬场挂钩。民国时期为了推行火葬,在现清凉山和国防园之间的凹地上,建有中国最早的火葬场,属于私营。(具体位置我不便说诉)。1940年日本居留民团也增加了火葬炉。解放后公私合营,清凉山火葬场与鼓楼火葬场合并,在此成立了南京市殡仪馆。一直到1980年,殡仪馆迁至安德门大街的石子岗,清凉山才熄了火。 ![]() 清凉山也是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的许多丛葬地之一。在清凉山附近,遇难的我同胞数以千计。清凉山北邻不远的河海大学、南师大等师生每年来纪念碑前祭奠。 ![]() 1927年“4.12”惨案,白色恐怖下南京有几个共产党员幸免于难,其中有后来与儿子“小萝卜头”牺牲在重庆的宋绮云烈士。他们在清凉山建立了党小组,继续坚持斗争,被誉之为“石城火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