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城

 昵称1064667 2010-03-24

位于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清谅山因五代南唐时,在山中辟清凉道场避暑而得名,原名石头山、石城山。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于公元211年将首府由京口(今镇江)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石头城虽名为“石头”,但当初城垣却是土筑的。

据《丹阳记》记载,石头城“吴时悉为土坞”。直到东晋义熙年间,才在石头城原东吴土城墙的基础上加砌城砖,成为砖砌的城垣,并在城的南部建造了一座“入汉楼”,在楼上可眺望监视长江,作为屏障建康都城的重要据点。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公元570年,陈宣帝还特地派人修筑加固了石头城,并在城中贮藏军粮。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时期(924年),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 兴教寺,以后这里就成为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誉中外。如今,我们漫步在石头城下,不仅赭红色卵石墙基清晰可见,而且还能看到历代在岩墙上增砌的城砖。

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浦口组地层,这个地层的岩石以赭红色的砾岩为主。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长约6米,宽3米,因为长年风化,砾石剥落,坑坑洼洼,斑斑点点,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怪石嶙峋,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被称为“鬼脸城”。

南京民间中有关鬼脸城的传说很多。相传这块岩石原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有一次,清凉山中一个山怪出来害民,正好被一专为百姓除妖的仙人发现,遂紧追不舍,山怪逃至此处,无处藏身,就隐身峭壁。仙人用照妖镜将其照住,鬼脸才露了出来。为了防止山怪逃脱,仙人又置镜于崖前,后来变成了一个池塘,人们叫它“镜子塘”。如今在鬼脸城西侧确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面的一侧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称之为“鬼脸照镜子”。这一神奇的传说,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人。

1990年,南京市在石头城的旧址上兴建了石头城公园。公园以“石城怀古”为主题,将石头城的悠久历史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将古代战场与现代国防教育融为一体,规划总面积近16.94公顷, 以古城墙为轴线,体现历史文化古都的特色。北起清凉山体校,南至清凉门,西临古城墙,东到虎踞路。

南至清凉门,沿古城墙呈带状分布,是石头城公园的精华所在, 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而山居秋瞑区在公园东侧的山林地带,植被浓密,生机盎然,留连其中,可感受到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田园诗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清凉山和石头城一带有“城市山林”之美称,雨后秋清气爽的日子游览,当会感觉名不虚传,不复有元代萨都剌《登石头城》一词的凄楚与伤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